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廿 niàn《國語辭典》
廿 [ niàn ]
名- 二十。秦·李斯〈泰山刻石〉:「皇帝臨立,作制明法,臣下脩飭,廿有六年。」唐·杜甫〈客堂〉詩:「舊疾廿載來,衰年得無足。」
年 nián《國語辭典》
年 [ nián ]
名- 地球环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
- 收成、年成。如:「丰年」、「歉年」、「年景」。《新唐书·卷九十九·戴胄传》:「七月以来,霖潦未止,滨河南北,田正洿下,年之有亡未可知。」
- 年节。如:「过年」。宋·陈师道〈早春〉诗:「度腊不成雪,迎年遽得春。」《儒林外史·第一一回》:「新年正月,公子回家拜祖父、母亲的年回来。」
- 岁数、年龄。如:「盛年」、「延年益寿」、「年轻力壮」。唐·杜甫〈暮归〉诗:「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 时代、时期。如:「八十年代」、「康熙年间」。唐·杜甫〈寄题江外草堂〉诗:「经营上元始,断手宝应年。」
- 人生中的某时期。如:「童年」、「青少年」、「壮年」、「老年」。
- 量词。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年有十二个月。如:「这件事要花四年才能完成。」
- 姓。如清代有年羹尧。
- 每年。如:「年鉴」、「年表」、「年刊」、「年产量」。
- 年节的。如:「年糕」、「年画」、「办年货」。
曾 zēng/céng《國語辭典》
曾 [ zēng ]
副- 乃、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尚且。《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 重叠的,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的。如:「曾祖父」、「曾孙」。
- 加多。《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
-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曾参。
曾 [ céng ]
副- 尝、已经。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进行过。如:「似曾相识」。《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史记·卷一○一·爰盎鼌错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唐·杜甫〈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通「层」。
- 深。《文选·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㲿滉渊泫。」
注 ( 註 ) zhù《國語辭典》
注 [ zhù ]
動- 灌入、傾瀉。如:「灌注」、「大雨如注」。
- 心神凝聚集中。如:「專注」、「全神貫注」。
- 用文字解釋文義。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頌讚》:「及景純注雅,動植必讚,義兼美惡。」唐·韓愈〈讀鶡冠子〉:「余三讀其詞,而悲之文字脫謬,為之正三十有五字……注十有二字。」通「註」。
- 解釋或說明的文字。通「註」。如北魏酈道元有《水經注》、清代段玉裁有《說文解字注》。
- 賭博時所下的財物。如:「賭注」、「下注」、「孤注一擲」。
粤 ( 粵 ) yuè
粤 [ yuè ]
- 中国广东省的别称:~语。~剧。
- 古同“聿”、“越”、“曰”,文言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
参 ( 參 ) cān/shēn/cēn/sān《國語辭典》
参 [ sān ]
名- 三的大寫。
藩 fān《國語辭典》
藩 [ fán ]
名- 篱笆。如:「藩篱」。《易经·大壮卦·九三》:「羝羊触藩,不能退。」宋·范成大〈复自姑苏过苑陵至邓步出陆〉诗:「浆家馈食槿为藩,酒市停骖竹庑门。」
- 古代诸侯王的封国、属地。如:「藩国」。《文选·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序》:「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
- 姓。如汉代有藩向。
- 屏障、保卫。《文选·左思·咏史诗八首之三》:「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
前后(前後)qián hòu
(1).用于空间,指事物的前边和后边。《书·冏命》:“惟予一人无良,实赖左右前后有位之士,匡其不及。”《左传·隐公九年》:“ 戎 人之前遇覆者奔, 祝聃 逐之。衷 戎 师,前后击之,尽殪。”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 卢君 一日见碧空澄澈,望见仙人乘鹤而过,别有数鹤飞在前后。”
(2).指一前一后。《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天色已明,只见山下两个人,前后走来。” 郭沫若 《革命春秋·北伐途次》六:“那儿前后有两间房间。”
(3).下边与上边。《礼记·玉藻》:“韠……天子直,公侯前后方,大夫前方,后挫角,士前后正。” 郑玄 注:“韠,以下为前,以上为后。”
