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空 kōng/kòng/kǒng《國語辭典》
空 [ kōng ]
形- 没有东西的。如:「空屋」、「空手而回」、「赤手空拳」。
- 不切实际的。如:「空言」、「空论」。《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 广阔、高旷。如:「海阔天空」。《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汉·毛亨·传:「空,大也。」
- 徒然、白白的。如:「空想」、「空欢喜一场」。唐·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 只、仅仅。唐·李颀〈古从军行〉:「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 天、天际。如:「高空」、「晴空」、「星空」、「领空」、「皓月当空」。宋·苏轼〈赤壁赋〉:「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 虚无所有。如:「扑空」、「买空」、「卖空」。唐·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
-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有各自的因缘,并无实体的概念。如:「空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 [ kòng ]
名- 闲暇时间。如:「拨空」、「没空」、「抽空」。
- 间隙、可乘之机。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不想皇帝亲幸,问出端的,要将我加刑,我得空逃走了。」《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这里婆子捉个空,招著陈大郎一溜溜进门来。」
- 腾出。如:「文章开头须空两格。」、「空出一点时间。」
- 缺乏、短少。如:「亏空」。唐·白居易〈春忆二林寺旧游因寄朗满晦三上人〉诗:「最惭僧社题桥处,十八人名空一人。」
- 尚未利用的,或缺少东西的。如:「空地」、「机舱内空得很。」
对 ( 對 ) duì
对 [ duì ]
- 答,答话,回答:~答如流。无言以~。
- 朝着:~酒当歌。
- 处于相反方向的:~面。
- 跟,和:~他商量一下。
- 互相,彼此相向地:~立。~流。~接。~称(chèn)。~峙。
- 说明事物的关系:~于。~这事有意见。
- 看待,应付:~待。
- 照着样检查:核~。校(jiào )~。
- 投合,适合,使相合:~应(yìng )。~劲。
- 正确,正常,表肯定的答语:神色不~。
- 双,成双的:配~。~偶。~仗(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做成对偶的语句)。
- 平分,一半:~开。
- 搀和(多指液体):~水。
- 量词,双:一~鹦鹉。
珠宫 zhū gōng
(1).龙宫。 唐 杜甫 《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诗:“煌煌珠宫物,寝处祸所婴。” 浦起龙 心解:“ 赵 曰:珠宫言龙宫。” 宋 苏轼 《张龙公祠记》:“度公之居,贝闕珠宫。揆公之食,琼醴玉饔。” 元 王旭 《螺杯赋》:“访珠宫於层波,招泉客於鮫室。”
(2).指道院或佛寺。 唐 殷尧恭 《中元观道流步虚》诗:“玉洞花长发,珠宫月最明。” 元 袁桷 《游长春宫分韵得莱字》:“珠宫敞殊界,积构中 天台 。” 明 梁有誉 《峡山飞来寺》诗:“碧流环黛壑,琪树隐珠宫。” ——《漢語大詞典》
(2).指道院或佛寺。 唐 殷尧恭 《中元观道流步虚》诗:“玉洞花长发,珠宫月最明。” 元 袁桷 《游长春宫分韵得莱字》:“珠宫敞殊界,积构中 天台 。” 明 梁有誉 《峡山飞来寺》诗:“碧流环黛壑,琪树隐珠宫。” ——《漢語大詞典》
贝阙(貝闕)bèi quē
以紫贝为饰的宫阙。本指 河伯 所居的龙宫水府,后用以形容壮丽的宫室。语出《楚辞·九歌·河伯》:“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闕兮朱宫。” 南朝 齐 谢朓 《祀敬亭山庙》诗:“贝闕眡 阿宫 ,薜帷阴网户。” 唐 李商隐 《利州江潭作》诗:“ 河伯 轩窗通贝闕,水宫帷箔卷冰綃。” 清 魏源 《秦淮灯船引》:“谁幻江城作蜃楼,谁化暑宵成贝闕。”参见“ 贝闕珠宫 ”。 ——《漢語大詞典》
恍 huǎng《國語辭典》
恍 [ huǎng ]
形- 参见「恍惚 」条。
- 仿佛、好像。如:「恍如隔世」。宋·苏轼〈满江红·清颍东流〉词:「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红楼梦·第三回》:「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 突然、猛然。如:「恍然大悟」。《醒世恒言·卷四·灌园叟晚逢仙女》:「秋公听说,心下恍悟道:『恁般说,莫不这位小娘子是神仙下降?』」
夜色 yè sè
(1).犹夜光。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才非不杰也,主非不明也,而碎结緑之鸿辉,残悬黎之夜色,抑尺之量有短哉?”
(2).夜间的景色。 南朝 梁 江淹 《外兵舅夜集》诗:“烟光拂夜色,华舟盪秋风。” 唐 宋之问 《牛女》诗:“谁能留夜色,来夕倍还梭。” 清 吴藻 《临江仙·夏夜偶成》词:“卷起疏帘看夜色,一鉤残月空庭。” 鲁迅 《三闲集·怎么写》:“前面则海天微茫,黑絮一般的夜色简直似乎要扑到心坎里。” ——《漢語大詞典》
(2).夜间的景色。 南朝 梁 江淹 《外兵舅夜集》诗:“烟光拂夜色,华舟盪秋风。” 唐 宋之问 《牛女》诗:“谁能留夜色,来夕倍还梭。” 清 吴藻 《临江仙·夏夜偶成》词:“卷起疏帘看夜色,一鉤残月空庭。” 鲁迅 《三闲集·怎么写》:“前面则海天微茫,黑絮一般的夜色简直似乎要扑到心坎里。” ——《漢語大詞典》
明 míng《國語辭典》
明 [ míng ]
動- 通曉。如:「明瞭」、「明白」、「他是個深明大義的人。」
- 使通曉。《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 昭示、彰顯。《禮記·郊特牲》:「天垂象,聖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
- 發亮。《詩經·齊風·雞鳴》:「東方明矣,朝既昌矣。」
- 光亮的。如:「明月」、「明亮」。《文選·謝惠連·秋懷詩》:「皎皎天月明。」
- 清晰的。《漢書·卷五二·韓安國傳》:「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
- 聰慧、悟性很高。如:「聰明」、「明智」。《文選·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夫見機而作,不處凶危,上聖之明也。」
- 公開的、顯露的。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 才德高顯的。如:「明主」、「明君」。
- 磊落的。如:「明人不做暗事」。
- 乾淨、整潔。如:「窗明几淨」。
- 顯著的。如:「明顯」、「明效」。
- 時序在後的。如:「明天」、「明年」。
- 視覺、目力。《禮記·檀弓上》:「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三國魏·王粲〈贈文叔良〉詩:「視明聽聰,靡事不惟。」
- 陽。相對於「陰」。《史記·卷一·五帝本紀》:「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
- 神靈。如:「神明」。
- 朝代名。參見「明朝 」條。
- 姓。如清代有明耀光。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動-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歎-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晴昼(晴晝)qíng zhòu
晴朗的白天。 唐 韩愈 《南山诗》:“ 昆明 大池北,去覿偶晴昼。” 宋 苏轼 《栖贤三峡桥》诗:“玉渊神龙近,雨雹乱晴昼。” 明 文徵明 《元旦试笔》诗:“鸟弄新音晴昼永,相看不饮奈春何。”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