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轮初上綵云端,岩穴风生洞府寒。
月轮初上綵云端,岩穴风生洞府寒。直欲仰天攀桂树,偶然吹笛坐蒲团。
龙光上属星辰远,鹤驾东来海水宽。笑问何仙在何许,夜深应共汝乘鸾。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月轮(月輪)yuè lún
(1).圆月。亦泛指月亮。 北周 庾信 《象戏赋》:“月轮新满,日晕重圆。” 唐 皮日休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诗:“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宋 陆游 《冬夜月下作》诗:“煌煌斗柄插天北,焰焰月轮生海东。” 元 尹廷高 《芦沟晓月》诗:“滔滔流水去无声,月轮正挂天西角。” 清 沈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七月望,俗谓之鬼节, 芸 备小酌拟邀月畅欢,夜忽阴云如晦。 芸 愀然曰:‘妾能与君白头偕老,月轮当出。’余亦索然。” 郭沫若 《残春及其他·牧羊哀话三》:“ 尹妈 很伤心地哭了起来,恰巧那天上的月轮,也被一朵鹊黑的乌云遮了去,愈觉得令人凄楚。”
(2).比喻形如满月的圆状物体。 唐 李商隐 《破镜》诗:“玉匣清光不復持,菱花散乱月轮亏。” 前蜀 韦庄 《信州西山名仙人城有山门如满月之状余过其下聊赋是诗》:“巖峦互吞吐,岭岫相追携。中有月轮满,皎洁如圆珪。”
(3).按月轮流。《宋史·兵志五》:“自十一月至二月,月轮一番閲习,凡三日一试,择其技优者先遣之。” ——《漢語大詞典》
(2).比喻形如满月的圆状物体。 唐 李商隐 《破镜》诗:“玉匣清光不復持,菱花散乱月轮亏。” 前蜀 韦庄 《信州西山名仙人城有山门如满月之状余过其下聊赋是诗》:“巖峦互吞吐,岭岫相追携。中有月轮满,皎洁如圆珪。”
(3).按月轮流。《宋史·兵志五》:“自十一月至二月,月轮一番閲习,凡三日一试,择其技优者先遣之。” ——《漢語大詞典》
初 chū《國語辭典》
初 [ chū ]
名- 根本、本原。《淮南子·俶真》:「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进取不忘其初。」
- 起源、开始。如:「年初」、「月初」、「和好如初」。唐·柳宗元〈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 姓。如宋代有初暐。
- 从前、原来。如:「初衷」、「初心」。
- 最先、开头。如:「初秋」、「初民」、「初雪」。
- 最低的。如:「初级」、「初等」。
- 阴历每月一日到十日,皆冠上「初」字,表上旬的。如:「初一」、「初二」。
- 第一次的。如:「初恋」、「初学」、「初试啼声」。
- 甫、刚刚。如:「初出茅庐」。《书经·召诰》:「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天下初定未久,继嗣不明。」
- 全、始终。用于否定句,表范围。《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彭修传》:「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废命不忠,岂非过邪?」
上 shàng/shǎng《國語辭典》
上 [ shàng ]
名- 物體的表面、高處或邊側。如:「門上」、「山上」、「樓上」。《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皇帝。《史記·卷八·高祖本紀》:「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
- 尊長或在上位的人。《禮記·王制》:「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孝經·士章》:「忠順不失,以事其上。」
- 首座。《禮記·曲禮上》:「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
-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如:「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公堂上」。
- 升、由下而上。《易經·需卦·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去、到。如:「上街」、「上天津」。
- 進呈。如:「上表」、「上書」、「上奏」。
- 添加。如:「這鋪子總不上新貨。」
- 教讀。如:「今日老師上了那課?」
- 安裝。如:「上燈」、「上刺刀」。《鏡花緣·第三七回》:「鏤窗上鎖,不能開放。」
- 旋緊。如:「上錶」、「上發條」。
- 登載。如:「上報」、「上帳」。
- 塗抹。如:「上漆」、「上顏色」。
- 表示動作的發生或結果。如:「考上大學」、「關上大門」。
- 表示動作的開始或繼續。如:「愛上」、「迷上武俠小說」。
- 表動作的方向。如:「爬上去」、「跳上來」。
- 最好的、優等的。如:「上計」、「上策」。
- 地位高。如:「上級」、「上流社會」。
- 在前面的。如:「上篇」、「上卷」。《商君書·開塞》:「上不及虞夏之時,而下不修湯武。」
- 接近、將近。如:「成千上萬」。《儒林外史·第七回》:「王員外共借了上千兩的銀子與荀家。」
- 表時間或次序在前。如:「上一位」、「上個月」。
上 [ shǎng ]
- 參見「上聲 」條。
綵云(綵云)
唐 苏颋 奉和圣制过晋阳宫应制 高殿綵云合,春旗祥风翻。
唐 李邕 咏云 綵云惊岁晚,缭绕孤山头。
唐 李白 宫中行乐词 其一 只愁歌舞散,化作綵云飞。
唐 柳宗元 新植海石榴 月寒空阶曙,幽梦綵云生。
唐 鲍溶 寄王璠侍御求蜀笺 蜀川笺纸綵云初,闻说王家最有馀。 ——《骈字类编》
唐 李邕 咏云 綵云惊岁晚,缭绕孤山头。
唐 李白 宫中行乐词 其一 只愁歌舞散,化作綵云飞。
唐 柳宗元 新植海石榴 月寒空阶曙,幽梦綵云生。
唐 鲍溶 寄王璠侍御求蜀笺 蜀川笺纸綵云初,闻说王家最有馀。 ——《骈字类编》
端 duān《國語辭典》
端 [ duān ]
名- 事物的两头皆称为「端」。如:「尖端」、「末端」、「笔端」。《论语·子罕》:「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 事物的起始。如:「开端」、「发端」、「挑起战端」。《孟子·公孙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 项目、方面。如:「鬼计多端」、「变化万端」、「举其一端」。
