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塞外 sài wài
(1).要塞之外。《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引军出 卢龙塞 ,塞外道絶不通。”
(2).边塞之外。泛指我国北边地区。《汉书·武帝纪》:“遣因杅将军 公孙敖 筑塞外 受降城 。”《后汉书·南匈奴传》:“其诸新降 胡 初在塞外,数为 师子 所驱掠,皆多怨之。” 南朝 宋 颜延之 《阳给事诔》:“凉冬气劲,塞外草衰。” 艾青 《骆驼》诗:“你来自塞外的生客啊--披着无光茸乱的干毛。” ——《漢語大詞典》
(2).边塞之外。泛指我国北边地区。《汉书·武帝纪》:“遣因杅将军 公孙敖 筑塞外 受降城 。”《后汉书·南匈奴传》:“其诸新降 胡 初在塞外,数为 师子 所驱掠,皆多怨之。” 南朝 宋 颜延之 《阳给事诔》:“凉冬气劲,塞外草衰。” 艾青 《骆驼》诗:“你来自塞外的生客啊--披着无光茸乱的干毛。” ——《漢語大詞典》
凄 qī
凄 [ qī ]
- 寒冷:风雨~~。~风苦雨。~清。~寒。
- 悲伤:~惨。~恻。~楚。~怆。~然。~切。~怨。~厉。~咽。~婉。
- 冷落静寂:~凉。~寂。~艳。
天马(天馬)tiān mǎ
(1).骏马的美称。《史记·大宛列传》:“初天子发书《易》,云‘神马当从西北来’。得 乌孙 马好,名曰‘天马’。及得 大宛 汗血马,益壮,更名 乌孙 马曰‘西极’,名 大宛 马曰‘天马’云。”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五:“天马出西北,由来从东道。” 唐 王维 《送刘司直赴安西》诗:“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 清 黄遵宪 《香港感怀》诗之九:“指北 黄龙 饮,从西天马来。”
(2).传说中兽名。《山海经·北山经》:“又东北二百里,曰 马成之山 ,其上多文石,其阴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
(3).神马。《汉书·礼乐志》:“太一况,天马下,霑赤汗,沫流赭。志俶儻,精权奇,籋浮云,晻上驰。体容与,迣万里,今安在,龙为友。”《云笈七籤》卷八四:“忽见太一以天马来迎於寝卧之前。” 明 刘基 《走马引》:“精诚感天天心哀,太一乃遣天马从天来,挥霍雷电扬风埃。”
(4).星名。属于西方七星中的奎宿。《晋书·天文志上》:“王良五星,在奎北,居河中,天子奉车御官也。其四星曰天駟,旁一星曰王良,亦曰天马。”
(5).螳螂的别名。《吕氏春秋·仲夏》“仲夏之月……螳蜋生” 汉 高诱 注:“螳蜋,一曰天马。”《尔雅翼·释虫二》:“螗蜋(螳螂)…… 许叔重 又云:世谓之天马。盖驤首奋臂,颈长而身轻,其行如飞,有马之象。” ——《漢語大詞典》
(2).传说中兽名。《山海经·北山经》:“又东北二百里,曰 马成之山 ,其上多文石,其阴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
(3).神马。《汉书·礼乐志》:“太一况,天马下,霑赤汗,沫流赭。志俶儻,精权奇,籋浮云,晻上驰。体容与,迣万里,今安在,龙为友。”《云笈七籤》卷八四:“忽见太一以天马来迎於寝卧之前。” 明 刘基 《走马引》:“精诚感天天心哀,太一乃遣天马从天来,挥霍雷电扬风埃。”
(4).星名。属于西方七星中的奎宿。《晋书·天文志上》:“王良五星,在奎北,居河中,天子奉车御官也。其四星曰天駟,旁一星曰王良,亦曰天马。”
(5).螳螂的别名。《吕氏春秋·仲夏》“仲夏之月……螳蜋生” 汉 高诱 注:“螳蜋,一曰天马。”《尔雅翼·释虫二》:“螗蜋(螳螂)…… 许叔重 又云:世谓之天马。盖驤首奋臂,颈长而身轻,其行如飞,有马之象。” ——《漢語大詞典》
林 lín《國語辭典》
林 [ lín ]
名- 树木或竹子丛生一处。如:「竹林」、「山林」、「松林」、「防风林」。
- 泛指同类的人或事物荟聚之所。如:「碑林」、「儒林」、「艺林」。《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
- 姓。如清代有林则徐。
- 众多。如:「工厂林立」。
端 duān《國語辭典》
端 [ duān ]
名- 事物的两头皆称为「端」。如:「尖端」、「末端」、「笔端」。《论语·子罕》:「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 事物的起始。如:「开端」、「发端」、「挑起战端」。《孟子·公孙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 项目、方面。如:「鬼计多端」、「变化万端」、「举其一端」。
- 心思、思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悴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 古代布帛的长度单位。通常一端约等于一疋。《初刻拍案惊奇·卷一》:「除了文若虚,每人送缎子二端。」
- 姓。如明代有端孝思。
- 正、正直。如:「品行不端」。《礼记·玉藻》:「目容端,口容止。」《孟子·离娄下》:「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 以手托物。如:「端碗」、「端菜上桌」。
- 摆。如:「端架子」、「把问题都端出台面上讨论。」
- 到底、究竟。宋·王安石〈龙泉寺石井〉诗二首之二:「四海旱多霖雨少,此中端有卧龙无?」宋·陆游〈幽事〉诗:「余年端有几?风月且婆娑。」
- 果真。宋·苏轼〈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词:「武昌南岸,昔游应记。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饱 ( 飽 ) bǎo
饱 [ bǎo ]
- 吃足了,与“饿”相对:~餐。~暖。
- 足、充分:~满。~和。~学(学识丰富)。~含。~览。~受。一~眼福。
露蝉(露蝉)
唐 唐彦谦 西明寺威公盆池新稻 为笑江南种稻时,露蝉鸣后雨霏霏。
唐 杜荀鹤 入关寄九华友人 坐床难稳露蝉新,便作东西马上身。
唐 方干 题睦州郡中千峰榭 曳响露蝉穿树去,斜行沙鸟向池来。
宋 陆游 小酌 帘外桐疏见露蝉,一壶聊醉嫩寒天。 ——《骈字类编》
唐 杜荀鹤 入关寄九华友人 坐床难稳露蝉新,便作东西马上身。
唐 方干 题睦州郡中千峰榭 曳响露蝉穿树去,斜行沙鸟向池来。
宋 陆游 小酌 帘外桐疏见露蝉,一壶聊醉嫩寒天。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