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知混沌凿,倏忽委灵骨。
吾闻周人拜,九辩各有则。空稽犹简易,振肃仪已极。
礼达百不烦,力致一可惜。苏卿抗匈奴,郑从厉绝域。
亚夫辞介胄,汲黯服长揖。生死矢不移,宠辱安所恤。
云胡后来者,软媚等难剧。望尘伏床下,不复论曲直。
黠以谄公卿,愚以祈老佛。颓流逐靡风,扫地尽古迹。
元章夙奇荡,动止异俗习。强项难苟俛,扪膝不轻屈。
自从辞君亲,久不为是役。落落无为乡,寥寥不齐邑。
伊谁与为礼,见此孤立石。飒焉松风生,隐只云雾出。
踞如猛虎化,厉若老蛟蛰。彷佛入鲁庙,正我缄口客。
又疑千秋亭,翁仲失其一。终知混沌凿,倏忽委灵骨。
欣然命袍笏,雅拜情孔适。物我了相忘,恭傲吻无隙。
清狂讵如许,深意将有激。全胜彼昏人,仆仆贾危慝。
但恐违中庸,行怪不可率。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终 ( 終 ) zhōng
终 [ zhōng ]
- 末了(liǎo ),完了(liǎo),与“始”相对:年~。~场(末了一场)。~极。~审(司法部门对案件的最后判决)。~端。靡不有初,鲜克有~(人们做事无不有开头,而很少能坚持到底)。
- 从开始到末了:~年。~生。饱食~日。
- 人死:临~。送~。
- 到底,总归:~归。~究。~于。~将成功。
- 姓。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动-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名-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混沌 hùn dùn
(1).古代传说中指世界开辟前元气未分、模糊一团的状态。 汉 班固 《白虎通·天地》:“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文选·班昭〈东征赋〉》“谅不登樔而椓蠡兮” 李善 注引 三国 魏 曹植 《迁都赋》:“览乾元之兆域兮,本人物乎上世;纷混沌而未分,与禽兽乎无别。” 唐 储光羲 《仲夏入园中东陂》诗:“暑雨若混沌,清明如空虚。”《云笈七籤》卷二:“《太始经》云:‘昔二仪未分之时,号曰洪源。溟涬濛鸿,如鸡子状,名曰混沌。’”《西游记》第一回:“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郭沫若 《七里山渠》诗:“相传在昔有 盘古 ,劈开混沌造区宇。”
(2).浑然一体,不可分剖貌。 唐 孙思邈 《四言诗》:“一体混沌,两精感激。”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又有以两鸡子令占者, 简 曰:‘此物不难知,一雄兼一雌,请将打破看,方明混沌时。’”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 汉 魏 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 季子 《革命其可免乎》:“彼 俄 满 之交也,呼吸一气,混沌无间,盖决然矣。” 孙景瑞 《红旗插上大门岛》第十章:“天并没有放晴的迹象,仍然细雨蒙松,云雾萦绕,海和天混沌一气。”
(3).模糊;不分明。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一二六》:“但我也不来做教员,也不想说明别的原因之所在。于是就在混沌中完结了。”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九章:“她微微睁开眼睛呻吟一下,脑子里朦胧地、混沌地浮现出各种梦幻似的景象。” 艾青 《献给乡村的诗》:“他们的背被过重的挑担压成弓形,他们的眼睛被失望与怨愤磨成混沌。”
(4).糊涂。 元 无名氏 《小尉迟》第一折:“这个养爷老的混沌了,我是 刘季真 的儿。”《水浒传》第二四回:“混沌浊物,我倒不曾见日头出半天里,便把着丧门关了。” 清 李渔 《蜃中楼·婚诺》:“谁想生下个儿子,愈加混沌,喫饭不知饿饱,睡梦不知颠倒。” 洪深 《现代戏剧论》六:“拿见形式不见内容的浮薄眼光和‘知二五不知一十’的混沌头脑去观察社会,固然觉得各种职业界很有高下的区别。”
