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白皦歌》终《子夜》兴,《乌栖曲》缓《乌啼》急。

沈明臣明代〕《虎丘看月行

中秋看月何处好,除却十洲与三岛。
东南胜事说苏州,最好从来是虎丘。
虎丘十里遥连郭,错落青山尽楼阁。
千年霸气剑池寒,一片清光水晶薄。
通国如狂歌舞来,木兰载酒笙镛作。
男女杂坐生夜光,香风舄履吹交错。
歌吹香风真可怜,三三五五各成筵。
千人坐满千人坐,千顷云浮千顷烟。
月华未冷罗衣湿,白露如珠白莲泣。
《白皦歌》终《子夜》兴,《乌栖曲》缓《乌啼》急。
姣童似玉紫英悲,艳女如花韩重思。
千秋死魄还生气,一夜香魂枯骨知。
香魂死魄知何处,明月在天人在地。
天上人间一种情,桂花合结相思树。
嫦娥亦是独眠人,牛女年年一问津。
谁家少妇今宵里,捣尽寒砧秋复春?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子夜,《乌栖乌啼

白 bái《國語辭典》

白 [ ​bái ]

語音
  1. 像雪或乳汁般素淨的顏色。
  2. 代表五行中金的顏色。如天地四方的西方、一年四季的秋、五臟的肺等。《說文解字·白部》:「白,西方色也。」
  3. 罰酒的杯子。也泛指一般酒杯。《漢書·卷一○○·敘傳上》:「及趙、李諸侍中皆引滿舉白,談笑大噱。」《文選·左思·吳都賦》:「飛觴舉白。」唐·李善·注:「白,罰爵名也。」
  4. 戲劇裡的對話。如:「道白」、「對白」。
  5. 姓。如唐代有白居易、白行簡,元代有白樸。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告訴。《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2. 在書信末署名下的敬語,用於平輩或晚輩。唐·韓愈〈答李翊書〉:「聊相為言之。愈白。」
  3. 晨光初發,天明。宋·蘇軾〈赤壁賦〉:「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4. 彰明、表明。如:「真相大白」、「含冤莫白」。
  5. 揭穿,專指戳穿謊言。元·王曄《桃花女·楔子》:「我周公在卦鋪裡面,你自喚他出來,白他謊,討他銀子去。」
  6. 表示輕視或不滿的動作。如:「白了他一眼。」
  1. 白色的。如:「白紙」、「白布」、「藍天白雲」。
  2. 潔淨的。如:「潔白」。
  3. 淺顯的。如:「白話」、「淺白」。
  4. 率直、誠實。如:「坦白」。
  5. 沒有添加任何東西的。如:「白飯」、「白開水」。
  6. 錯誤的。如:「寫白字」。
  7. 表示輕視或不滿的樣子。如:「白眼」。
  8. 以合法掩護非法,以正當掩護不法的。與「黑」相對。如:「白道」。
  1. 徒然。如:「白跑一趟」、「白來」、「白費」。《紅樓夢·第六○回》:「沒的惹人笑話自己獃,白給人做粗活。」
  2. 不付代價而得到好處。如:「白吃白喝」。
  3. 就是、完全、實在。《金瓶梅·第一一回》:「家中好不無人,只靠著我逐日出來供唱,……也要往宅裡看看姑娘,白不得個閒。」

白 [ ​bó ]

讀音
  1. (一)​之讀音。
皦 jiǎo《國語辭典》

皦 [ jiǎo ]

  1. 玉石洁白的样子。《玉篇·白部》:「皦,珠玉白貌。」
  2. 洁白、明亮。《诗经·王风·大车》:「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1. 姓。如明代有皦生光。
歌 gē《國語辭典》

歌 [ gē ]

