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精卫飞沉沧海上,鹧鸪啼断晚山中。

张以宁明代〕《赣州郁孤台吊辛稼轩作

郁孤台前双玉虹,一杯遥此酹英雄。
风云有恨古人老,天地无情流水东。
精卫飞沉沧海上,鹧鸪啼断晚山中。
清江不管人间事,烟雨年年属钓翁。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精卫飞沉沧海鹧鸪晚山

精卫(精衛)jīng wèi
古代神话中鸟名。《山海经·北山经》:“ 发鳩之山 ,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 炎帝 之少女名曰 女娃 , 女娃 游于 东海 ,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 东海 。”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昔 炎帝 女溺死 东海 中,化为精卫。其名自呼,每衔西山木石填 东海 。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状如精卫,生雄如海燕。今 东海 精卫誓水处,曾溺於此川,誓不饮其水。一名鸟誓,一名寃禽,又名志鸟,俗呼帝女雀。”后多用以比喻有仇恨而志在必报,或不畏艰难、奋斗不懈的人。 晋 陶潜 《读〈山海经〉》诗之十:“精卫衔微木,将以填 沧海 。” 南朝 梁 范云 《望织女》诗:“不辞精卫苦,河流未可填。” 明 张煌言 《满江红》词:“青山未筑 祁连 塚, 沧海 犹衔精卫石。” 宁调元 《秋兴用草堂韵》:“分波终仗灵犀力,填海犹存精卫心。”  ——《漢語大詞典》
飞沉(飛沉,飛沈)fēi chén
1.飞升和沉落。《後汉书·党锢传·李膺》:“願怡神無事,偃息衡門,任其飛沈,與時抑揚。” 唐 李商隐 《摇落》诗:“水亭吟斷續,月幌夢飛沉。” 明 陆粲 《赠别王直夫》诗:“丈夫志千載,飛沉何足歎!”
2.指鸟和鱼。 晋 陆机 《赠从兄车骑》诗:“營魄懷兹土,精爽若飛沉。” 南朝 梁 何承天 《达性论》:“安得與夫飛沉蠉蠕並爲衆生哉。” 唐 刘禹锡 《和乐天闲园独赏八韵》:“動植隨四氣,飛沈含五情。”
3.指声调的平清和仄浊。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声律》:“凡聲有飛沈,響有雙疊,雙聲隔字而每舛,叠韻雜句而必睽,沈則響發而斷,飛則聲颺不還。”4.指山和河。 明 唐顺之 《谢病赠别高参政子业》诗:“從兹一相失,長嘆隔飛沉。”  ——《漢語大詞典》
沧海(滄海)cāng hǎi
(1).大海。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观德》:“故受命而海内顺之,犹众星之共北辰,流之宗沧海也。” 宋 苏轼 《清都谢道士真赞》:“一江春水东流,滔滔直入沧海。” 明 林鸿 《金鸡岩僧室》诗:“夜来沧海寒,梦遶波上月。” 瞿秋白 《赤都心史》九:“皓月落沧海,碎影摇万里。”
(2).我国古代对 东海 的别称。 三国 魏 曹操 《步出夏门行》:“东临 碣石 ,以观 沧海 。”《初学记》卷六引 晋 张华 《博物志》:“ 东海 之别有 渤澥 ,故 东海 共称 渤海 ,又通谓之 沧海 。”参见“ 东海 ”。
(3).神话中的海岛名。《海内十洲记·沧海岛》:“ 沧海岛 在 北海 中。地方三千里,去岸二十一万里,海四面绕岛,各广二千里,水皆苍色,仙人谓之 沧海 也。”  ——《漢語大詞典》
上 shàng/shǎng《國語辭典》

上 [ shàng ]

  1. 物體的表面、高處或邊側。如:「門上」、「山上」、「樓上」。《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 皇帝。《史記·卷八·高祖本紀》:「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
  3. 尊長或在上位的人。《禮記·王制》:「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孝經·士章》:「忠順不失,以事其上。」
  4. 首座。《禮記·曲禮上》:「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
  5.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如:「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公堂上」。
  1. 升、由下而上。《易經·需卦·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 去、到。如:「上街」、「上天津」。
  3. 進呈。如:「上表」、「上書」、「上奏」。
  4. 添加。如:「這鋪子總不上新貨。」
  5. 教讀。如:「今日老師上了那課?」
  6. 安裝。如:「上燈」、「上刺刀」。《鏡花緣·第三七回》:「鏤窗上鎖,不能開放。」
  7. 旋緊。如:「上錶」、「上發條」。
  8. 登載。如:「上報」、「上帳」。
  9. 塗抹。如:「上漆」、「上顏色」。
  10. 表示動作的發生或結果。如:「考上大學」、「關上大門」。
  11. 表示動作的開始或繼續。如:「愛上」、「迷上武俠小說」。
  12. 表動作的方向。如:「爬上去」、「跳上來」。
  1. 最好的、優等的。如:「上計」、「上策」。
  2. 地位高。如:「上級」、「上流社會」。
  3. 在前面的。如:「上篇」、「上卷」。《商君書·開塞》:「上不及虞夏之時,而下不修湯武。」
  4. 接近、將近。如:「成千上萬」。《儒林外史·第七回》:「王員外共借了上千兩的銀子與荀家。」
  1. 表時間或次序在前。如:「上一位」、「上個月」。

