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駮 bó《國語辭典》
駮 [ bó ]
名- 传说中的猛兽。《山海经·西山经》:「中曲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駮』,是食虎豹。」
- 驳正、非难。参见「駮议 」条。
- 矛盾、违逆。《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条奏越律与汉律駮者十余事,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
- 辩论、提出异议。《汉书·卷八三·薛宣传》:「宣谓修三年服少能行之者,兄弟相駮不可,修遂竟服,繇是兄弟不和。」
- 颜色杂乱。如:「斑駮」。
- 杂乱。《荀子·王霸》:「粹而王,駮而霸。」
议 ( 議 ) yì
议 [ yì ]
- 意见,言论:~论。提~。建~。
- 讨论,商量:商~。会~。协~。~案。~决。~价。
- 评论是非,多指责备:非~。恐招物~。
- 旧时文体的一种,用以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奏~。驳~。
东曹(东曹)
唐 崔颢 奉和许给事夜直简诸公 西掖黄枢近,东曹紫禁连。 ——《骈字类编》
重 zhòng/chóng《國語辭典》
重 [ zhòng ]
名- 物体或人体的分量。如:「物重」、「体重」。
- 物体的分量大。与「轻」相对。如:「这块石头比那块木头重。」
- 浓、厚。如:「口味重」、「颜色重」。《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凡食无彊厚味,无以烈味,重酒,是以谓之疾首。」
- 严峻的。如:「重刑」、「重罚」。
- 要紧的。如:「库房重地」。
- 剧烈的。如:「重病」。
- 价值高的。如:「重酬」、「重器」。
- 比……为重。《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尊敬。如:「尊重」、「敬重」。
- 偏好。如:「重色轻友」。
- 增加。《吕氏春秋·季夏纪·制乐》:「今故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也。」《汉书·卷四·文帝纪》:「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嬗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
- 谨慎。如:「安土重迁」。《荀子·议兵》:「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 每每、屡次。《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唐·白居易〈渭村雨归〉诗:「复兹夕阴起,野色重萧条。」
重 [ chóng ]
名- 量词。计算相叠、累积物的单位。如:「九重天」、「千重山」、「万重山」。
- 添加、复叠。《荀子·富国》:「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文选·张衡·东京赋》:「于时蒸民,罔敢或贰。其取威也重矣。我世祖念之。」
- 再、另。如:「重来」、「重游故地」、「重修旧好」。
修书(修書)xiū shū
(1).写信。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雅量》:“餉米千斛,修书累纸,意寄殷勤。”《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即时修书一封,曲叙别离之意。” 冰心 《寄小读者·通讯二六》:“就是这百无聊赖、雨中静中的情绪,勉强了久不修书的我,又来在纸上和你们相见。”
(2).编纂书籍。 元 欧阳系 《京城杂咏》:“奉詔修书白玉堂,朝朝骑马傍宫墙。”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四:“ 李敏达 公抚 浙 时,威不可犯,独能敬读书人。设志局修书,所延皆一时名士。” ——《漢語大詞典》
(2).编纂书籍。 元 欧阳系 《京城杂咏》:“奉詔修书白玉堂,朝朝骑马傍宫墙。”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四:“ 李敏达 公抚 浙 时,威不可犯,独能敬读书人。设志局修书,所延皆一时名士。” ——《漢語大詞典》
秘府(祕府)mì fǔ
古代称禁中藏图书秘记之所。《汉书·艺文志》:“於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説,皆充祕府。”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延阁广内祕室之府。” 汉 扬雄 《剧秦美新》:“是以发祕府,览书林,遥集乎文雅之囿,翱翔乎礼乐之场。”《晋书·裴秀传》:“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奏之,藏於祕府。” ——《漢語大詞典》
荣 ( 榮 ) róng
荣 [ róng ]
- 草木茂盛,引申为兴盛:~枯(草木盛衰,喻得意失意)。~悴(荣枯)。
- 受人敬重,与“辱”相对:光~。~升。~誉。
- “梧桐”的别称。
- 草开花,亦泛指草木的花:绿叶素~。~华。
-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