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把 bǎ/bà《國語辭典》
把 [ bǎ ]
动- 握住、拿著。如:「把手言欢」、「把住栏干」。《说文解字·手部》:「把,握也。」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诗:「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看守。如:「把守」、「把关」。唐·贯休〈古塞下曲〉七首之一:「下营依遁甲,分帅把河隍。」《水浒传·第六一回》:「守门的左右约有四五十军士,簇捧著一个把门的官人在那里坐定。」
- 给与。《儒林外史·第四七回》:「虞家小厮又悄悄的从后门叫了一个卖草的,把他四个钱。」
- 抱著小孩大小便。如:「把屎」、「把尿」。
- 量词:➊ 计算有柄、有把手器物的单位。如:「一把刀」、「两把伞」。➋ 计算成束的长条状物品的单位。如:「一把葱」、「两把筷子」、「三把火把」。➌ 计算手所能盈握数量的单位。如:「一把盐」、「两把花生米」。➍ 计算手部动作的单位。如:「推他一把」、「拉你一把」。➎ 计算火的单位。如:「放一把火」、「一把怒火」、「一把无名火」。
- 表示约数。如:「丈把长」、「个把钟头」。《儒林外史·第二回》:「李老爹这几年在新任老爷手里著实跑起来了,怕不一年要寻千把银子。」
- 将:➊ 表示处理、处置的意思。如:「把门关上」、「把脸洗净」。➋ 表示致使、导致的意思。如:「把他惹恼了」、「把你气哭了」、「把我急疯了」。
- 被。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二折》:「这明明是天赐我两个横财,不取了他的,倒把别人取了去。」
把 [ bǎi ]
介- (一)1.之又音。
把 [ bà ]
名- 柄,器具上便于手拿的部分。如:「枪把」、「刀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一一·礼记音义之一》:「把中,音霸,手执处也。」也称为「把儿」、「把子」。
- 花、叶或果实等的梗子。如:「花把儿」、「叶把儿」。
凌云(凌雲,淩雲)líng yún
直上云霄。多形容志向崇高或意气高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 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説,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閒意。” 唐 裴夷直 《寄婺州李给事》诗之一:“不知壮气今何似,犹得凌云贯日无?”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得颍倅二首》之一:“仙风入骨已凌云,秋水为文不受尘。”《水浒传》第三九回:“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 黄巢 不丈夫。”《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 李白 紫衣纱帽,飘飘然有神仙凌云之态。” 毛泽东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词:“久有凌云志,重上 井冈山 。”
淩雲:直上云霄。 战国 楚 宋玉 《小言赋》:“体轻蚊翼,形微蚤鳞,聿遑浮踊,凌云纵身。”《西京杂记》卷四:“高树凌云,蟠紆烦冤。” 宋 苏轼 《骊山》诗:“复道凌云接金闕,楼观隐烟横翠空。”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林阜间集》:“草木生於粟粒之萌,及其长大,根茎华实,虽凌云蔽日,据山蟠地,从初具乎一萌之内,而未尝自外增益之也。” ——《漢語大詞典》
淩雲:直上云霄。 战国 楚 宋玉 《小言赋》:“体轻蚊翼,形微蚤鳞,聿遑浮踊,凌云纵身。”《西京杂记》卷四:“高树凌云,蟠紆烦冤。” 宋 苏轼 《骊山》诗:“复道凌云接金闕,楼观隐烟横翠空。”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林阜间集》:“草木生於粟粒之萌,及其长大,根茎华实,虽凌云蔽日,据山蟠地,从初具乎一萌之内,而未尝自外增益之也。” ——《漢語大詞典》
