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代-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一)之讀音。
来 ( 來 ) lái
来 [ lái ]
-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往”、“去”相对:~回。~往。过~。归~。~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 从过去到现在:从~。向~。
-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
-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头猪。
- 做某个动作:胡~。
-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动脑筋。
-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
-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
- 表示发生:暴风雨~了。
-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音质好,二~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桂花香。
- 表示语气,归去~兮!
- 姓。
徘徊 pái huái
(1).往返回旋;来回走动。《荀子·礼论》:“今夫大鸟兽则失亡其羣匹,越月踰时,则必反铅;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躑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也。” 杨倞 注:“徘徊,回旋飞翔之貌。” 宋 无名氏 《异闻总录》卷一:“﹝父﹞即佯为贩鬻者,徘徊道上。”《儒林外史》第四七回:“ 方六老爷 行了一回礼,拘束狠了,宽去了纱帽圆领,换了方巾便服,在阁上廊沿间徘徊徘徊。”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在这条街漫步徘徊,忽然发现了通俗阅报社的招牌,挂在商场的楼上。”
(2).犹彷徨。游移不定貌。《汉书·高后纪》:“ 产 不知 禄 已去北军,入 未央宫 欲为乱。殿门弗内,徘徊往来。” 颜师古 注:“徘徊犹仿偟,不进之意也。” 晋 向秀 《思旧赋》:“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 唐 柳宗元 《南涧中题》诗:“索寞竟何事,徘徊祇自知。” 鲁迅 《三闲集·“醉眼”中的朦胧》:“世界上有先例,‘徘徊者变成同意者,反对者变成徘徊者’了。”
(3).流连;留恋。《汉书·杜钦传》:“ 仲山父 异姓之臣,无亲於 宣 ,就封於 齐 ,犹叹息永怀,宿夜徘徊,不忍远去,况将军之於主上,主上之与将军哉!”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诗表》:“是以愚臣徘徊於恩泽,而不敢自弃者也。” 宋 苏舜钦 《沧浪亭记》:“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 沧浪 焉。”《明史·湘王柏传》:“遇山水胜境,輒徘徊终日。” 郁达夫 《出昱岭关记》:“西看看夕阳,东望望山影,总立了约有半点钟之久,还徘徊而不忍去。”
(4).安行貌;徐行貌。 汉 班固 《西都赋》:“大路鸣鑾,容与徘徊。”《文选·张衡〈南都赋〉》:“揔万乘兮徘徊,按平路兮来归。” 李善 注:“徘徊即迟迟也。《毛诗》曰:行道迟迟。” 张铣 注:“徘徊,安行状。” 宋 苏轼 《前赤壁赋》:“少焉,月出於东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閒。” 殷夫 《独立窗头》:“新月徘徊于丝云之间,远地的工地机声隆隆。”
(5).犹回环。《西京杂记》卷三:“屋皆徘徊连属,重阁修廊,行之移晷不能徧也。” 宋 王禹偁 《仙娥峰》诗:“窈窕奇峰叠古苔,望 秦岭 外势徘徊。”
(6).见“ 徘徊花 ”。 ——《漢語大詞典》
(2).犹彷徨。游移不定貌。《汉书·高后纪》:“ 产 不知 禄 已去北军,入 未央宫 欲为乱。殿门弗内,徘徊往来。” 颜师古 注:“徘徊犹仿偟,不进之意也。” 晋 向秀 《思旧赋》:“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 唐 柳宗元 《南涧中题》诗:“索寞竟何事,徘徊祇自知。” 鲁迅 《三闲集·“醉眼”中的朦胧》:“世界上有先例,‘徘徊者变成同意者,反对者变成徘徊者’了。”
(3).流连;留恋。《汉书·杜钦传》:“ 仲山父 异姓之臣,无亲於 宣 ,就封於 齐 ,犹叹息永怀,宿夜徘徊,不忍远去,况将军之於主上,主上之与将军哉!”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诗表》:“是以愚臣徘徊於恩泽,而不敢自弃者也。” 宋 苏舜钦 《沧浪亭记》:“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 沧浪 焉。”《明史·湘王柏传》:“遇山水胜境,輒徘徊终日。” 郁达夫 《出昱岭关记》:“西看看夕阳,东望望山影,总立了约有半点钟之久,还徘徊而不忍去。”
