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天官选初筮,黄绶聊藏器。

宋庠宋代〕《送上元勾簿吴昌卿

长安鼕鼓喧,里舍隙尘晓。
有客驻歌骊,归途指江徼。
晨庖爨苏冷,穷巷乡舆少。
乃肯顾我庐,欢言复悲啸。
悲啸诚易知,夫君韵经奇。
才高洛阳贾,赋动楚湘累。
平昔应贤诏,览德扬英蕤。
孚尹倾宝肆,沛艾络仙羁。
献书北阙下,对策东堂垂。
逢吉旦兼暮,谐音埙且箎。
天官选初筮,黄绶聊藏器。
三釜乐及亲,尺檄甘为吏。
迩来预冬集,再调郁奇意。
群公亟为言,力命乃相戾。
奏牍辄报闻,官书责勤{上艹下泣}。
簿领百里佐,风烟六朝地。
销魂南浦行,拄颊西山气。
君子永来誉,胜襟无累欷。
行矣勿载譁,乡枌方省家。
春桡碎溪月,晓帆弄江霞。
长洲纷藉草,故树杂生花。
予心若为处,岁晏伫疏麻。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天官黄绶

天官 tiān guān
(1).官名。《周礼》分设六官,以天官冢宰居首,总御百官。 唐 武后 光宅 元年改吏部为天官,旋复旧。后世亦称吏部为天官。《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十二年》:“今天官诸选,条目猥多,法例参错,吏姦深远。” 明 何景明 《送萧文彧分教临川序》:“廼復试於天官,去取加详焉。”
(2).借指吏部尚书。 清 戴名世 《答赵少宰书》:“而足下出持节鉞,入贰天官。”评剧《铡阁老》第十一场:“老夫不敢,还是天官大人先行。”
(3).泛指百官。《礼记·曲礼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汉书·李寻传》:“举有德行道术通明之士充备天官。” 王先谦 补注:“天工人代,故官曰天官。”《文选·班固〈东都赋〉》:“天官景从,寝威盛容。” 李善 注:“ 蔡邕 《独断》:‘百官小吏曰天官。’”
(4).指官职。 唐 王维 《责躬荐弟表》:“久穷天官,每慙尸素。”
(5).天文;天象。《史记·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 学天官於 唐都 。”《史记》《天官书》, 司马贞 索隐:“天文有五官。官者,星官也。星座有尊卑,若之官曹列位,故曰天官。”《后汉书·崔瑗传》:“ 瑗 因留游学,遂明天官、历数、《京房易传》、六日七分。” 唐 王维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天官动将星, 汉 地柳条青。”
(6).道教所奉三官之一,三官为天官、地官、水官。 宋 梅尧臣 《观杨之美画》诗:“天官乘车建朱旗,赤旛前亚风卷披。” 清 李渔 《奈何天·锡祺》:“小圣,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参见“ 天官赐福 ”。
(7).泛指天上仙神居官者。《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只见班部丛中闪出四位金冠朱黻的天官,各各手捧文册一卷。”
(8).指耳、目、口、鼻、形体等感觉器官。《荀子·天论》:“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荀子·正名》:“然则何缘而以同异?曰:缘天官。” 杨倞 注:“天官,耳、目、鼻、口、心、体也。谓之官,言各有所司主也。”  ——《漢語大詞典》
选 ( 選 ) xuǎn
选 [ xuǎn ]
  1. 挑拣,择:~择。~购。~辑(➊挑选并辑录;➋选辑成的书)。~拔。~用。~贤任能。
  2. 用投票或举手等表决方式推举出代表或负责人:~举。普~。
  3. 被选中的(人或物):入~。人~。
  4. 选辑成册的作品:文~。诗~。短篇小说~。
初 chū《國語辭典》

初 [ chū ]

