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牛涔蠕蠕岂足活,河伯向我夸秋水。

徐祯卿明代〕《平陵东行

共工触天补女娲,后羿射之摧九乌。
君不见泰山之高屹天柱,有时东崩海水枯。
秦人筑长城,东笞夷貊北击胡,开阖地户天下枢。
九关虎豹下食人,髑髅飞血昏风尘,四海望之威天神。
亦有荆轲起报仇,裂眦向天天为愁,拔剑一呼震万乘。
快哉壮士谁与俦,儒生抗眉论尧舜,敛手待烹良可羞。
上卿执圭古崇侈,鲁生弃之若敝屣。
鸿毛轻死为二桃,笑杀田疆与冶子。
龙蛇消息各有时,白石落落人岂知。
季布髡为奴,范睢乃是粪下儿。
一朝云雷起屯厄,挥刃脱缚扬高眉。
我今伛偻困蝼蚁,吹沙吸呷若鲋鲤。
牛涔蠕蠕岂足活,河伯向我夸秋水。
夜梦凭云忽上天,倾山倒海作龙渊。
天门中开绕赤电,霓旌雷车导我前。
空山飒飒走霹雳,草木摧拉飞炎烟。
丈夫未足哀困穷,仰叹白日回英风。
不能鼓行青海上,亦当击剑咸阳之市中。
宁学鉏麑触槐死,羞言投阁仕莽公。
吾悲夫二子之死也,诚如寒蚓与秋蓬。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牛涔蠕蠕河伯秋水

牛涔 niú cén
牛足印中的水。比喻狭小的境地。语本《淮南子·氾论训》:“夫牛蹏之涔,不能生鱣鮪。” 高诱 注:“涔,雨水也。满牛蹏中,言其小也,故不能生鱣鮪也。” 唐 杨炯 《为刘少傅等谢敕书慰劳表》:“希少阳之末光,自韜萤火;洽重海之餘润,色息牛涔。” 唐 黄滔 《启卢员外》:“而 滔 牛涔浅狭,燕戏微茫,岂合攀投,徒为激切。” 明 徐渭 《画鱼》诗:“尺梢詎许牛涔活,远木何劳象队移!”  ——《漢語大詞典》
蠕蠕 rú rú
(1).昆虫爬动的样子。《后汉书·马融传》:“蝡蝡蟫蟫,充衢塞隧。” 唐 李贺 《感讽》诗之一:“ 越 妇未织作, 吴 蚕始蠕蠕。”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雪蛆冰蛆》:“ 曹方湖 为御史,尝刷卷 四川 ,言彼处万山深雪中出雪蛆,官府遣军士四山高处悬望,雪中蠕蠕而动者,则往取之。” 清 洪楝园 《后南柯·宫议》:“土作城濠石作丘, 槐安 享国几春秋?乔柯屈曲蟠根处,万辈蠕蠕拜冕旒。”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我们的工厂》:“忽然汽笛响了,开往 江西 的火车蠕蠕爬动。”
(2).指群动貌。 孙中山 《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依民众之热望,为之指导奋鬭,而达其所抱政治上之目的,否则民众蠕蠕,不知所向。”
(3).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名。即 柔然 。 三国 魏 曹丕 《大墙上蒿行》:“下有 蠕蠕 之地,今我难得久来履。”《南史·夷貊传下·蠕蠕》:“北 狄 种类实繁, 蠕蠕 为族,盖 匈奴 之别种也。” 宋 孔平仲 《续世说·直谏》:“今 蠕蠕 方强,南寇未灭,吾以肥马供军,弱马供猎,为国远虑,虽死何伤。” 清 唐孙华 《宋坚斋纳塞外姬戏赠》诗:“ 蠕蠕 丽种解弯弓,一箭飞鵰坠碧空。”参见“ 柔然 ”。  ——《漢語大詞典》
岂 ( 豈 ) qǐ/kǎi
岂 [ qǐ ]
  1. 助词,表示反诘(➊哪里,如何,怎么,如“~敢”,“~堪”,“~可”,“~有此理”;➋难道,如“~非”,“~不”,“~有意乎”)。
岂 [ kǎi ]
  1. 古同“恺”,快乐。
  2. 古同“凯”,胜利的。
足 zú《國語辭典》

足 [ zú ]

