空稽犹简易,振肃仪已极。
吾闻周人拜,九辩各有则。空稽犹简易,振肃仪已极。
礼达百不烦,力致一可惜。苏卿抗匈奴,郑从厉绝域。
亚夫辞介胄,汲黯服长揖。生死矢不移,宠辱安所恤。
云胡后来者,软媚等难剧。望尘伏床下,不复论曲直。
黠以谄公卿,愚以祈老佛。颓流逐靡风,扫地尽古迹。
元章夙奇荡,动止异俗习。强项难苟俛,扪膝不轻屈。
自从辞君亲,久不为是役。落落无为乡,寥寥不齐邑。
伊谁与为礼,见此孤立石。飒焉松风生,隐只云雾出。
踞如猛虎化,厉若老蛟蛰。彷佛入鲁庙,正我缄口客。
又疑千秋亭,翁仲失其一。终知混沌凿,倏忽委灵骨。
欣然命袍笏,雅拜情孔适。物我了相忘,恭傲吻无隙。
清狂讵如许,深意将有激。全胜彼昏人,仆仆贾危慝。
但恐违中庸,行怪不可率。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空 kōng/kòng/kǒng《國語辭典》
空 [ kōng ]
形- 没有东西的。如:「空屋」、「空手而回」、「赤手空拳」。
- 不切实际的。如:「空言」、「空论」。《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 广阔、高旷。如:「海阔天空」。《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汉·毛亨·传:「空,大也。」
- 徒然、白白的。如:「空想」、「空欢喜一场」。唐·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只、仅仅。唐·李颀〈古从军行〉:「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 天、天际。如:「高空」、「晴空」、「星空」、「领空」、「皓月当空」。宋·苏轼〈赤壁赋〉:「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 虚无所有。如:「扑空」、「买空」、「卖空」。唐·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
-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有各自的因缘,并无实体的概念。如:「空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 [ kòng ]
名- 闲暇时间。如:「拨空」、「没空」、「抽空」。
- 间隙、可乘之机。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不想皇帝亲幸,问出端的,要将我加刑,我得空逃走了。」《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这里婆子捉个空,招著陈大郎一溜溜进门来。」
- 腾出。如:「文章开头须空两格。」、「空出一点时间。」
- 缺乏、短少。如:「亏空」。唐·白居易〈春忆二林寺旧游因寄朗满晦三上人〉诗:「最惭僧社题桥处,十八人名空一人。」
- 尚未利用的,或缺少东西的。如:「空地」、「机舱内空得很。」
稽 jī/qǐ《國語辭典》
稽 [ jī ]
动- 停留、延迟、拖延。南朝梁·简文帝〈陇西行〉三首之三:「回山时阻路,绝水亟稽程。」《警世通言·卷二四·玉堂春落难逢夫》:「圣旨发回原籍,不敢稽留,收拾轿马和家眷起身。」
- 积存、囤积。《史记·卷三○·平准书》:「蓄积余业,以稽市物。」
- 考证、考核、查考。如:「稽查」。《晋书·卷三五·裴秀传》:「博学稽古,自少知名。」
- 计较、责难。《汉书·卷四八·贾谊传》:「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
- 卜问。《书经·洪范》:「稽疑,择建立卜筮人。」《楚辞·王逸·卜居章句序》:「稽问神明,决之蓍龟。」
- 准则、楷模。《老子·第六五章》:「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荀子·儒效》:「千举万变,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也。」
