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庶几(庶幾)shù jī
(1).差不多;近似。《易·繫辞下》:“ 颜 氏之子,其殆庶几乎?” 高亨 注:“庶几,近也,古成语,犹今语所谓‘差不多’,赞扬之辞。”《孟子·梁惠王下》:“王之好乐甚,则 齐国 其庶几乎!” 朱熹 集注:“庶几,近辞也。”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二:“﹝ 欧阳公 ﹞作奏议,便庶几 陆宣公 。”
(2).希望;但愿。《诗·小雅·车舝》:“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嘉殽,式食庶几。” 袁梅 注:“庶几,幸。此表希望之词。”《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惧而奔 郑 ,引领南望曰:‘庶几赦余!’”《孟子·公孙丑下》:“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
(3).或许,也许。《史记·秦始皇本纪》:“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宋史·文天祥传》:“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茅盾 《子夜》十:“他劝 竹斋 在 吴荪甫 头上加一点压力,庶几 吴 赵 的妥协有实现的可能。”
(4).有幸。《汉书·公孙弘传》:“朕夙夜庶几获承至尊。” 明 徐光启 《〈甘薯疏〉序》:“有言 闽 、 越 之利甘藷者,客 莆田 徐生 为予三致其种,种之,生且蕃,略无异彼土,庶几哉橘逾 淮 弗为枳矣。”
(5).《易·繫辞下》:“ 颜 氏之子,其殆庶几乎。” 颜 氏之子,指 颜回 。后因以“庶几”借指贤才。 汉 王充 《论衡·别通》:“ 孔子 之门,讲习五经。五经皆习,庶几之才也。”《三国志·吴志·张承传》:“凡在庶几之流,无不造门。” 唐 韩愈 《潮州请置乡校牒》:“今此州户万有餘,岂无庶几者邪?” ——《漢語大詞典》
(2).希望;但愿。《诗·小雅·车舝》:“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嘉殽,式食庶几。” 袁梅 注:“庶几,幸。此表希望之词。”《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惧而奔 郑 ,引领南望曰:‘庶几赦余!’”《孟子·公孙丑下》:“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
(3).或许,也许。《史记·秦始皇本纪》:“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宋史·文天祥传》:“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茅盾 《子夜》十:“他劝 竹斋 在 吴荪甫 头上加一点压力,庶几 吴 赵 的妥协有实现的可能。”
(4).有幸。《汉书·公孙弘传》:“朕夙夜庶几获承至尊。” 明 徐光启 《〈甘薯疏〉序》:“有言 闽 、 越 之利甘藷者,客 莆田 徐生 为予三致其种,种之,生且蕃,略无异彼土,庶几哉橘逾 淮 弗为枳矣。”
(5).《易·繫辞下》:“ 颜 氏之子,其殆庶几乎。” 颜 氏之子,指 颜回 。后因以“庶几”借指贤才。 汉 王充 《论衡·别通》:“ 孔子 之门,讲习五经。五经皆习,庶几之才也。”《三国志·吴志·张承传》:“凡在庶几之流,无不造门。” 唐 韩愈 《潮州请置乡校牒》:“今此州户万有餘,岂无庶几者邪?” ——《漢語大詞典》
中庸 zhōng yōng
(1).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唐 柳宗元 《祭吕衡州温文》:“洎乎获友君子,乃知适於中庸,削去邪杂,显陈直正。” 明 姚士麟 《见只编》卷中:“但恐违中庸,行怪不可率。”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判其曲直,辨其诚伪,校其得失,衡其是非,必可修一中庸之道。”
(2).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 鲁迅 《华盖集·通讯》:“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
(3).中等;平常。《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唐 刘知几 《史通·品藻》:“上智、中庸等差有叙。”
(4).指中等、平庸的人。《文选·贾谊〈过秦论〉》:“材能不及中庸。” 李善 注:“言不及中等庸人也。”《晋书·高光传论》:“下士竞而文,中庸静而质。”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三阶》:“言人有三等,贤、愚、中庸。” ——《漢語大詞典》
(2).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 鲁迅 《华盖集·通讯》:“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
(3).中等;平常。《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唐 刘知几 《史通·品藻》:“上智、中庸等差有叙。”
(4).指中等、平庸的人。《文选·贾谊〈过秦论〉》:“材能不及中庸。” 李善 注:“言不及中等庸人也。”《晋书·高光传论》:“下士竞而文,中庸静而质。”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三阶》:“言人有三等,贤、愚、中庸。” ——《漢語大詞典》
匪 fěi《國語辭典》
匪 [ fěi ]
名- 形状像箧的方形竹器,可用来盛物。今作「篚」。《说文解字·匚部》:「匪,器似竹箧。」
- 强盗贼寇。如:「土匪」、「盗匪」、「绑匪」。
- 有文彩的样子。《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通「斐」。
- 不。《诗经·大雅·烝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诗经·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疾 jí《國語辭典》
疾 [ jí ]
名- 病。如:「隱疾」、「夙疾」、「痼疾」、「積勞成疾」。《論語·為政》:「父母唯其疾之憂。」《史記·卷六八·商君傳》:「苦言,藥也;甘言,疾也。」
- 痛苦。如:「民間疾苦」。《管子·小問》:「凡牧民者,必知其疾。」
- 生病。《孟子·公孫丑下》:「昔者疾,今日癒。」
- 憂、患。《論語·衛靈公》:「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諸子》:「君子之處世,疾名德之不章。」
- 憎恨。《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漢·王充《論衡·自紀》:「充既疾俗情,作譏俗之書。」
- 快速、猛烈。如:「疾風知勁草」。唐·孟郊〈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宋·孫光憲〈謁金門·留不得〉詞:「輕別離,甘拋擲,江上滿帆風疾。」
- 急速、猛烈。如:「疾馳」、「大聲疾呼」。《戰國策·趙策四》:「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
徐 xú《國語辭典》
徐 [ xú ]
副- 缓慢。宋·苏轼〈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宋·宗泽〈早发〉诗:「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
- 大陆地区徐州的省称。
- 国名。周朝初年徐族所建,为吴国所灭。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安徽省泗县北。
- 姓。如明代有徐光启。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