  1. 根本、本原。《淮南子·俶真》:「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进取不忘其初。」
  2. 起源、开始。如:「年初」、「月初」、「和好如初」。唐·柳宗元〈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3. 姓。如宋代有初暐。
  1. 从前、原来。如:「初衷」、「初心」。
  2. 最先、开头。如:「初秋」、「初民」、「初雪」。
  3. 最低的。如:「初级」、「初等」。
  4. 阴历每月一日到十日,皆冠上「初」字,表上旬的。如:「初一」、「初二」。
  1. 第一次的。如:「初恋」、「初学」、「初试啼声」。
  2. 甫、刚刚。如:「初出茅庐」。《书经·召诰》:「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天下初定未久,继嗣不明。」
  3. 全、始终。用于否定句,表范围。《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彭修传》:「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废命不忠,岂非过邪?」
筮 shì《國語辭典》

筮 [ shì ]

  1. 古代用蓍草占卜吉凶的方法。《左传·僖公四年》:「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
  1. 占卜。唐·王勃〈益州夫子庙碑〉:「凤德钩深,玉策筮亡秦之兆。」
黄绶(黄綬)huáng shòu
(1).古代官员系官印的黄色丝带。《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綬。” 唐 刘长卿 《送从弟贬袁州》诗:“名羞黄綬繫,身是白眉郎。”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印章制度》:“ 建武 元年,詔诸侯王金印綟綬,公侯金印紫綬,中二千石以上银印青綬,千石至四百石以下铜印黑綬及黄綬。”
(2).借指官吏或官位。 唐 陈子昂 《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诗:“奈何苍生望,卒为黄綬欺。”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李颀》:“惜其伟才,只到黄綬,故其论家,往往高於众作。” 明 徐渭 《龛山凯歌》之二:“县尉卑官禄米微,教辞黄綬着戎衣。”  ——《漢語大詞典》
聊 liáo《國語辭典》

聊 [ liáo ]

  1. 乐事、兴趣。《楚辞·王逸·九思·逢尤》:「心烦愦兮意无聊,严载驾兮出戏游。」汉·王延寿·注:「聊,乐也。」
  2. 姓。如汉代有聊仓。
  1. 藉、依赖。如:「民不聊生」。《文选·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2. 闲谈。如:「聊天」、「闲聊」。
  1. 姑且、暂且。如:「聊备一格」、「聊表寸心」。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六○首之三五:「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藏 cáng/zàng《國語辭典》

藏 [ cáng ]

  1. 储存。如:「收藏」、「储藏」。《荀子·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
  2. 隐匿。如:「躲藏」、「藏拙」、「藏污纳垢」。《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唐·李白〈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诗:「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3. 怀抱。《易经·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庄子·应帝王》:「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
  1. 姓。如南朝宋有藏凝之。

藏 [ zàng ]

  1. 储存东西的地方。如:「宝藏」。《礼记·月令》:「命百官,谨盖藏。」《史记·卷三○·平准书》:「山海,天地之藏也。」
  2. 内脏。《淮南子·原道》:「夫心者,五藏之主也。」唐·李白〈东海有勇妇〉诗:「斩首掉国门,蹴踏五藏行。」通「脏」。
  3. 西藏的简称。如:「蒙藏一带」。
  4. 边疆民族。主要分布于大陆地区西藏、西康、青海一带。旧称为「吐蕃」。
  5. 佛教、道教经典的总称。如:「道藏」、「藏经」。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八上·滇游日记八》:「宝台大寺,为立禅师所建,三年前立师东游请藏,久离此山。」
器 qì《國語辭典》

器 [ qì ]

  1. 用具的总称。如:「陶器」、「容器」、「兵器」、「投鼠忌器」。《易经·系辞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 度量、胸怀。如:「器度宽广」、「器量弘深」。《论语·八佾》:「管仲之器小哉?」
  3. 才能、能力。如:「大器晚成」。《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
  4. 器官。如:「生殖器」。
  5. 姓。如商代有器氏尊。
  1. 重视、看重。如:「器重」。《后汉书·卷四六·陈宠传》:「自在枢机,谢遣门人,拒绝知友,唯在公家而已,朝廷器之。」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