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蚕室史迁非有罪,从来文士例多穷。

赵希逢宋代〕《和寄苕溪故人

抟砂聚散易西东,览镜颜非旧日红。
千里雁邮成杳杳,百年驹隙去匆匆。
暮云杜忆谪仙子,夜雪王思安道公。
蚕室史迁非有罪,从来文士例多穷。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蚕室史迁有罪从来文士

蚕室(蠶室)cán shì
(1).古代王室饲蚕的宫馆。《礼记·祭义》:“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公桑蚕室。” 孔颖达 疏:“公桑蚕室者,谓官家之桑,於处而筑养蚕之室。”《东观汉记·明德马皇后传》:“太后置蚕室织室于 濯龙 中,数往来观视以为娱乐。”《晋书·礼志上》:“ 汉 仪,皇后亲桑东郊苑中,蚕室祭蚕神。”参见“ 蚕宫 ”、“ 蚕馆 ”。
(2).古代执行宫刑及受宫刑者所居之狱室。《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李陵 既生降,隤其家声,而僕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 张铣 注:“蚕室, 汉 行割刑之室,使其避风养疮者。”《汉书·张安世传》:“初, 安世 兄 贺 幸於 衞太子 ,太子败,宾客皆诛, 安世 为 贺 上书,得下蚕室。” 颜师古 注:“谓腐刑也。凡养蚕者,欲其温而早成,故为密室蓄火以置之。而新腐刑亦有中风之患,须入密室乃得以全,因呼为蚕室耳。” 明 杨珽 《龙膏记·脱难》:“险些儿遭刑来犯法,就便是对狱吏的 条侯 ,下蚕室的 司马 。” 清 宋琬 《诏狱行》:“古来万事难问天,蚕室谁怜 汉 司马 。”
(3).即蚕茧。 明 张鼎思 《琅琊代醉编·蚕室》:“然蚕以茧自衣,亦谓之室。《易林》曰:‘饥蚕作室’是也。”参见“ 蚕茧 ”。
(4). 春秋 鲁 邑名。在今 山东省 平邑县 。《左传·哀公八年》:“ 吴 师克 东阳 而进,舍於 五梧 ,明日舍於 蚕室 。” 杜预 注:“三邑, 鲁 地。” 杨伯峻 注:“﹝ 蚕室 ﹞今 平邑县 境内。”
(5).丛辰名。《协纪辨方书·义例·蚕室》《堪舆经》:“蚕室者,岁之凶神也,主丝茧绵帛之事,犯之,蚕丝不收。”  ——《漢語大詞典》
史迁(史遷)shǐ qiān
汉 司马迁 的别称。 司马迁 为太史令、掌修史,故称。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后贤志〉序》:“ 史迁 之记,详於 秦 汉 ; 班生 之书,备乎 哀 平 。” 明 张煌言 《李陵论》:“世以 李陵 报 苏子卿 书,出自 史迁 之笔。”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三篇:“故自 史迁 以来,均谓 周 之要本,归於 老子 之言。”  ——《漢語大詞典》
非 fēi《國語辭典》

非 [ fēi ]

  1. 不对的、不善的。如:「非分之想」。《书经·康诰》:「封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庄子·盗跖》:「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
  2. 不同的。《左传·僖公十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文选·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
  1. 以为不好、不对。《墨子·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2. 反对、诋毁。如:「以古非今」。《荀子·修身》:「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孝经·五刑章》:「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
  3. 不是。《庄子·秋水》:「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亦非人臣之节也。」
  1. 不。如:「非同小可」、「非去不可」。《荀子·宥坐》:「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1. 过失、恶行。如:「为非作歹」、「明辨是非」。《庄子·盗跖》:「强足以距敌,辩足以饰非。」《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约己不以廉物,弘量不以容非。」
  2. 阿非利加洲的简称。如:「亚非地带」、「中非技术合作」。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非 [ fěi ]