(4).表示时间的先后。即从开始到结束的一段时间。《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赵孝成王 时,而 秦王 使 白起 破 赵 长平 之军前后四十餘万, 秦 兵遂东围 邯郸 。” 唐 韩愈 《论佛骨表》:“惟 梁武帝 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施佛。” 明 李贽 《复士龙悲二母吟》:“计二老母前后同居已四十餘年。”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三:“ 三仙姑 前后共生过六个孩子,就有五个没有成人,只落了一个女儿,名叫 小芹 。”
(5).指从某一时间或事件稍前到稍后的一段时间。 元 无名氏 《桃花女》楔子:“他道我孩儿,注该今夜三更前后三尺土下板僵身死。”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三·辛稼轩》:“ 辛 李 皆南渡前后人,相去不远。” 郁达夫 《沉沦》五:“从太阳的角度看起来,大约已经是九点钟前后的样子。”
(6).指自前到后的经过、过程。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四:“ 青洪君 感君前后有礼,故要君,必有重遗君者。”《金瓶梅词话》第四六回:“于是把 月娘 駡他一节,前后诉説一遍。”《红楼梦》第一○三回:“这可就是天理昭彰、自害自身了,於是众人往前后一想,真正一丝不错。”
(7).向前与向后,俯仰。《论语·乡党》:“﹝ 孔子 ﹞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 何晏 集解引 郑玄 曰:“揖左人左其手,揖右人右其手,一俛一仰,故衣前后则襜如也。” 杨伯峻 注:“前后,俯仰的意思。”
(8).指大小便。《灵枢经·邪气藏府病形》:“肾脉急甚为骨癲疾,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 俞正燮 《癸巳类稿·足少阴经肾藏脉证三之八》引此文曰:“谓大、小便。”参见参见“前后溲”。
(9).犹轻重,尊卑。《红楼梦》第一二○回:“不是説句不顾前后的话:当初东府里太爷,倒是修炼了十几年,也没有成了仙。” ——《漢語大詞典》
(2).指一前一后。《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天色已明,只见山下两个人,前后走来。” 郭沫若 《革命春秋·北伐途次》六:“那儿前后有两间房间。”
(3).下边与上边。《礼记·玉藻》:“韠……天子直,公侯前后方,大夫前方,后挫角,士前后正。” 郑玄 注:“韠,以下为前,以上为后。”
(4).表示时间的先后。即从开始到结束的一段时间。《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赵孝成王 时,而 秦王 使 白起 破 赵 长平 之军前后四十餘万, 秦 兵遂东围 邯郸 。” 唐 韩愈 《论佛骨表》:“惟 梁武帝 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施佛。” 明 李贽 《复士龙悲二母吟》:“计二老母前后同居已四十餘年。”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三:“ 三仙姑 前后共生过六个孩子,就有五个没有成人,只落了一个女儿,名叫 小芹 。”
(5).指从某一时间或事件稍前到稍后的一段时间。 元 无名氏 《桃花女》楔子:“他道我孩儿,注该今夜三更前后三尺土下板僵身死。”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三·辛稼轩》:“ 辛 李 皆南渡前后人,相去不远。” 郁达夫 《沉沦》五:“从太阳的角度看起来,大约已经是九点钟前后的样子。”
(6).指自前到后的经过、过程。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四:“ 青洪君 感君前后有礼,故要君,必有重遗君者。”《金瓶梅词话》第四六回:“于是把 月娘 駡他一节,前后诉説一遍。”《红楼梦》第一○三回:“这可就是天理昭彰、自害自身了,於是众人往前后一想,真正一丝不错。”
(7).向前与向后,俯仰。《论语·乡党》:“﹝ 孔子 ﹞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 何晏 集解引 郑玄 曰:“揖左人左其手,揖右人右其手,一俛一仰,故衣前后则襜如也。” 杨伯峻 注:“前后,俯仰的意思。”
(8).指大小便。《灵枢经·邪气藏府病形》:“肾脉急甚为骨癲疾,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 俞正燮 《癸巳类稿·足少阴经肾藏脉证三之八》引此文曰:“谓大、小便。”参见参见“前后溲”。
(9).犹轻重,尊卑。《红楼梦》第一二○回:“不是説句不顾前后的话:当初东府里太爷,倒是修炼了十几年,也没有成了仙。” ——《漢語大詞典》
趋承(趨承)qū chéng
亦作“趍承”。
(1).指就教,接受教益。 宋 王安石 《谢林中舍启》:“顾惟幸会之多,曾是趍承之晚。” 宋 曾巩 《与刘沆龙图启》:“未卜趋承,更增慕恋。” 清 赵翼 《谒补山制府奉呈》诗:“趋承能不心倾尽,半为勋高半谊敦。”
(2).侍奉;侍候。 明 张居正 《元日望阙》诗:“北闕朝元忆往年,趋承长在日华边。”《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初日还强勉趋承,以后打熬不过,半眠半起。”《清史稿·世祖纪二》:“隆恩罔极,高厚莫酬,朝夕趋承,冀尽孝养。”
(3).趋附奉承。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迨至 政 宣 间,一时权倖皆自此进,气燄赫然,都总管反趋承之不暇。”《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同父 挥金如土,毫无恡澁。妓家见他如此,百倍趋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二回:“你想,督办要娶姨太太,那一个不趋承巴结?”