一志
宋书谢晦传藉亿兆之一志固昏极而明彰心庄子回曰敢问心齐仲尼曰若一志 荀子专 一志思索熟察醮女孝经丈夫百行妇人一志男有重婚之义女无再 之文 墉城集仙录李奚子者晋东平太守李忠祖母也忠祖父贞节丘园性多慈悯以阴德为事奚子每每与一志务于救人 阮籍大人先生传秦初真人唯大之根专气一志万物以存史徐陵与杨仆射书一志冥通飞泉涌于疏勒
又宋 艺文志序宋旧史自太祖至宁宗为书凡四志艺文者前后部帙有亡增损互有异同今删其重复合为一志盖以宁宗以后史之所未录者仿前史分经史子集四类而条列之 李德裕瑞橘赋固一志于殊方遂不迁于上国 ——《骈字类编》
又宋 艺文志序宋旧史自太祖至宁宗为书凡四志艺文者前后部帙有亡增损互有异同今删其重复合为一志盖以宁宗以后史之所未录者仿前史分经史子集四类而条列之 李德裕瑞橘赋固一志于殊方遂不迁于上国 ——《骈字类编》
精诚(精誠)jīng chéng
(1).真诚。《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唐 杨炯 《和刘长史答十九兄》:“精诚动天地,忠义感明神。”《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他这点精诚,终是不改,每日焚香打坐,养性存心,有出世之念。”
(2).犹精神。 宋 秦观 《代贺中书仆射范相公启》:“投闲散而闻望愈隆,涉忧患而精诚益壮。” ——《漢語大詞典》
(2).犹精神。 宋 秦观 《代贺中书仆射范相公启》:“投闲散而闻望愈隆,涉忧患而精诚益壮。” ——《漢語大詞典》
精进(精進)jīng jìn
(1).精明上进;锐意求进。《汉书·叙传上》:“廼召属县长吏,选精进掾史,分部收捕。” 颜师古 注:“精明而进趋也。” 宋 李纲 《雷阳与吴元中书》:“卦之象无所不取,而君子观之,无所不法。自彊不息,积小而大,非精进乎?” 叶圣陶 《倪焕之》十三:“他像是个始终精进的人,意兴阑珊是同他绝对联不上的。”
(2).佛教语。为“六波罗蜜”之一。梵语vīrya的意译。谓坚持修善法,断恶法,毫不懈怠。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有优婆塞,姓 释 ,可二十餘家,是昔 浄王 之苗裔,故为四姓,住在故城中,为优婆塞,故尚精进,犹有古风。”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懺悔须勇猛精进,力补前愆。” ——《漢語大詞典》
(2).佛教语。为“六波罗蜜”之一。梵语vīrya的意译。谓坚持修善法,断恶法,毫不懈怠。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有优婆塞,姓 释 ,可二十餘家,是昔 浄王 之苗裔,故为四姓,住在故城中,为优婆塞,故尚精进,犹有古风。”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懺悔须勇猛精进,力补前愆。” ——《漢語大詞典》
上仙(上僊)shàng xiān
亦作“ 上仙 ”。
(1).成仙;登仙。《庄子·天地》:“千岁厌世,去而上僊,乘彼白云,至於帝乡。” 唐 牛僧孺 《玄怪录·杜子春》:“向使子无噫声,吾之药成,子亦上仙矣。” 明 陈继儒 《虎荟》卷二:“ 天宝 中, 緱氏县 太子陵 仙鹤观 ,每年九月三日夜,即有道士一人上仙。” 郑泽 《七夕赴城》诗:“自昔悲尘世,由来有上僊。”
(2).死亡的婉词。多指帝王。《旧唐书·郑颢传》:“不数日, 宣宗 不豫,废朝会,及宫车上僊,方悟其事。”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 仁宗 不悦,即时回輦,翌日上仙,而 英宗 登极。”
(3).道家分天上仙人为九等,第一等为上仙。《云笈七籤》卷三:“太清境有九仙……其九仙者,第一上仙。”
(1).天上的神仙。 唐 司空曙 《题玉真观公主山池院》诗:“唯餘古桃树,传是上仙栽。” 唐 徐凝 《和嵩阳客月夜忆上清人》诗:“独夜 嵩阳 忆上仙,月明三十六峯前。” 唐 皮日休 《和鲁望怀杨台文杨鼎文二秀才》诗:“为説风标曾入梦,上仙初著翠霞裙。”
