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吾悲夫二子之死也,诚如寒蚓与秋蓬。

徐祯卿明代〕《平陵东行

共工触天补女娲,后羿射之摧九乌。
君不见泰山之高屹天柱,有时东崩海水枯。
秦人筑长城,东笞夷貊北击胡,开阖地户天下枢。
九关虎豹下食人,髑髅飞血昏风尘,四海望之威天神。
亦有荆轲起报仇,裂眦向天天为愁,拔剑一呼震万乘。
快哉壮士谁与俦,儒生抗眉论尧舜,敛手待烹良可羞。
上卿执圭古崇侈,鲁生弃之若敝屣。
鸿毛轻死为二桃,笑杀田疆与冶子。
龙蛇消息各有时,白石落落人岂知。
季布髡为奴,范睢乃是粪下儿。
一朝云雷起屯厄,挥刃脱缚扬高眉。
我今伛偻困蝼蚁,吹沙吸呷若鲋鲤。
牛涔蠕蠕岂足活,河伯向我夸秋水。
夜梦凭云忽上天,倾山倒海作龙渊。
天门中开绕赤电,霓旌雷车导我前。
空山飒飒走霹雳,草木摧拉飞炎烟。
丈夫未足哀困穷,仰叹白日回英风。
不能鼓行青海上,亦当击剑咸阳之市中。
宁学鉏麑触槐死,羞言投阁仕莽公。
吾悲夫二子之死也,诚如寒蚓与秋蓬。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悲夫之死寒蚓秋蓬

吾 wú/yù《國語辭典》

吾 [ wú ]

  1. 我。《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楚辭·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2. 我的。《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唐·杜甫〈詠懷古蹟〉詩五首之二:「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1. 姓。如漢代有吾扈。

吾 [ yú ]

  1. 參見「吾吾 」條。
悲夫 bēi fū
悲叹之词。夫,语助。《庄子·让王》:“悲夫!子之不知余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观者未覩指,听者未闻音,犹焦朋翔乎寥廓,而罗者犹视乎藪泽,悲夫!” 晋 王羲之 《兰亭集序》:“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悲夫!”  ——《漢語大詞典》
二 èr《國語辭典》

二 [ èr ]

  1. 介于一和三之间的自然数。如:「一、二、三……。」大写作「贰」,阿拉伯数字作「2」。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次序排第二的。如:「第二名」。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褭褭十三余,荳蔻梢头二月初。」
  2. 不专一的、两样的。《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其子有二心,故废之。」《新唐书·卷一九六·隐逸传·卫大经传》:「卓然高行,口无二言。」
  1. 改变。《左传·僖公十五年》:「必报德,有死无二。」《宋史·卷四一八·文天祥传》:「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2. 并比。《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子 zǐ《國語辭典》

子 [ zǐ ]

  1. 地支的第一位。
  2. 时辰名。约当晚上十一点到一点。
  3. 古时指子女,现专指儿子。如:「四子二女」、「父子」、「独生子」。
  4. 后代、子孙。如:「绝子绝孙」。《荀子·正论》:「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埶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晋·石崇〈王明君辞〉:「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5. 稚幼的鸟兽。如:「鹿子」、「鹤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论语·雍也》:「犁牛之子,骍且角」。
  6. 植物的果实、种子或动物的卵。如:「菜子」、「鱼子」、「瓜子」、「莲子」。
  7. 对一般人的通称。如:「小女子」、「无聊男子」。《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8. 对男子的美称,多指有学问、道德或地位的人。如:「孔子」、「孟子」。
  9. 夫妇之间相互的称呼。如:「内子」、「外子」。
  10. 称辈分小、年纪轻的人。如:「子弟」。《论语·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11. 古代图书分类的第三部。包括诸子百家著作、技艺、术数等书籍。如:「经、史、子、集。」
  12. 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如:「公、侯、伯、子、男。」
  1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你。《韩非子·难势》:「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史记·卷七○·张仪列传》 :「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同「尔 」、「汝」。
  1. 幼小的。如:「子鸡」、「子姜」、「子猪」。
  2. 和母对称的。见「子金」、「子音」等条。
  3. 派生的、有所属的。见「子目」、「子句」等条。
  1. 照顾、抚爱。《礼记·中庸》:「子庶民,来百工也。」唐·柳宗元〈封建论〉:「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

子 [ zi ]

  1. 词尾:➊ ​ 接名词。如:「桌子」、「筷子」。➋ ​ 接动词。如:「起子」、「拍子」。➌ ​ 接形容词。如:「聋子」、「乱子」。➍ ​ 接量词。如:「两下子」、「一档子」。
之死
诗之死矢靡他  ——《韵府拾遗 纸韵》
诚 ( 誠 ) chéng
诚 [ chéng ]
  1. 真心:~恳。~朴。~实。~挚。忠~。心悦~服。
  2. 实在,的确:~然。~有此事。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1.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2.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4.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5.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1.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1.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2.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寒蚓 hán yǐn
蚯蚓。 宋 苏轼 《舟中夜起》诗:“暗潮生渚弔寒蚓,落月挂柳看悬蛛。”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四·蚯蚓》。  ——《漢語大詞典》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1. 给:赠~。~人方便。
  2.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3. 赞助,赞许:~人为善。
  4. 〈书〉等待:时不我~。
  5. 〈连〉和:我~你。山~水。
  6.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 [ yù ]
  1. 参加:参~。~会。
与 [ yú ]
  1. 同“欤”。
秋蓬 qiū péng
秋季的蓬草。因已干枯,易随风飘飞,故亦以喻飘泊不定。《晏子春秋·杂上二十》:“譬之犹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叶,秋风一至,僨且揭矣。” 汉 桓宽 《盐铁论·非鞅》:“譬若秋蓬被霜,遭风则零落,虽有十 子产 如之何?” 唐 韩愈 《赠族侄》诗:“作书献云闕,辞家逐秋蓬。” 金 元好问 《南关》诗:“风里秋蓬不自由,一生几度过 隆州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