- 心思、思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 古代布帛的长度单位。通常一端约等于一疋。《初刻拍案惊奇·卷一》:「除了文若虚,每人送缎子二端。」
- 姓。如明代有端孝思。
- 正、正直。如:「品行不端」。《礼记·玉藻》:「目容端,口容止。」《孟子·离娄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 以手托物。如:「端碗」、「端菜上桌」。
- 摆。如:「端架子」、「把问题都端出台面上讨论。」
- 到底、究竟。宋·王安石〈龙泉寺石井〉诗二首之二:「四海旱多霖雨少,此中端有卧龙无?」宋·陆游〈幽事〉诗:「余年端有几?风月且婆娑。」
- 果真。宋·苏轼〈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词:「武昌南岸,昔游应记。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岩穴(巖穴)yán xué
亦作“嵓穴”。
(1).山洞。《庄子·山木》:“夫丰狐文豹,栖於山林,伏於巖穴,静也。” 晋 左思 《招隐诗》之一:“巖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至于嵓穴草泽之士,或节义敦篤,或文章高古,宜崇聘召之礼,以厚浇竞之风。” 郭沫若 《芍药及其他·飞雪崖》:“断床之下及左侧岩岸均洼入成一大岩穴。”
(2).指岩穴之士。《后汉书·章帝纪》:“其以巖穴为先,勿取浮华。” 明 归有光 《邵民寿诗序》:“ 安陆 姚克 一尊巖穴。” 清 姚鼐 《复张君书》:“僕少无巖穴之操,长而役於尘埃之内。” ——《漢語大詞典》
(1).山洞。《庄子·山木》:“夫丰狐文豹,栖於山林,伏於巖穴,静也。” 晋 左思 《招隐诗》之一:“巖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至于嵓穴草泽之士,或节义敦篤,或文章高古,宜崇聘召之礼,以厚浇竞之风。” 郭沫若 《芍药及其他·飞雪崖》:“断床之下及左侧岩岸均洼入成一大岩穴。”
(2).指岩穴之士。《后汉书·章帝纪》:“其以巖穴为先,勿取浮华。” 明 归有光 《邵民寿诗序》:“ 安陆 姚克 一尊巖穴。” 清 姚鼐 《复张君书》:“僕少无巖穴之操,长而役於尘埃之内。” ——《漢語大詞典》
风生(風生)fēng shēng
(1).起风。 晋 潘岳 《为诸妇祭庾新妇文》:“室虚风生,牀尘帷举。” 唐 李白 《安州般若寺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乂》诗:“水退池上热,风生松下凉。”
(2).犹言雷厉风行。《汉书·赵广汉传》:“见事风生,无所廻避。” 颜师古 注:“风生,言其速疾不可当也。”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七:“遇事风生,吏民称快。”
(3).形容气氛活跃。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七宝山座》:“惟 张九龄 论辩风生,升此座,餘人不可阶也。”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俄而 文皇 到来,精彩惊人,揖而坐。神气清朗,满坐风生,顾盼伟如也。”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十五:“区上并不了解他,只觉得他谈吐风生,学问渊博,对他非常客气,也就相信了他。” ——《漢語大詞典》
(2).犹言雷厉风行。《汉书·赵广汉传》:“见事风生,无所廻避。” 颜师古 注:“风生,言其速疾不可当也。”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七:“遇事风生,吏民称快。”
(3).形容气氛活跃。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七宝山座》:“惟 张九龄 论辩风生,升此座,餘人不可阶也。”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俄而 文皇 到来,精彩惊人,揖而坐。神气清朗,满坐风生,顾盼伟如也。”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十五:“区上并不了解他,只觉得他谈吐风生,学问渊博,对他非常客气,也就相信了他。” ——《漢語大詞典》
洞府 dòng fǔ
道教称神仙居住的地方。 南朝 梁 沈约 《善馆碑》:“或藏形洞府,或栖志灵岳。” 宋 苏轼 《过木枥观》诗:“洞府烟霞远,人间爪髮枯。”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一:“假若仙人们只吃一点鲜果,而不动火食,仙人在地上的洞府应当是 北平 啊!” ——《漢語大詞典》
寒 hán《國語辭典》
寒 [ hán ]
形- 冷。如:「酷寒」、「御寒」、「饥寒交迫」、「天寒地冻」。《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唐·白居易〈长恨歌〉:「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 穷困。如:「贫寒」、「家境清寒」。《史记·卷七九·范雎蔡泽传》:「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绨袍以赠之。」
- 卑贱。如:「寒门」、「寒儒」。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秋冬寒冷的季节。与「暑」相对。《易经·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 国名。夏朝诸侯寒浞的封国。故址在今大陆地区山东省潍县境。
- 姓。如夏朝有诸侯寒浞,汉代有寒朗。
- 使受冷。《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战栗、害怕。如:「心寒」、「胆寒」。《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以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
- 终止、停止。《左传·哀公十二年》:「今吾子曰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晋·杜预·注:「寒,歇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