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寒梅即艮卦,为魁向年底。

陈藻宋代〕《东林春晚作

团栾四面山,我住一山里。
相距能几何,开方祗百里。
日月出东西,星辰运终始。
云霞千万状,烟雨无穷美。
谁云天体大,仰看全於此。
穷儒治生计,富盛谁与拟。
新晴麻麦秀,拥戴峰峦起。
牡丹芍药歇,春意浓未已。
野花悉力开,白者真珠比。
蔷薇及宝相,争斗何绮靡。
藩篱成障幕,村墟化城市。
世上岂寂寥,俯仰昧斯旨。
芙蕖开欲来,黄菊日可指。
寒梅即艮卦,为魁向年底。
循环无了日,物物从头理。
康宁不相放,卧病尔为尔。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寒梅向年

寒梅 hán méi
梅花。因其凌寒开放,故称。 唐 张谓 《早梅》诗:“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谿桥。” 宋 柳永 《瑞鹧鸪》词:“天将奇艳与寒梅。乍惊繁杏腊前开。” 明 何景明 《二月见梅》诗:“二月寒梅开满枝,素心寧与艷阳期!” 柯灵 《香雪梅·序一》:“初来时霜菊正丹,现在早开的寒梅已经着花。”  ——《漢語大詞典》
即 jí《國語辭典》

即 [ jí ]

  1. 近、靠近、投向。如:「若即若離」、「可望不可即」。《論語·子張》:「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2. 到、登上。如:「即位」。
  3. 是、便是。《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傳》:「儋即老子。」
  1. 當下。《後漢書·卷五一·陳禪傳》:「夷賊素聞其聲,即時降服。」
  1. 便、就。如:「憑票即付」、「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傳》:「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
  2. 立刻。如:「立即出發」。《左傳·隱公四年》:「此二人者,實弒寡君,敢即圖之。」
  3. 就是。《左傳·襄公八年》:「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1. 若、假使。如:「即使」。《呂氏春秋·慎行覽·疑似論》:「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告。」
艮 gèn《國語辭典》

艮 [ gèn ]

  1. 《易经》卦名:➊ ​八卦之一。卦形为☶。象征山。➋ ​六十四卦之一。艮(☶)​下艮(☶)​上。象动静不失其时,则其道光明。
  2. 方位名。指东北方。《后汉书·卷五二·崔骃传》:「遂翕翼以委命兮,受符守乎艮维。」唐·章怀太子·注:「艮,东北之位。」唐·欧阳詹〈栈道铭〉:「秦之坤,蜀之艮,连高夹深,九州之险也。」
  3. 姓。如汉代有艮当。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静止。《易经·艮卦·彖曰》:「艮,止也。」
  1. 坚固、坚硬。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一下·释诂》:「艮,坚也。」疏证:「说卦传云:『艮为山,为小石,皆坚之义也。』今俗语犹谓物坚不可拔曰艮。」

艮 [ gěn ]

  1. 食物坚韧不脆。如:「艮萝卜不好吃。」
  2. 耿直的。如:「这个人真艮!」
  3. 衣饰简略无华彩。如:「他的衣物一向都是这么艮的。」
  4. 语言粗率、不婉转。如:「他的话太艮了。」
卦 guà《國語辭典》

卦 [ guà ]

  1. 古代卜筮所用的符号。相传为伏羲氏所创,以阴爻(⚋)​阳爻(⚊)​相配合,每卦三 爻,形成八卦,八卦互相搭配,演为六十四卦。古人观卦象以定吉凶。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1.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3. 变成:成~。
  4. 是:十两~一斤。
  5. 治理,处理:~政。
  6. 被:~天下笑。
  7. 表示强调:大~恼火。
  8.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9. 姓。
为 [ wèi ]
  1.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2. 表目的:~了。~何。
  3. 对,向:不足~外人道。
  4. 帮助,卫护。
魁 kuí《國語辭典》

魁 [ kuí ]

  1. 汤勺,舀汤的器具。《说文解字·斗部》:「魁,羹斗也。」晋·郭璞〈易洞林〉:「太子洗马荀子骥家中以龙铜魁作食欻鸣。」
  2. 为首、带头的人。如:「文魁」、「花魁」、「罪魁祸首」。《汉书·卷六二·游侠传·序》:「及王莽时,诸公之间陈遵为雄,闾里之侠原涉为魁。」清·魏禧〈大铁椎传〉:「众魁请长其群,吾又不许,是以雠我。」
  3. 明代科举分五经取士,每一经的首选人称为「经魁」,五位经魁简称为「五魁」,后称考试或比赛得到第一名为「夺魁」。
  4. 星名。北斗七星的第一星,旧说是主文运的神。《老残游记·第一二回》:「那北斗正斜倚在紫微垣的西边,上面杓在上,魁在下。」
  5. 姓。如明代有魁伦。
  1. 高大强壮。如:「魁伟」、「魁岸」、「魁梧」。唐·柳宗元〈牛赋〉:「牛之为物,魁形巨首。」
向年 xiàng nián
往年。《朱子语类》卷一二○:“某向年过 江西 与 子寿 对语。” 元 吴昌龄 《东坡梦》第一折:“向年间为师父娘做满月,赊了一副猪臟没钱还他,把我褊衫都当没了,至今穿着皂直掇哩。”《儒林外史》第一回:“军中一个将官,向年在 山东 相识的,故此来看我一看。”  ——《漢語大詞典》
底 dǐ/de《國語辭典》

底 [ dǐ ]

  1. 器物或物體的最下部分。如:「鞋底」、「碗底」、「海底」、「井底」。
  2. 根源、底細。如:「謎底」、「揭底」、「摸底兒」、「尋根究底」。
  3. 末了、盡頭。如:「年底」、「月底」。
  4. 草稿、原本。如:「草底」、「存底」、「留個底兒」。
  5. 基本組成部分。如:「班底」、「紅底金字」。
  1. 到達。如:「終底於成」、「無所底極」。
  1. 何?什麼。表疑問。如:「干卿底事?」宋·蘇軾〈謝人見和前篇〉詩二首之二:「得酒強歡愁底事,閉門高臥定誰家?」

底 [ de ]

  1. 結構助詞。用在名詞或代名詞後面,表示所有的意思。如:「我底書」、「他底筆」。同「的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