(5).古代传说中央之帝 混沌 ,又称 浑沌 ,生无七窍,日凿一窍,七日凿成而死。比喻自然淳朴的状态。 唐 刘知几 《史通·言语》:“用使 周 秦 言辞见於 魏 晋 之代, 楚 汉 应对,行乎 宋 齐 之日,而伪修 混沌 ,失彼天然。”《南史·齐江王锋传》:“ 锋 闻叹曰:‘ 江祏 遂復为 混沌 画眉,欲益反弊耳。’” 宋 张表臣 《珊瑚钩诗话》卷一:“篇章以含蓄天成为上,破碎雕鎪为下。如 杨大年 西崑体,非不佳也;而弄斤操斧太甚,所谓七日而 混沌 死也。”
(6).兽名。 ——《漢語大詞典》
(2).浑然一体,不可分剖貌。 唐 孙思邈 《四言诗》:“一体混沌,两精感激。”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又有以两鸡子令占者, 简 曰:‘此物不难知,一雄兼一雌,请将打破看,方明混沌时。’”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 汉 魏 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 季子 《革命其可免乎》:“彼 俄 满 之交也,呼吸一气,混沌无间,盖决然矣。” 孙景瑞 《红旗插上大门岛》第十章:“天并没有放晴的迹象,仍然细雨蒙松,云雾萦绕,海和天混沌一气。”
(3).模糊;不分明。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一二六》:“但我也不来做教员,也不想说明别的原因之所在。于是就在混沌中完结了。”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九章:“她微微睁开眼睛呻吟一下,脑子里朦胧地、混沌地浮现出各种梦幻似的景象。” 艾青 《献给乡村的诗》:“他们的背被过重的挑担压成弓形,他们的眼睛被失望与怨愤磨成混沌。”
(4).糊涂。 元 无名氏 《小尉迟》第一折:“这个养爷老的混沌了,我是 刘季真 的儿。”《水浒传》第二四回:“混沌浊物,我倒不曾见日头出半天里,便把着丧门关了。” 清 李渔 《蜃中楼·婚诺》:“谁想生下个儿子,愈加混沌,喫饭不知饿饱,睡梦不知颠倒。” 洪深 《现代戏剧论》六:“拿见形式不见内容的浮薄眼光和‘知二五不知一十’的混沌头脑去观察社会,固然觉得各种职业界很有高下的区别。”
(5).古代传说中央之帝 混沌 ,又称 浑沌 ,生无七窍,日凿一窍,七日凿成而死。比喻自然淳朴的状态。 唐 刘知几 《史通·言语》:“用使 周 秦 言辞见於 魏 晋 之代, 楚 汉 应对,行乎 宋 齐 之日,而伪修 混沌 ,失彼天然。”《南史·齐江王锋传》:“ 锋 闻叹曰:‘ 江祏 遂復为 混沌 画眉,欲益反弊耳。’” 宋 张表臣 《珊瑚钩诗话》卷一:“篇章以含蓄天成为上,破碎雕鎪为下。如 杨大年 西崑体,非不佳也;而弄斤操斧太甚,所谓七日而 混沌 死也。”
(6).兽名。 ——《漢語大詞典》
凿 ( 鑿 ) záo
凿 [ záo ]
- 挖槽或穿孔用的工具,称“凿子”。
- 穿孔,挖掘:~孔。~井。~通。
- 器物上的孔,是容纳枘(榫头)的。
- 明确,真实:~~。证据确~。
倏忽 shū hū
(1).倏忽。迅疾貌。《吕氏春秋·决胜》:“儵忽往来,而莫知其方。”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下·驺虞》:“怪兽五彩,尾参於身,矫足千里,儵忽若神。”《南齐书·高帝纪下》:“机变儵忽,终古莫二。” 清 姚鼐 《祭林编修澍蕃文》:“邈不得徠归兮,儵忽以终生。”
(2).目视不明貌。《楚辞·远游》:“视儵忽而无见兮,听惝怳而无闻。” 王逸 注:“儵忽,目瞑眩也。”
(3).传说中的神名。南海之神为 儵 ,北海之神为 忽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 儵 ,北海之帝为 忽 ,中央之帝为 浑沌 。 儵 与 忽 时相与遇於 浑沌 之地, 浑沌 待之甚善。 儵 与 忽 谋报 浑沌 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 浑沌 死。” 明 唐顺之 《元阳洞》诗:“ 混沌 遇 儵忽 ,误被凿一窍。”
(4).比喻恶人。 唐 李商隐 《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暂能诛儵忽,长与问乾坤。” 冯诰 注:“此则用《招魂》‘雄虺九首,往来儵忽,吞人以益其心些。’亦见《天问》。以比 训 ( 李训 )、 注 ( 郑注 )之奸毒……以‘儵忽’代雄虺,古有此例。” ——《漢語大詞典》