(4).引申为迎合。 李大钊 《真理之权威》:“吾为爱真理故,而不敢有所附和唯阿,以趋承此社会。” ——《漢語大詞典》
(1).指就教,接受教益。 宋 王安石 《谢林中舍启》:“顾惟幸会之多,曾是趍承之晚。” 宋 曾巩 《与刘沆龙图启》:“未卜趋承,更增慕恋。” 清 赵翼 《谒补山制府奉呈》诗:“趋承能不心倾尽,半为勋高半谊敦。”
(2).侍奉;侍候。 明 张居正 《元日望阙》诗:“北闕朝元忆往年,趋承长在日华边。”《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初日还强勉趋承,以后打熬不过,半眠半起。”《清史稿·世祖纪二》:“隆恩罔极,高厚莫酬,朝夕趋承,冀尽孝养。”
(3).趋附奉承。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迨至 政 宣 间,一时权倖皆自此进,气燄赫然,都总管反趋承之不暇。”《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同父 挥金如土,毫无恡澁。妓家见他如此,百倍趋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二回:“你想,督办要娶姨太太,那一个不趋承巴结?”
(4).引申为迎合。 李大钊 《真理之权威》:“吾为爱真理故,而不敢有所附和唯阿,以趋承此社会。” ——《漢語大詞典》
站 zhàn《國語辭典》
站 [ zhàn ]
动- 直立。如:「站立」、「站著」。《红楼梦·第六回》:「平儿站在炕沿边,打量了刘姥姥两眼。」
- 旅途中供人暂驻、休息或转换交通工具的地方。如:「车站」、「驿站」、「休息站」。
- 机关团体为方便联络与服务,在各地设立的小型单位。如:「福利站」、「卫生站」、「加油站」。
主 zhǔ《國語辭典》
主 [ zhǔ ]
名- 宾客或奴仆的相对词。如:「宾主」、「主仆」。
- 帝王。如:「君主」。《礼记·曲礼下》:「主佩倚,则臣佩垂。主佩垂,则臣佩委。」唐·杜甫〈入衡州〉诗:「报主身已老,入朝病见妨。」
- 领导者。如:「教主」、「一家之主」。《诗经·周颂·载殳》:「侯主侯伯,侯亚侯旅。」汉·毛亨·传:「主,家长也。」
- 当事人。如:「苦主」、「失主」。
- 有物权或事权的人。如:「债主」、「地主」、「物归原主」。
- 牌位。如:「木主」、「神主」。《周礼·春官·司巫》:「祭祀则共匰主。」
- 教徒称呼其所信仰的神为「主」。
- 事物的根本。《易经·系辞上》:「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文选·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
- 公主的简称。《后汉书·卷二六·宋弘传》:「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聊斋志异·卷九·云萝公主》:「驸马当是俗间高手,主仅能让六子。」
- 负责、主持。如:「主讲」、「主办」。
- 掌管、统治。《孟子·万章上》:「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唐·韩愈〈原道〉:「入者主之,出者奴之。」
- 赞同。如:「主战」、「主和」。《国语·周语中》:「是以不主宽惠,亦不主猛毅,主德义而已。」
- 持守。《论语·学而》:「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文选·宋玉·招魂》:「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
- 预示。《三国演义·第六三回》:「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
- 主要的。如:「主将」、「主帅」。
- 自己的。如:「主观」、「主见」。
恩 ēn《國語辭典》
恩 [ ēn ]
名- 他人给我或我给他人的帮助。如:「感恩」、「大恩大德」。
- 情爱。唐·白居易〈后宫词〉:「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清·洪升《长生殿·第三七出》:「记盒钗初赐,种下这恩深厚。」
- 有德泽的。如:「恩师」、「救命恩人」。
- 国家有特殊庆典而特别举办的。如:「恩诏」、「恩科」。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