  1. 唱。按樂曲或節拍來發聲。如:「高歌一曲」、「引吭高歌」。《詩經·魏風·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
  2. 頌揚。如:「歌功頌德」。《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夫天下稱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風。」唐·李白〈天長節使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噫大塊之氣,歌炎漢之風。」
  1. 合樂的曲調。如:「民歌」、「俚歌」、「漁歌」。《書經·舜典》:「詩言志,歌永言。」《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傳·梁鴻傳》:「因東出關,過京師,作五噫之歌。」
  2. 一種詩歌體裁。屬於能唱的韻文。如〈長恨歌〉、〈子夜歌〉等。
终 ( 終 ) zhōng
终 [ zhōng ]
  1. 末了(liǎo ),完了(liǎo),与“”相对:年~。~场(末了一场)。~极。~审(司法部门对案件的最后判决)。~端。靡不有初,鲜克有~(人们做事无不有开头,而很少能坚持到底)。
  2. 从开始到末了:~年。~生。饱食~日。
  3. 人死:临~。送~。
  4. 到底,总归:~归。~究。~于。~将成功。
  5. 姓。
子夜 zǐ yè
(1).夜半子时,半夜。 唐 吕温 《奉和张舍人阁中直夜》:“凉生子夜后,月照禁垣深。” 明 何景明 《待曙楼赋》:“於是子夜既逾,寅晓将发。” 清 钮琇 《觚賸·六贞女墓》:“﹝ 李氏 六女﹞潜以酒相酹,期於子夜潮生尽命。” 瞿秋白 《“子夜”和国货年》:“明明还只是子夜,而居然以为天已经大亮了,甚至于太阳又要落山了。”
(2).见“ 子夜歌 ”。  ——《漢語大詞典》
兴 ( 興 ) xīng/xìng
兴 [ xīng ]
  1. 举办,发动:~办。~工。~学。~建。~叹(发出感叹声,如“望洋~~”)。百废待~。
  2. 起来:夙~夜寐(早起晚睡)。
  3. 旺盛:~盛。~旺。~隆。~衰。复~。~替(兴衰)。天下~亡,匹夫有责。
  4. 流行,盛行:时~。新~。
  5. 准许:不~胡闹。
  6. 或许:~许。
  7. 姓。
兴 [ xìng ]
◎ 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味。~致。豪~。雅~。败~。游~。扫~。即~。助~。~高采烈。
    乌栖(乌栖)
    唐 吕温 题石勒城二首 其一 建业乌栖何足问,慨然归去王中州。  ——《骈字类编》
    曲 qū/qǔ《國語辭典》

    曲 [ qū ]

    1. 拐弯的地方。如:「山曲」、「河曲」。唐·李白〈惜余春赋〉:「汉之曲兮江之潭。」
    2. 事理不直。如:「是非曲直」。《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
    3. 心中的隐情。如:「衷曲」、「心曲」、「互通款曲」。
    4. 偏僻的小地方。如:「乡曲」。唐·蒋防《霍小玉传》:「住在胜业坊古寺曲,甫上车门宅是也。」
    5. 局部、一部分。《荀子·解蔽》:「凡人之患蔽于一曲。」
    6. 养蚕的器具。《史记·卷五七·绛侯周勃世家》:「勃以织薄曲为生。」
    7. 姓。如汉代有曲证。
    1. 弯折。如:「曲膝」、「曲突徙薪」。《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通「屈」。
    1. 不直的。如:「曲线」、「曲尺」。《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曲刃钩之,直兵推之。」
    2. 不正的、偏邪的。如:「歪曲」、「邪曲」。《战国策·赵策二》:「穷乡多异,曲学多辩。」
    1. 勉强的。如:「委曲求全」。《镜花缘·第四六回》:「甥女主意已定,务望舅舅曲从。」
    2. 周全、尽心尽力。如:「曲尽孝道」。《易经·系辞上》:「曲成万物而不遗。」

    曲 [ qǔ ]

    1. 乐歌。如:「歌曲」、「小曲」、「舞曲」、「曲高和寡」。唐·杜甫〈赠花卿〉诗:「此曲祗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2. 文体名。中国古典韵文之一。元时最盛行,故称为「元曲」。分散曲、剧曲二种。
    3. 量词。计算歌曲、乐曲的单位。如:「高歌一曲」。五代十国南唐·李煜〈一斛珠·晚妆初过〉词:「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缓 ( 緩 ) huǎn
    缓 [ huǎn ]
    1. 慢,与“”相对:~步。~行(xíng )。~慢。迟~。
    2. 延迟:~刑。~办。~役。~征。刻不容~。
    3. 放松,松弛:~和。~冲。~解(jiě)。和~。
    4. 苏醒,恢复:~气。~醒。
    乌啼(烏啼)wū tí
    指琴曲《乌夜啼引》《乌啼引》。 唐 元稹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诗:“謫官詔下吏驱遣,身作囚拘妻在远……今君为我千万弹,《乌啼》啄啄泪澜澜。”参见“ 乌夜啼 ”。  ——《漢語大詞典》
    急 jí《國語辭典》

    急 [ jí ]

    1. 没耐心、暴躁的。如:「急性子」、「急得要命」。《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
    2. 不能等、亟待解决的。如:「急事」、「急件」、「急邮」。
    3. 快而猛烈。如:「急病」、「急流勇退」。宋·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1. 因想把事情尽速完成而激动。如:「为这事我都急昏了。」、「皇帝不急,急死太监!」
    2. 令人著急。如:「考试铃都响了,还不见他人,真急人!」
    3. 忙于解决他人之事或困难。如:「急公好义」、「急人之难」。
    1. 迅速的。如:「急转弯」。《战国策·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项羽急击秦军。」
    1. 困难、严重的事。如:「告急」、「救急」。《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