- 姓。如春秋时秦国有稽黄。
稽 [ qǐ ]
- 参见「稽首」、「稽颡」等条。
犹 ( 猶 ) yóu
犹 [ yóu ]
- 相似,如同:~如。过~不及。
- 尚且:~且。~自。困兽~斗(喻濒于失败的人,虽走投无路还要顽强抵抗)。
- 〔~豫〕迟疑不决。
- 〔~疑〕迟疑。
- 仍然,还(hái ):~然。记忆~新。
简易(簡易)jiǎn yì
(1).简单易行;不烦难。《墨子·非命中》:“恶恭俭而好简易,贪饮食而惰从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高帝 悉去 秦 苛仪法,为简易。”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文字》:“于时狱官事繁,篆书不给,御史 程邈 有罪繫 云阳 狱中,变篆为隶,以从简易。” 宋 范仲淹 《用天下心为心赋》:“彼惧烦苛,我则崇简易之道。”
(2).疏略平易。《东观汉记·马援传》:“ 援 外类倜儻简易而内重。”《宋书·武帝纪下》:“性尤简易,常著连齿木屐,好出 神虎门 逍遥,左右从者不过十餘人。” 宋 苏轼 《李仲蒙哀词》:“浑朴简易弃弗申兮,往者不还我思君兮。”
(3).设施不完备。 汉 荀悦 《汉纪·文帝纪下论》:“ 汉 初,国家简易,制度未备。” 唐 柳宗元 《凌助教蓬屋题诗》序:“栋宇简易,仅除风雨。”《当代》1987年第5期:“我看着他渐渐远去的身影,直到简易运货车从屁股后面冒出的浓烟遮住了他,我才失神地转过身来。” ——《漢語大詞典》
(2).疏略平易。《东观汉记·马援传》:“ 援 外类倜儻简易而内重。”《宋书·武帝纪下》:“性尤简易,常著连齿木屐,好出 神虎门 逍遥,左右从者不过十餘人。” 宋 苏轼 《李仲蒙哀词》:“浑朴简易弃弗申兮,往者不还我思君兮。”
(3).设施不完备。 汉 荀悦 《汉纪·文帝纪下论》:“ 汉 初,国家简易,制度未备。” 唐 柳宗元 《凌助教蓬屋题诗》序:“栋宇简易,仅除风雨。”《当代》1987年第5期:“我看着他渐渐远去的身影,直到简易运货车从屁股后面冒出的浓烟遮住了他,我才失神地转过身来。” ——《漢語大詞典》
振肃(振肅)zhèn sù
(1).受震动而敬慎。《晋书·温峤传》:“散骑常侍 庾敳 有重名,而颇聚敛, 嶠 举奏之,京都振肃。”《北齐书·文襄帝纪》:“时人虽闻器识,犹以少年期之,而机略严明,事无凝滞,於是朝野振肃。”《旧唐书·韦虚心传》:“所在官吏振肃,威令甚举,中外以为标準。”
(2).犹整顿。 宋 王禹偁 《授御史大夫可司徒门下侍郎平章事制》:“门下坐霜臺而司臺宪,振肃王纲;践黄阁以持衡,缉熙帝载。”
(3).整齐严肃。 明 刘基 《御史中丞诰》:“纪纲振肃,立标準於百司。” ——《漢語大詞典》
(2).犹整顿。 宋 王禹偁 《授御史大夫可司徒门下侍郎平章事制》:“门下坐霜臺而司臺宪,振肃王纲;践黄阁以持衡,缉熙帝载。”
(3).整齐严肃。 明 刘基 《御史中丞诰》:“纪纲振肃,立标準於百司。” ——《漢語大詞典》
仪 ( 儀 ) yí
仪 [ yí ]
- 人的外表或举动:~态。~表。威~(使人敬畏的严肃容貌和举止)。
- 按程序进行的礼节:~式。~仗。司~。
- 礼物:贺~。谢~。
- 供测量、绘图、实验用的器具:~器。
- 法制,准则:~刑。“设~立度,可以为准则”。
- 姓。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動-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极 ( 極 ) jí
极 [ jí ]
- 顶端,最高点,尽头:登~(帝王即位)。登峰造~。
- 指地球的南北两端或电路、磁体的正负两端:~地(极圈以内的地区)。~圈。北~。阴~。
- 尽,达到顶点:~力。~目四望。物~必反。
- 最高的,最终的:~点。~限。~端。~致。
- 副词:表示最高程度:~其。~为(wéi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