(4).安行貌;徐行貌。 汉 班固 《西都赋》:“大路鸣鑾,容与徘徊。”《文选·张衡〈南都赋〉》:“揔万乘兮徘徊,按平路兮来归。” 李善 注:“徘徊即迟迟也。《毛诗》曰:行道迟迟。” 张铣 注:“徘徊,安行状。” 宋 苏轼 《前赤壁赋》:“少焉,月出於东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閒。” 殷夫 《独立窗头》:“新月徘徊于丝云之间,远地的工地机声隆隆。”
(5).犹回环。《西京杂记》卷三:“屋皆徘徊连属,重阁修廊,行之移晷不能徧也。” 宋 王禹偁 《仙娥峰》诗:“窈窕奇峰叠古苔,望 秦岭 外势徘徊。”
(6).见“ 徘徊花 ”。 ——《漢語大詞典》
抚 ( 撫 ) fǔ
抚 [ fǔ ]
- 慰问:~恤(安慰和周济)。~慰。安~。~爱。
- 扶持,保护:~养成人。
- 轻轻地按着:~摩。~摸。~琴(弹琴)。~今追昔。
- 同“拊”。
且 qiě/jū《國語辭典》
且 [ qiě ]
副- 暂时。如:「你且坐著」。《史记·卷六六·伍子胥传》:「民劳,未可,且待之。」
- 将要。如:「旦暮且下」。《战国策·齐策一》:「魏有破韩之志,韩见且亡,必东愬于齐。」
- 只。宋·苏轼〈虞美人·持杯遥劝天边月〉词:「持杯复更劝花枝,且愿花枝常在莫披离。」《水浒传·第六五回》:「我自要干大事,那里且报小仇。」
- 又、并。如:「老榕树既高且大。」《诗经·小雅·鱼丽》:「君子有酒,旨且多。」《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 况、何况。《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且楚师老矣,何故退?」《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 尚、还。如:「尚且」、「然且不可」。《孟子·公孙丑下》:「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 抑、或者。《战国策·齐策四》:「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史记·卷四四 ·魏世家》:「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
- 表示同时做两件事情。如:「且歌且舞」、「且战且走」。
且 [ jū ]
名- 农历六月。《尔雅·释天》:「六月为且。」
- 用于句末,无义。《诗经·郑风·褰裳》:「狂童之狂也且!」
摩 mó/mā《國語辭典》
摩 [ mó ]
动- 两物接触后,来回擦动。如:「摩擦」。《易经·系辞上》:「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 互相切磋。如:「观摩」。《礼记·学记》:「相观而善之谓摩。」
- 抚摸。如:「摩弄」、「抚摩」。《陈书·卷二六·徐陵传》:「家人携以候之,宝志手摩其顶。」
- 消灭。《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通「磨」。
- 接近、迫近。如:「摩天大楼」。
- 猜测。如:「揣摩」。
摩 [ mā ]
- 参见「摩挲 」条。
汝 rǔ《國語辭典》
汝 [ rǔ ]
代- 你。《书经·尧典》:「汝能庸命,巽朕位。」宋·陆游〈战城南〉诗:「诏书许汝以不死,股栗何为汗如洗!」
- 参见「汝水 」条。
- 姓。如明代有汝讷。
诚 ( 誠 ) chéng
诚 [ chéng ]
- 真心:~恳。~朴。~实。~挚。忠~。心悦~服。
- 实在,的确:~然。~有此事。
逸民 yì mín
指遁世隐居的人。《论语·微子》:“逸民: 伯夷 、 叔齐 、 虞仲 、 夷逸 、 朱张 、 柳下惠 、 少连 。” 何晏 集解:“逸民者,节行超逸也。”《汉书·律历志序》:“ 周 衰官失, 孔子 陈后王之法,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举逸民,四方之政行矣。’” 颜师古 注:“逸民,谓有德而隐处者。” 晋 陆机 《招隐》诗:“寻山求逸民,穹谷幽且遐。” 清 孙枝蔚 《寄题范眉生幽草轩》诗:“庭户如空谷,交游半逸民。”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半夏小集》:“我希望目前的文艺家,并没有古之逸民气。” ——《漢語大詞典》
为我(爲我)wèi wǒ
战国 时期 杨朱 主张的“损一毫利天下不与,悉天下奉一身不取”的学说。《孟子·尽心上》:“ 杨子 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漢語大詞典》
罗 ( 羅 ) luó
罗 [ luó ]
- 捕鸟的网:~网。
- 张网捕捉:~掘(用网捕麻雀,挖掘老鼠洞找粮食。喻用尽办法筹措款项)。门可~雀(形容门庭冷落)。
- 搜集,招致,包括:~捕。~致(招请人才)。网~。包~。~织罪名(虚构罪名,陷害无辜)。
- 散布:~列。
- 过滤流质或筛细粉末用的器具:绢~。
- 用罗筛东西:~面。
- 轻软有稀孔的丝织品:~绮。~扇。
- 量词,用于商业,一罗合十二打。
- 同“脶”。
-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