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与副阁王舍人,呈似此歌希唱和。
金殿尝闻金口言,词臣官职是神仙。
三年偶忝西垣职,致身似得文章力。
感激思酬圣主恩,危言所以难缄默。
出入金门与玉堂,屡因狂直拜封章。
御戎救旱无上策,言词不足动君王。
改官出职归郎署,粉闱正秩惭叨据。
仍命淮阳颁诏条,元正不得与趋朝。
中书舍人捧宝策,加美微称尊帝尧。
大明殿里上寿酒,翰林学士先群寮。
独有淮阳知郡吏,为曲郡符蒙借紫。
閤门引谢正衙辞,撰日忽忽办行李。
都门柳色早春天,繁台寺中排祖筵。
离杯满劝不惜醉,醉别上马魂黯然。
客心易感须如是,回思故国三千里。
子云相如俱蜀人,我今五十君青春。
春秋鼎盛正清贵,我年渐似下坡轮。
下车犹未逾期月,官舍初经禁烟节。
残阳乍听吹角声,台榭梨花簇香雪。
独酌不难何所为,孤怀无绪怀己知。
十八学士相念否,应笑骨凡格且卑。
地仙敢言谪仙宦,海槎却有上天时。
陈州去京地不远,莫惜音书来慰勉。
若得工夫可作歌,歌中言语不厌多。
毕三情旨颇似我,向二宋四及李大。
请与副阁王舍人,呈似此歌希唱和。
三年偶忝西垣职,致身似得文章力。
感激思酬圣主恩,危言所以难缄默。
出入金门与玉堂,屡因狂直拜封章。
御戎救旱无上策,言词不足动君王。
改官出职归郎署,粉闱正秩惭叨据。
仍命淮阳颁诏条,元正不得与趋朝。
中书舍人捧宝策,加美微称尊帝尧。
大明殿里上寿酒,翰林学士先群寮。
独有淮阳知郡吏,为曲郡符蒙借紫。
閤门引谢正衙辞,撰日忽忽办行李。
都门柳色早春天,繁台寺中排祖筵。
离杯满劝不惜醉,醉别上马魂黯然。
客心易感须如是,回思故国三千里。
子云相如俱蜀人,我今五十君青春。
春秋鼎盛正清贵,我年渐似下坡轮。
下车犹未逾期月,官舍初经禁烟节。
残阳乍听吹角声,台榭梨花簇香雪。
独酌不难何所为,孤怀无绪怀己知。
十八学士相念否,应笑骨凡格且卑。
地仙敢言谪仙宦,海槎却有上天时。
陈州去京地不远,莫惜音书来慰勉。
若得工夫可作歌,歌中言语不厌多。
毕三情旨颇似我,向二宋四及李大。
请与副阁王舍人,呈似此歌希唱和。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请 ( 請 ) qǐng
请 [ qǐng ]
- 求:~求。~示。~假(jiǎ )。~命。~战。~教(jiào )。~愿。~君入瓮。~缨(喻请战杀敌)。
- 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进。~坐。~安。~便。
- 延聘、邀、约人来:~客。~柬。邀~。
- 谒见、会见:“造~诸公,不避寒暑”。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 给:赠~。~人方便。
-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 赞助,赞许:~人为善。
- 〈书〉等待:时不我~。
- 〈连〉和:我~你。山~水。
-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 参加:参~。~会。
- 同“欤”。
副 fù/pì《國語辭典》
副 [ fù ]
形- 助理的。如:「副手」、「副使」、「副官」。
- 居第二位的、居次的。如:「副总统」、「副班长」
- 附带的。如:「副作用」、「副产品」。
- 次要的。如:「副业」、「副食品」。
- 量词。计算成套成组物品的单位。如:「一副碗筷」、「两副耳环」、「三副眼镜」。俗作「付」。
- 辅助的职务或担任辅佐职务的人。如:「大副」、「二副」。
- 古代用假发制成的发髻称为「副贰」。《诗经·鄘风·君子偕老》:「君子偕者,副笄六珈。」汉·毛亨·传:「副者,后夫人之首饰,编发为之。」简称为「副」。
- 辅助、辅佐。《晋书·卷六九·周𫖮传》:「𫖮参副朝右,职掌诠衡,当敬慎德音,式是百辟。」
- 符合、相称。如:「名副其实」。《后汉书·卷六一·黄琼传》:「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副 [ pì ]
动- 剖开、裂开。《诗经·大雅·生民》:「不坼不副,无菑无害。」《礼记·曲礼上》:「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𫄨。」
阁 ( 閣 ) gé
阁 [ gé ]
- 类似楼房的建筑物,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楼~。滕王~。~下(对人的敬称,意谓不敢直指其人,故呼在其阁下的侍从者而告之;现代多用于外交场合)。
- 特指女子的卧房:闺~。出~(出嫁)。
- 小木头房子:~子。~楼。
- 某些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内~(简称“阁”)。组~。入~。
- 古同“搁”,停止。
王舍 wáng shè
天子或诸侯的行宫。《周礼·夏官·土方氏》:“王巡守,则树王舍。”《左传·哀公八年》:“ 微虎 欲宵攻王舍。” ——《漢語大詞典》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名-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 姓。如明代有人杰。
- 二一四部首之一。
呈 chéng《國語辭典》
呈 [ chéng ]
動- 顯露。如:「呈現」、「面呈紅潤」。
- 奉上。如:「謹呈」、「呈獻」、「呈上」。
- 舊時凡下級對上級的呈請或報告均用呈。現行公文則是對總統有所呈請或報告時用之。
似 sì/shì《國語辭典》
似 [ sì ]
动- 相像、相类。如:「相似」、「类似」。五代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继嗣。如:「似嗣」。《诗经·小雅·斯干》:「无相犹矣,似续妣祖。」汉·毛亨·传:「似,嗣。」
- 奉赠、给予。唐·贾岛〈剑客〉诗:「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宋·欧阳修〈紫石屏歌〉:「呼工画石持寄似,幸子留意其无谦。」
