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强项难苟俛,扪膝不轻屈。

张宁明代〕《画元章拜石图附一诗

吾闻周人拜,九辩各有则。空稽犹简易,振肃仪已极。

礼达百不烦,力致一可惜。苏卿抗匈奴,郑从厉绝域。

亚夫辞介胄,汲黯服长揖。生死矢不移,宠辱安所恤。

云胡后来者,软媚等难剧。望尘伏床下,不复论曲直。

黠以谄公卿,愚以祈老佛。颓流逐靡风,扫地尽古迹。

元章夙奇荡,动止异俗习。强项难苟俛,扪膝不轻屈。

自从辞君亲,久不为是役。落落无为乡,寥寥不齐邑。

伊谁与为礼,见此孤立石。飒焉松风生,隐只云雾出。

踞如猛虎化,厉若老蛟蛰。彷佛入鲁庙,正我缄口客。

又疑千秋亭,翁仲失其一。终知混沌凿,倏忽委灵骨。

欣然命袍笏,雅拜情孔适。物我了相忘,恭傲吻无隙。

清狂讵如许,深意将有激。全胜彼昏人,仆仆贾危慝。

但恐违中庸,行怪不可率。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强项扪膝

强项(强項,彊項)qiáng xiàng
强项:亦作“ 彊项 ”。 1.谓刚正不为威武所屈。《后汉书·杨震传》:“帝尝从容问 奇 曰:‘朕何如 桓帝 ?’对曰:‘陛下之於 桓帝 ,亦犹 虞 舜 比德 唐 尧 。’帝不悦曰:‘卿强项,真 杨震 子孙。’” 唐 刘知几 《史通·直书》:“夫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 明 王世贞 《鸣凤记·幼海议本》:“ 董兄 如此忠鯁,也不愧 董宣 之强项了。”《文明小史》第四六回:“将来回国,有什么交涉,就可以据理力争,虽然不中用,也落一个强项之名。”参见“ 强项令 ”。
(2).犹强横。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冯皮匠》:“强项之徒,知我骤富,或来欺诈。” 郭沫若 《集外·昧爽》:“房中已经薄明,黑暗还在四角强项。”
彊項:亦作“强项”。颈项僵直,不能随意转动。彊,通“ 僵 ”。 唐 杜牧 《上李司徒相公论用兵书》:“其时九月,天已寒,四方全师,未颁冬衣服,聚之受詔,或伍或离,垂手强项,往往誶语。”  ——《漢語大詞典》
难 ( 難 ) nán/nàn/nuó
难 [ nán ]
  1. 不容易,做起来费事:~处。~度。~点。~关。~熬。~耐。~产。~堪。~题。~以。~于。困~。畏~。急人之~。
  2. 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免。~为。~保。~怪。~倒(dǎo )。~道。~能可贵。
  3. 不好:~听。~看。
难 [ nàn ]
  1. 灾祸,困苦:~民。灾~。遇~。逃~。殉~。患~。遭~。避~。排扰解~。
  2. 仇怨:排~解纷。
  3. 诘责,质问:发~。非~。责~。
难 [ nuó ]
  1. 古同“傩”。
苟 gǒu《國語辭典》

苟 [ gǒu ]

  1. 姑且、暂且。如:「苟同」、「苟安」、「苟延残喘」。《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唐·柳宗元〈哭连州凌员外司马〉诗:「恬死百忧尽,苟生万虑滋。」
  1. 随便、草率。如:「一丝不苟」。
  1. 如果、假设。《论语·里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唐·柳宗元〈与韩愈论史官书〉:「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
  2. 乃、才。《楚辞·屈原·离骚》:「夫惟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1. 姓。如汉代有苟参。
俛 fǔ《國語辭典》

俛 [ fǔ ]

  1. 低头。《文选·贾谊·过秦论》:「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文选·曹植·杂诗六首之四》:「俛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同「俯 」。

俛 [ miǎn ]

  1. 勤劳、努力。《礼记·表记》:「俛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同「勉 」。
扪膝(捫膝)mén xī
摸膝。表示不屈。《魏书·贾景兴传》:“后 葛荣 陷 冀州 ,为 荣 所虏,称疾不拜。 景兴 每捫膝而言曰:‘吾不负汝。’以不拜 葛荣 故也。” 宋 岳珂 《桯史·八阵图诗》:“﹝ 喻汝礪 ﹞ 三嵎 人, 靖康 初为祠部外郎。伪 楚 之僭,集议秘省,簪弁恇慴, 喻 独捫其膝曰:‘此膝岂易屈者哉!’即日掛冠去。於是以‘捫膝’自号。”  ——《漢語大詞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轻 ( 輕 ) qīng
轻 [ qīng ]
  1. 分量小,与“重(zhòng )”相对:~重。~型。~便(biàn )。~于鸿毛。~尘栖弱草(喻人生渺小短暂)。
  2. 程度浅,数量少:年~。工作~。
  3. 用力小:~放。~声。~闲。~描淡写。
  4. 负载少,装备简省:~装。~骑。~锐(轻装的精锐部队)。
  5. 认为容易,不以为重要:~视。~蔑。~生。
  6. 随便,不庄重:~率(shuài)。~佻。~浮。
屈 qū《國語辭典》

屈 [ qū ]

  1. 委曲的心意。如:「受屈」、「叫屈」。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代子求官,為夫訴屈。」
  2. 姓。如戰國時楚國有屈原。
  1. 彎曲。如:「屈膝」、「屈指一算」。
  2. 降服、折服。如:「屈服」。《孟子·滕文公下》:「威武不能屈。」唐·韓愈〈張中丞傳後敘〉:「城陷,賊以刃脅降巡,巡不屈。」
  3. 降低身分。如:「屈意奉承」、「屈駕光臨」。《三國志·卷二·魏書·文帝紀》:「欲屈己以存道,貶身以救世。」
  1. 彎曲不直。《孟子·告子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
  2. 短虧、虧損。如:「理屈」、「情屈」。漢·王充《論衡·自紀》:「然則辯言必有所屈,通文猶有所黜。」
  1. 勉強、強迫。《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2. 冤枉。如:「屈死」、「屈打成招」。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