  1. 诋毁、诽谤。《荀子·解蔽》:「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通「诽」。
有罪 yǒu zuì
(1).有犯法的行为。亦指有犯法行为的人。《书·皋陶谟》:“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国语·晋语七》:“臣闻 絳 之志,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其将来辞。”《汉书·宣帝纪》:“盖闻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 唐 虞 犹不能化天下。”
(2).有过错。 古华 《芙蓉镇》第一章五:“ 桂桂 心里好反悔,把自己的女人惹哭了,有罪。”
(3).表示失敬陪礼之辞。《快心编二集》第九回:“昨日有罪极了,又累 白老爹 走了两遭,叫老婢置身无地。”  ——《漢語大詞典》
从来(從來)cóng lái
(1).亦作“ 从徠 ”。来路;由来;来源。《逸周书·大武》:“五虞:一鼓走疑,二备从来,三佐车举旗,四采虞人谋,五后动捻之。” 朱右曾 注:“备从来,防其断我归路。”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张佐》:“ 佐 甚异之。试问所从来,叟但笑而不答。至再三,叟忽怒叱曰:‘年少子,乃敢相逼!吾岂盗贼椎埋者耶?何必知从来!’”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香山寺》:“ 来青轩 在佛殿东,所从来久,其匾额则今上宸翰也。” 鲁迅 《而已集·略论中国人的脸》:“一到 广州 ,我觉得比我所从来的 厦门 丰富得多的,是电影,而且大半是‘国片’,有古装的,有时装的。”
(2).历来;向来。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元氏 之世,在 洛京 时,有一才学重臣,新得《史记音》,而颇紕谬,误反‘顓頊’字,頊当为许録反,错作许缘反,遂为朝士言:‘从来谬音“专旭”,当音“专翾”耳。’” 明 张居正 《文华殿论奏》:“此地从来多荒少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至于两妻并立,则从来无一相得者,亦从来无一相安者。” 张天翼 《温柔制造者》:“我从来没对你随便过。”
(3).从前;原来。 唐 贾岛 《过京索先生坟》诗:“从来有恨君多哭,今日何人更哭君” 唐 归仁 《题楚庙》诗:“羞容难更返 江 东,谁问从来百战功?” 宋 王安石 《金陵怀古》诗之一:“《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 明 高明 《琵琶记·乞丐寻夫》:“奴深谢公公,便相允诺,从来的深恩怎敢忘却?”  ——《漢語大詞典》
文士 wén shì
知书能文之士。《战国策·秦策一》:“文士并饰,诸侯乱惑。”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 陇 右多文士, 光武 加意於书辞。” 唐 韩愈 《与袁相公书》:“窃见朝议郎、前太子舍人 樊宗师 ……习於吏职,识时知变,非如儒生文士,止有偏长。” 鲁迅 《集外集拾遗·诗歌之敌》:“豢养文士仿佛是赞助文艺似的,而其实也是敌。”  ——《漢語大詞典》
例 lì《國語辭典》

例 [ lì ]

  1. 可供比照或依据的标准。如:「惯例」、「体例」、「范例」、「史无前例」。
  1. 比类、比照。如:「以古例今」、「以此例彼」。
  1. 按规定的、照常的。如:「例行公事」。
多 duō《國語辭典》

多 [ duō ]

  1. 丰富、不少。如:「多事之秋」、「友直、友谅、友多闻。」《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多才丰艺,强记洽闻。」
  2. 有余。如:「一年多」、「十万多人」。
  1. 经常。如:「多读多写」。《文选·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2. 非常。表程度高。如:「多谢」、「好得多」、「快得多」。
  3. 大部分。表数量大。《孟子·梁惠王下》:「诸侯多谋伐寡人者。」《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王侯第宅,多题为寺。」
  4. 过分、不必要。如:「多疑」、「多管闲事」。
  5. 只、只是。《论语·子张》:「多见其不知量也。」唐·徐凝〈独住僧〉诗:「多应独住山林惯,唯照寒泉自剃头。」
  1. 称美、称赞。《史记·卷一○○·季布传》:「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
  2. 胜、超过。明·汤显祖《紫箫记·第一○出》:「想他才似相如,貌多王粲。」
  1. 姓。如商代有多父鼎。

多 [ duó ]

  1. 何等、如何。表疑问、感叹的语气。如:「多好」、「多高」、「带大一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啊!」
穷 ( 窮 ) qióng
穷 [ qióng ]
  1. 缺乏财物:贫~。~苦。~则思变。
  2. 处境恶劣:~困。~蹙。~窘。~当益坚(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而后工(旧时指文人处境穷困,诗就写得好)。
  3. 达到极点:~目。~形尽相。~兵黩武。
  4. 完了:~尽。山~水尽。日暮途~。
  5. 推究到极点:~物之理。~追(➊极力追寻;➋尽力紧追)。~究。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