(2).目视不明貌。《楚辞·远游》:“视儵忽而无见兮,听惝怳而无闻。” 王逸 注:“儵忽,目瞑眩也。”
(3).传说中的神名。南海之神为 儵 ,北海之神为 忽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 儵 ,北海之帝为 忽 ,中央之帝为 浑沌 。 儵 与 忽 时相与遇於 浑沌 之地, 浑沌 待之甚善。 儵 与 忽 谋报 浑沌 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 浑沌 死。” 明 唐顺之 《元阳洞》诗:“ 混沌 遇 儵忽 ,误被凿一窍。”
(4).比喻恶人。 唐 李商隐 《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暂能诛儵忽,长与问乾坤。” 冯诰 注:“此则用《招魂》‘雄虺九首,往来儵忽,吞人以益其心些。’亦见《天问》。以比 训 ( 李训 )、 注 ( 郑注 )之奸毒……以‘儵忽’代雄虺,古有此例。” ——《漢語大詞典》
委 wěi/wēi《國語辭典》
委 [ wěi ]
动- 任命、托付。如:「委以官职」、「委身于人」。《资治通鉴·卷二三九·唐纪五十五·宪宗元和八年》:「以伯靖为归州司马,委荆南军前驱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二回》:「衙门里几位老夫子都弄不好,就委了方伯,方伯又转委我。」
- 舍弃。《孟子·公孙丑下》:「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唐·白居易〈长恨歌〉:「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 推托、推卸。如:「委过于人」、「推委责任」。《晋书·卷一○六·石季龙载记上》:「此政之失和,朕之不德,而欲委咎守宰,岂禹汤罪己之义耶?」
- 累积、聚积。《公羊传·桓公十四年》:「御廪者何?粢盛委之所藏也。」《文选·扬雄·甘泉赋》:「傧暗蔼兮降清坛,瑞穰穰兮委如山。」
- 枯萎憔悴。《文选·曹植·赠丁仪诗》:「黍稷委畴陇,农夫安所获?」南朝齐·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时菊委严霜,寄言尉罗者。」
- 放置。《战国策·燕策三》:「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羊了不眄,唯脚委几上,咏嘱自若。」
- 疲困、颓丧的。如:「委靡不振」。
- 曲折的。如:「委婉」。
- 细小的。参见「委琐 」条。
- 确实。《西游记·第二六回》:「弟子委偷了他三个,弟兄们分吃了。」清·洪升《长生殿·第九出》:「朕委无聊赖,且到宫门外闲步片时。」
- 事情的终了。如:「穷原竟委」。唐·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骠国乐〉:「教化从来有源委,必将泳海先泳河。」
- 委员的简称。如:「立委」、「监委」、「主委」。
- 姓。如汉代有委进。
委 [ wēi ]
- 参见「委蛇 」条。
灵骨(靈骨)líng gǔ
(1).称仙人的躯体。 南朝 梁 江淹 《云山赞·阴长生》:“ 阴君 惜灵骨,珪壁詎为寳。日夜明山侧,果得金丹道。” 胡之骥 汇注:“《列仙传》:‘ 阴长生 ,从 马明生 受金液神丹,乃入 华阴山 合金液,不乐升天,但服半剂为地仙。’”
(2).指悟道的先天素质。 宋 张商英 《护法论》:“在僧俗中亦必宿有灵骨,负逸群超世之量者方能透彻。”
(3).指龟甲。古代用以占卜,故称。《艺文类聚》卷七五引 南朝 宋 颜延之 《大筮箴》:“无惰尔仪,灵骨有知。”
(4).指佛舍利。 明 刘绩 《霏雪录》:“舍利,按佛书云,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即所谓遗骨分,通名舍利光明。” ——《漢語大詞典》
(2).指悟道的先天素质。 宋 张商英 《护法论》:“在僧俗中亦必宿有灵骨,负逸群超世之量者方能透彻。”
(3).指龟甲。古代用以占卜,故称。《艺文类聚》卷七五引 南朝 宋 颜延之 《大筮箴》:“无惰尔仪,灵骨有知。”
(4).指佛舍利。 明 刘绩 《霏雪录》:“舍利,按佛书云,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即所谓遗骨分,通名舍利光明。”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