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蓬门卧病秋潦繁,十日不出生荆棘。

徐祯卿明代〕《答顾郎中华玉

昔居长安西,今居长安北。
蓬门卧病秋潦繁,十日不出生荆棘。
牵泥匍匐入学宫,马瘦翻愁足无力。
慵疏颇被诸生讥,虚名何用时人识。
京师卖文贱于土,饥肠不救齑盐食。
去年作吏在法曹,月俸送官空署职。
床头一瓮不满储,囊里无钱作沽直。
归来困顿不得醉,儿女荒凉妇叹息。
今年调官去懊恼,苦笑先生禄太啬。
釜中粟少作糜薄,白碗盛来映肤色。
丈夫但免沟壑辱,日饮藜羹胜羊肉。
平生富贵亦何有,羸躯幸自弛耕牧。
但愿时丰民物安,官府清廉盗贼伏。
人人鼓腹厌粱菽,先生虽病甘苜蓿。
一朝雷雨濯亨衢,坐见诸公执中轴。
先生翛然卷怀退,茅斋归向南山卜。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蓬门卧病秋潦十日出生荆棘

蓬门(蓬門)péng mén
以蓬草为门。指贫寒之家。《宋书·袁顗传》:“紆金拖玉,改观蓬门。” 唐 杜甫 《客至》诗:“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水浒后传》第三九回:“只恐蓬门陋质,难以相副。”  ——《漢語大詞典》
卧病 wò bìng
因病卧床。 唐 孟浩然 《晚春卧病寄张八子容》诗:“南陌春将晚,北窗犹卧病。”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至行在,病痁。七月末,书报卧病。”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而先生自劾罢都御史 彭茶陵 ,直声震天下。后竟卧病不起,悲夫!”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四》:“当他( 李四光 )在 重庆 卧病时,一天早晨忽然接到 印度 的 萨尼 教授来信。”  ——《漢語大詞典》
秋潦 qiū liáo
秋季因久雨而形成的大水。 南朝 宋 鲍照 《登大雷岸与妹书》:“秋潦浩汗,山溪猥至。”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五:“ 归熙甫 如秋潦在地,有时汪洋,不则一泻而已。” 明 夏完淳 《九哀·望首阳》:“天淫淫兮降霖,大块动兮秋潦。”  ——《漢語大詞典》
繁 fán/pó《國語辭典》

繁 [ fán ]

  1. 多、众多。如:「繁星点点」、「繁文缛节」。《荀子·议兵》:「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唐·李商隐〈石榴〉诗:「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
  2. 复杂。如:「繁杂」、「繁重」。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镕裁》:「游心窜句,极繁之体。」
  3. 茂盛、兴盛。如:「枝叶繁盛」、「地方繁荣」。宋·王安石〈即事〉诗:「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繁 [ pó ]

  1. 姓。如东汉有繁钦。
十日 shí rì
(1).古代神话传说天本有十日, 尧 命 后羿 射落九日。《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齿 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淮南子·墬形训》:“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按《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 羿 毙十日, 嫦娥 奔月。” 唐 韩愈 《月蚀诗效玉川子作》:“ 尧 呼大水浸十日,不惜万国赤子鱼头生。女於此时若食日,虽食八九无馋名。”参见“ 十日并出 ”。
(2).十干所表示的日子。《周礼·春官·冯相氏》:“ 冯相氏 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杜预 注:“甲至癸。” 唐 韩愈 《送幽州李端公序》:“国家失太平,於今六十年矣,夫十日十二子相配,数穷六十,其将復平,平必自 幽州 始。”《新五代史·司天考一》:“周天一藏,四时,二十四气,七十二候,行十日十二辰,以为历。”  ——《漢語大詞典》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出生 chū shēng
(1).胎儿从母体中生出来。 柯岩 《追赶太阳的人》一:“她那样紧张地倾身向前,眼睛焦灼而专注,我想她一定看见了出生和死亡,看见了向她呼唤的病人。” 毛泽东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十七:“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新事物,它的出生,是要经过同旧事物的严重斗争才能实现的。”
(2).舍生。《吕氏春秋·忠廉》:“忠臣亦然。苟便於主,利於国,无敢辞违,杀身出生以徇之。”
(3).分出。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三:“ 卢 梦觉,召庙祝,令别置神母位,常饌出生一分,公宴则闕。”  ——《漢語大詞典》
荆棘 jīng jí
(1).泛指山野丛生多刺的灌木。《老子》:“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汉 班昭 《东征赋》:“睹 蒲城 之丘墟兮,生荆棘之榛榛。” 晋 张载 《七哀》诗:“蒙笼荆棘生,蹊逕登童竪。”《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我﹞跳出荆棘丛中,面都刺碎。” 陈其通 《万水千山》第九幕第一场:“山岭上松柏挺立,石缝中荆棘繁茂,野菊盛开。”
(2).比喻奸佞小人。《楚辞·东方朔〈七谏·怨思〉》:“行明白而曰黑兮,荆棘聚而成林。” 王逸 注:“荆棘多刺,以喻谗贼。”《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思树芳兰,剪除荆棘。” 李善 注:“荆棘以喻小人。” 清 孙枝蔚 《句容题二颜公祠》诗:“杀公者 杞 非 希烈 ,有如荆棘损芝兰。”
(3).比喻纷乱。《后汉书·冯异传》:“为吾披荆棘,定 关 中。” 李贤 注:“荆棘,榛梗之谓,以喻纷乱。” 唐 刘长卿 《和袁郎中破贼后上太尉》诗:“ 剡 路除荆棘,王师罢鼓鼙。” 宋 陆游 《〈傅给事外制集〉序》:“及 高皇帝 中兴,虽披荆棘,立朝廷,中朝人物,悉会於行在。”
(4).喻艰险境地。 清 方文 《三月十九日》诗:“龙种陷荆棘,未审存与亡。” 鲁迅 《华盖集·北京通信》:“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狭谷、火坑。”
(5).芥蒂;嫌隙。 唐 孟郊 《择友》诗:“虽笑未必和,虽哭未必戚,面结口头交,肚里生荆棘。” 唐 元稹 《苦乐相倚曲》:“君心半夜猜恨生,荆棘满怀天未明。” 宋 苏轼 《与刘宜翁书》:“胸中廓然,实无荆棘,窃谓可受先生之道。”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