  1. 人体下肢的总称。亦专指踝骨以下的部分,今称为「脚」。如:「举足」、「失足跌跤」。《说文解字·足部》:「足,人之足也,在下。」唐·韩愈〈山石〉诗:「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2. 动物的下肢,用来奔走或爬行。如:「节足动物」、「百足之虫」。南朝梁·无名氏〈木兰诗〉二首之一:「愿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3. 器物下面支撑的部分。《易经·鼎卦·九四》:「鼎折足。」唐·刘禹锡〈蜀先主庙〉诗:「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4. 姓。如战国时韩国有足强。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踏。《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手熊罴,足野羊。」
  2. 满足、使满足。《汉书·卷五·景帝纪》:「其唯廉士,寡欲易足。」《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
  3. 停止、止息。《老子·第二八章》:「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
  1. 够量的、不缺乏的。如:「充足」、「心满意足」、「丰衣足食」。
  2. 富裕。如:「富足」。
  1. 整整的、完全的。如:「足足玩了一星期」、「足足乐了一天」、「在水中闷了足足有二分钟的气。」
  2. 堪、可以。如:「足供参考」、「足慰吾怀」、「足以自豪」。
  3. 值得。如:「何足挂齿」、「微不足道」。

足 [ jù ]

  1. 过分。参见「足恭 」条。
活 huó《國語辭典》

活 [ huó ]

  1. 有生命的。如:「活人」、「活鱼」。
  2. 生动,不死板。如:「灵活」、「活泼」。唐·杜牧〈池州送孟迟先辈〉诗:「烟湿树姿娇,雨余山态活。」
  3. 不固定的、可移动的。如:「活页」、「活塞」、「活字版」、「活期存款」。
  1. 生存。《诗经·周颂·载芟》:「播厥百谷,实函斯活。」唐·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
  2. 救助。《庄子·外物》:「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唐·白居易〈策林一·十八辨水旱之灾明存救之术〉:「凶歉之年,则贱粜以活饿殍。」
  1. 生计。《魏书·卷二一·献文六王传上·北海王详传》:「自今而后,不愿富贵,但令母子相保,共汝扫市作活也。」唐·杜甫〈闻斛斯六官未归〉诗:「本卖文为活,翻令室倒悬。」
  2. 工作。如:「细活」、「重活」、「每天都应找些活来做。」
  1. 很、甚、非常。如:「活像」、「活该」。
  2. 灵活的。如:「活用」。
河伯 hé bó
传说中的 河 神。《庄子·秋水》:“於是焉, 河伯 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陆德明 释文:“ 河伯 姓 冯 ,名 夷 ,一名 冰夷 ,一名 冯迟 ……一云姓 吕 ,名 公子 ; 冯夷 是 公子 之妻。” 南朝 宋 鲍照 《望水》诗:“ 河伯 自矜大, 海若 沉渺莽。” 明 胡侍 《真珠船·冯夷》:“ 张衡 《思玄赋》:‘号 冯夷 俾清津兮,櫂龙舟以济予。’ 李善 注引《清泠传》曰:‘ 河伯 姓 冯 氏,名 夷 ,浴於河中而溺死,是为 河伯 。’ 太公 《金匱》曰:‘ 河伯 姓 冯 名 修 。’……《后汉·张衡传》注引《圣贤冢墓记》曰:‘ 冯夷 者, 弘农 华阴 潼乡 隄首里 人,服八石,得水仙为 河伯 。’又《龙鱼河图》曰:‘ 河伯 姓 吕 ,名 公子 ,夫人姓 冯 名 夷 。’ 唐 碑有《河侯新祠颂》, 秦宗 撰文曰:‘ 河伯 姓 冯 名 夷 ,字 公子 。’数説不同。” 清 孙枝蔚 《黄河舟中》诗之十:“居民供柳科, 河伯 喜倡优。” 郭沫若 《屈原》第二幕:“第八人为 河伯 ,男像,面色黄,手执鱼。”参阅《楚辞·九歌·河伯》《楚辞·天问》。一说,因国居 河 上而命爵为伯,如 文王 之为 西伯 。《竹书纪年》卷上:“ 帝芬 十六年, 洛伯 用 与 河伯 冯夷 鬭。”《竹书纪年》卷上:“ 帝泄 十六年, 殷侯微 以 河伯 之师伐 有易 ,杀其君 绵臣 。”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河伯》:“ 河伯 者,国居 河 上而命之为伯,如 文王 之为 西伯 。”  ——《漢語大詞典》
向 ( 曏 ) xiàng《國語辭典》