(2).道家所传说的“九仙”中品级最高者。《云笈七籤》卷三:“太清境有九仙……第一上仙,二高仙,三大仙,四玄仙,五天仙,六真仙,七神仙,八灵仙,九至仙。”
(1).道家谓升天成仙。仙,也作“僊”。《庄子·天地》:“千岁厌世,去而上僊。”《枕中书》:“上仙受天任者,一日三朝玄都太真人也,虽有亿万里,往还如一步耳。”
(2).用作帝、后死亡的婉称。 唐 白居易 《大唐故贤妃京兆韦氏墓志铭》:“ 贞元 中, 沙鹿 (指皇后)上仙, 长秋 虚位,凡六十九御之政,多听於妃。” 宋 洪迈 《容斋五笔·丙午丁未》:“ 淳熙 丁未, 高宗 上仙。” 明 彭时 《彭文宪公笔记》:“戊子六月二十八日, 慈懿王太后 上仙。” ——《漢語大詞典》
(1).成仙;登仙。《庄子·天地》:“千岁厌世,去而上僊,乘彼白云,至於帝乡。” 唐 牛僧孺 《玄怪录·杜子春》:“向使子无噫声,吾之药成,子亦上仙矣。” 明 陈继儒 《虎荟》卷二:“ 天宝 中, 緱氏县 太子陵 仙鹤观 ,每年九月三日夜,即有道士一人上仙。” 郑泽 《七夕赴城》诗:“自昔悲尘世,由来有上僊。”
(2).死亡的婉词。多指帝王。《旧唐书·郑颢传》:“不数日, 宣宗 不豫,废朝会,及宫车上僊,方悟其事。”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 仁宗 不悦,即时回輦,翌日上仙,而 英宗 登极。”
(3).道家分天上仙人为九等,第一等为上仙。《云笈七籤》卷三:“太清境有九仙……其九仙者,第一上仙。”
(1).天上的神仙。 唐 司空曙 《题玉真观公主山池院》诗:“唯餘古桃树,传是上仙栽。” 唐 徐凝 《和嵩阳客月夜忆上清人》诗:“独夜 嵩阳 忆上仙,月明三十六峯前。” 唐 皮日休 《和鲁望怀杨台文杨鼎文二秀才》诗:“为説风标曾入梦,上仙初著翠霞裙。”
(2).道家所传说的“九仙”中品级最高者。《云笈七籤》卷三:“太清境有九仙……第一上仙,二高仙,三大仙,四玄仙,五天仙,六真仙,七神仙,八灵仙,九至仙。”
(1).道家谓升天成仙。仙,也作“僊”。《庄子·天地》:“千岁厌世,去而上僊。”《枕中书》:“上仙受天任者,一日三朝玄都太真人也,虽有亿万里,往还如一步耳。”
(2).用作帝、后死亡的婉称。 唐 白居易 《大唐故贤妃京兆韦氏墓志铭》:“ 贞元 中, 沙鹿 (指皇后)上仙, 长秋 虚位,凡六十九御之政,多听於妃。” 宋 洪迈 《容斋五笔·丙午丁未》:“ 淳熙 丁未, 高宗 上仙。” 明 彭时 《彭文宪公笔记》:“戊子六月二十八日, 慈懿王太后 上仙。” ——《漢語大詞典》
科举(科舉)kē jǔ
(1).封建时代对官吏的政绩优劣考核上报。 晋 杜预 《上黜陟课法略》:“今科举优劣,莫若委任达官,各考所统……其六岁处优举者,超用之,六岁处劣举者,奏免之。”
(2). 隋 唐 以来封建王朝分科目考试选拔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亦指这种考试。《宋史·选举志二》:“自 神宗 朝 程顥 、 程颐 以道学倡于 洛 ,四方师之,中兴盛于东南,科举之文稍用 颐 説。”《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 似道 密访其人不得,知是秀才辈所为,乘 理宗皇帝 晏驾,奏停是年科举。”《儒林外史》第六回:“又过了三四日, 严大老官 也从省里科举了回来。” 叶圣陶 《倪焕之》二:“那时还行着科举,出身寒素,不多时便飞黄腾达的,城里就有好几个。” ——《漢語大詞典》
(2). 隋 唐 以来封建王朝分科目考试选拔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亦指这种考试。《宋史·选举志二》:“自 神宗 朝 程顥 、 程颐 以道学倡于 洛 ,四方师之,中兴盛于东南,科举之文稍用 颐 説。”《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 似道 密访其人不得,知是秀才辈所为,乘 理宗皇帝 晏驾,奏停是年科举。”《儒林外史》第六回:“又过了三四日, 严大老官 也从省里科举了回来。” 叶圣陶 《倪焕之》二:“那时还行着科举,出身寒素,不多时便飞黄腾达的,城里就有好几个。”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