上 [ shǎng ]

  1. 參見「上聲 」條。
鹧鸪(鷓鴣)zhè gū
(1).鸟名。形似雌雉,头如鹑,胸前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足黄褐色。以谷粒、豆类和其他植物种子为主食,兼食昆虫。为 中国 南方留鸟。古人谐其鸣声为“行不得也哥哥”,诗文中常用以表示思念故乡。《文选·左思〈吴都赋〉》:“鷓鴣南翥而中留,孔雀綷羽以翱翔。” 刘逵 注:“鷓鴣,如鸡,黑色,其鸣自呼。或言此鸟常南飞不止。 豫章 已南诸郡处处有之。” 元 陈旅 《题雨竹》诗:“江上鷓鴣留客住, 黄陵庙 下泊船时。” 清 尤侗 《闻鹧鸪》诗:“鷓鴣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
(2).借指鹧鸪鸣声。 宋 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词:“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鷓鴣。”
(3).曲调名。即《鹧鸪词》。 唐 白居易 《和梦游春诗一百韵》:“酩酊歌《鷓鴣》,颠狂舞《鴝鵒》。” 宋 贺铸 《菩萨蛮》词:“《鷓鴣》声几迭,灎灎金蕉叶。” 清 孙枝蔚 《题扇上俞雪朗画江南山水图长句》:“醉听隣船唱《鷓鴣》, 江 南乐事输 姑苏 。” 任半塘 《唐声诗下编·格调一》:“《山鷓鴣》,﹝别名﹞《鷓鴣辞》《鷓鴣》。”参见“ 鷓鴣词 ”。  ——《漢語大詞典》
啼 tí《國語辭典》

啼 [ tí ]

  1. 号哭。如:「啼哭」。《谷梁传·僖公十八年》:「丽姬下堂而啼。」《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东阳陈叔山小男二岁得疾,下利常先啼,日以羸困 。」
  2. 鸟兽的鸣叫。如:「虎啸猿啼」。唐·张继〈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宋·辛弃疾〈贺新郎·绿树听鹈𫛞〉词:「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断 ( 斷 ) duàn
断 [ duàn ]
  1. 长形的东西从中间分开:~裂。~层。~面。截~。~肠。~魂。~线风筝。
  2. 不继续,禁绝:~粮。~水。~炊。~奶。~档。~流。~种(zhóng )。~交。~片。~续。~子绝孙。
  3. 判定,决定:判~。诊~。~狱(审理和判决罪案)。
  4. 一定,绝对:~乎不可。~然施行。
晚山(晚山)
唐 杜甫 晚行口号 三川不可到,归路晚山稠。  ——《骈字类编》
中 zhōng/zhòng《國語辭典》

中 [ zhōng ]

  1.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居中」、「中央」、「日正當中」。
  2. 內、裡面。如:「水中」、「夢中」、「心中」。
  3. 泛指某一時期以內。如:「一年之中」、「晉太元中」。
  4. 中華民國的簡稱。
  5. 姓。如漢代有中京。
  1. 居間介紹、連絡的。如:「中人」。
  2. 居於高低、大小、好壞之間的。如:「中級」、「中型」、「中等」。
  3. 半。如:「中夜」、「中途」。
  1. 正好。如:「適中」。
  2.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事情正在交涉中。」

中 [ zhòng ]

  1. 達到要點。《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漢書·卷一○·成帝紀》:「朕涉道日寡,舉錯不中。」
  2. 合、正對上。如:「中規中矩」。《左傳·定公元年》:「未嘗不中吾志也。」《戰國策·西周策》:「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3. 遭受、感染。如:「中風」、「中毒」。
  4. 得。如:「中獎」、「中籤」、「中選」。
  5. 考取。如:「范進中舉」、「考中大學」。《儒林外史·第二回》:「這王大老爺,就是前科新中的。」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