向 [ xiàng ]

  1. 北面的窗户。《说文解字·宀部》:「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2. 方位。如:「方向」、「晕头转向」。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四下·黔游日记》:「南北向皆有脊中亘。」
  3. 意志之归趋。如:「志向」、「意向」。
  4. 国名。周代诸侯国之一。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山东省莒县南。
  5. 姓。如晋代有向秀。
  1. 对著、朝著。如:「向阳」、「相向」。唐·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诗:「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2. 崇尚、景仰。如:「人心向背」。《史记·卷一二○·汲黯传》:「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新唐书·卷一九七·循吏传·贾敦颐传》:「咸亨初,敦实为洛州长史,亦宽惠,人心怀向。」
  3. 偏袒、偏爱。如:「爸爸总是向著小妹。」
  4. 临近、接近。如:「向晚」。唐·白居易〈东坡种花〉诗二首之二:「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
  1. 昔日、从前。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唐·白居易〈琵琶行〉:「凄凄不似向前声。」
  1. 一直以来、从来。如:「向来」、「向有研究」。《三国演义·第一四回》:「臣向蒙国恩,刻思图报。」
  2. 方才、刚才。《金史·卷八五·世宗诸子传·永功传》:「向见年少妇人自水边小径去矣。」
  1. 表动作的方向、对象。如:「向前看」、「向人请教」。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夸 ( 誇 ) kuā/kuà《國語辭典》

夸 [ kuā ]

  1. 奢侈。《荀子·仲尼》:「贵而不为夸,信而不处谦。」唐·杨倞·注:「夸,奢侈也。」
  2. 姓。如战国时有仙人夸蛾。
  1. 炫耀。《列子·杨朱》:「而欲尊礼义以夸人,矫情性以招名。」《史记·卷一○八·韩长孺传》:「即欲以侘鄙县,驱驰国中,以夸诸侯。」
  2. 称赞、赞美。唐·皮日休〈惜义鸟〉诗:「吾闻凤之贵,仁义亦足夸。」
  1. 骄矜自大。唐·韩愈〈乌氏庙碑铭〉:「卢从史始立议用师于桓。乃阴与寇连,夸谩凶骄,出不逊言。」
  2. 美好的。《淮南子·修务》:「曼颊皓齿,形夸骨佳,不待脂粉芳泽而性可说者,西施、阳文也。」
  3. 大。《文选·左思·吴都赋》:「横塘查下,邑屋隆夸。」
秋水 qiū shuǐ
(1).秋天的江湖水,雨水。《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 河 。” 南朝 齐 陆厥 《中山王孺子妾歌》:“岁暮寒飇及,秋水落芙蕖。” 唐 王勃 《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鶩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宋 王安石 《散发一扁舟》诗:“秋水泻明河,迢迢藕花底。” 清 王士禛 《樊圻画》诗:“芦荻无花秋水长,淡云微雨似 瀟湘 。” 峻青 《黎明的河边》:“你听,哇--哇--,秋水下来就是这么响。”
(2).比喻明澈的眼波。 唐 白居易 《宴桃源》词:“凝了一双秋水。” 元 赵雍 《人月圆》词:“别时犹记,眸盈秋水,泪湿春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宦娘》:“今日箇蹙损春山,望穿秋水。”
(3).比喻清朗的气质。 唐 杜甫 《徐卿二子歌》:“大儿九龄色清彻,秋水为神玉为骨。”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得颍倅》之一:“仙风入骨已凌云,秋水为文不受尘。” 赵细琼 《木兰花慢·〈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词:“怎秋水文情,春山媚嫵,都属氤氲。”
(4).形容剑光冷峻明澈。 前蜀 韦庄 《秦妇吟》:“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风吹白虎。”《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剑横秋水,靴踏狻猊。”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万金寳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
(5).比喻明净的镜面。 唐 鲍溶 《古鉴》诗:“曾向春窗分绰约,误迴秋水照蹉跎。”
(6).琴曲名。 元 耶律楚材 《弹秋水》诗:“信意弹《秋水》,清商促軫成。”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