- 好像。如:「似乎」、「似有不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伏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
- 表示比较、差等之词。如:「一个高似一个」、「一天好似一天」。宋·贺铸〈浣溪沙·楼角初消一缕霞〉词:「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代-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歌 gē《國語辭典》
歌 [ gē ]
動- 唱。按樂曲或節拍來發聲。如:「高歌一曲」、「引吭高歌」。《詩經·魏風·園有桃》:「心之憂矣,我歌且謠。」
- 頌揚。如:「歌功頌德」。《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夫天下稱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風。」唐·李白〈天長節使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噫大塊之氣,歌炎漢之風。」
- 合樂的曲調。如:「民歌」、「俚歌」、「漁歌」。《書經·舜典》:「詩言志,歌永言。」《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傳·梁鴻傳》:「因東出關,過京師,作五噫之歌。」
- 一種詩歌體裁。屬於能唱的韻文。如〈長恨歌〉、〈子夜歌〉等。
希 xī《國語辭典》
希 [ xī ]
形- 少有、不多。如:「希罕」、「物以希为贵」、「人生七十古来希」。《论语·公冶长》:「不念旧恶,怨是用希。」通「稀」。
- 渴望、恳求。如:「希求」、「希冀」。《后汉书·卷二三·窦融传》:「宪威权震朝庭,公卿希旨,奏宪位次太傅下,三公上。」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必有盛才重誉改革体裁者,实吾所希。」
- 仰慕。《文选·左思·咏史诗八首之三》:「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 止、渐歇。《论语·先进》:「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 姓。如宋代有希缋。
唱和 chàng hè
(1).歌唱时此唱彼和。语出《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陆德明 释文:“本又作‘唱’。”《荀子·乐论》:“唱和有应,善恶相象。” 晋 左思 《吴都赋》:“ 荆 艳 楚 舞, 吴 愉 越 吟,翕习容裔,靡靡愔愔。若此者,与夫唱和之隆响,动钟鼓之鏗耾,有殷坻頽於前,曲度难胜,皆与謡俗汁协,律吕相应。”《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陪侍游宴,与宫女杂坐,或为艳歌相唱和,或谈嘲謔浪。”
(2).指音律相合。《汉书·律历志上》:“律吕唱和,以育生成化,歌奏用焉。”
(3).互相呼应、配合。多含贬义。《后汉书·皇后纪下·安思阎皇后》:“更相阿党,互作威福,探刺禁省,更为唱和,皆大不道。”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二邦合从,东西唱和,互相扇动,距捍中国。”《新唐书·李宗闵传》:“时 德裕 自 浙西 召,欲以相,而 宗閔 中助多,先得进,即引 僧孺 同秉政,相唱和,去异己者, 德裕 所善皆逐之。”
(4).以诗词相酬答。 唐 张籍 《哭元九少府》诗:“閒来各数经过地,醉后齐吟唱和诗。”《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妾虽不敏,颇解吟咏。今遇知音,不敢爱丑,当与郎君赏鉴文墨,唱和词章。”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一次大失败》:“﹝ 崔宗之 ﹞继又移官 金陵 ,与 李白 相遇,诗酒唱和。”
(5).比喻彼此和谐融洽,多指夫妇关系。 南朝 宋 谢灵运 《鞠歌行》:“德不孤兮必有邻,唱和之契冥相因。”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唱和之礼,或尔汝之。”唱,一本作“ 倡 ”。 ——《漢語大詞典》
(2).指音律相合。《汉书·律历志上》:“律吕唱和,以育生成化,歌奏用焉。”
(3).互相呼应、配合。多含贬义。《后汉书·皇后纪下·安思阎皇后》:“更相阿党,互作威福,探刺禁省,更为唱和,皆大不道。”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二邦合从,东西唱和,互相扇动,距捍中国。”《新唐书·李宗闵传》:“时 德裕 自 浙西 召,欲以相,而 宗閔 中助多,先得进,即引 僧孺 同秉政,相唱和,去异己者, 德裕 所善皆逐之。”
(4).以诗词相酬答。 唐 张籍 《哭元九少府》诗:“閒来各数经过地,醉后齐吟唱和诗。”《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妾虽不敏,颇解吟咏。今遇知音,不敢爱丑,当与郎君赏鉴文墨,唱和词章。”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一次大失败》:“﹝ 崔宗之 ﹞继又移官 金陵 ,与 李白 相遇,诗酒唱和。”
(5).比喻彼此和谐融洽,多指夫妇关系。 南朝 宋 谢灵运 《鞠歌行》:“德不孤兮必有邻,唱和之契冥相因。”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唱和之礼,或尔汝之。”唱,一本作“ 倡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