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金衣衬著,风流模样,於中可是。

赵长卿宋代〕《水龙吟(莺词)

天教占得如簧,巧声乍啭千娇媚。金衣衬著,风流模样,於中可是。红杏香中,绿杨阴处,多应饶你。向黄昏、苦苦娇啼怨别,那堪更、东风起。
别有诗肠鼓吹。未关他、等闲俗耳。双柑斗酒,当时曾是,高人留意。南国春归,上阳花落,止添憔悴。念啼声欲碎,何人解作留春计。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金衣风流模样可是

金衣 jīn yī
(1).指柑橘等金黄色的果皮。 汉 李尤 《七款》:“金衣朱里,班理内充,滋味伟异,淫乐无穷。” 南朝 梁 沈约 《园橘诗》:“但令入玉盘,金衣非所恡。” 南朝 梁 刘潜 《谢柑启》:“便得削彼金衣,咽兹玉液,甘踰萍实,冷亚冰壶。”
(2).指古时华美的缕金之衣。为贵官所服。 唐 张继 《明德宫》诗:“碧瓦朱楹白昼閒,金衣宝扇晓风寒。”
(3).指黄色的鸟羽。 唐 吴融 《鸳鸯》诗:“翠翘红颈覆金衣,滩上双双去又归。” 清 阎尔梅 《汧置草堂读史诗》:“东渚白莲迎锡杖,南园黄鸟炫金衣。”
(4).曲名。《金缕衣》的省称。 宋 秦观 《金明池》词:“佳人唱《金衣》莫惜,才子倒玉山休诉。”  ——《漢語大詞典》
衬 ( 襯 ) chèn
衬 [ chèn ]
  1. 近身衣,内衣:~衫。~裤。
  2. 在里面再托上一层:~绒。~砌。
  3. 搭配上别的东西:~托。陪~。映~。
  4. 附在衣裳某一部分里面的纺织品:领~儿。袖~儿。
著 zhù/zhuó/zhe《國語辭典》

著 [ zhù ]

  1. 显露、表现。《礼记·大学》:「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2. 标举、标示。《礼记·祭法》:「帝喾能序星辰以著众。」《汉书·卷六○·杜周传》:「若此,则流言消释,疑惑著明。」
  3. 撰述、写作。《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于是老子迺著书上下篇。」《文选·曹丕·与吴质书》:「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
  4. 记载。《墨子·明鬼下》:「周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周之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初,斐豹隶也,著于丹书。」
  1. 文章、作品的通称。如:「名著」、「巨著」。
  2. 《诗经·齐风》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著〉,刺时也。」或亦指嫁者即事之诗。首章三句为:「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著,与宁通,指门屏之间。而,语尾助词,无义。充耳,以玉塞耳。以素,系以素丝。尚,加也。琼华,美玉。
  1. 显明。如:「显著的差别」。

著 [ zháo ]

  1. 表示状态的持续或已有了结果。如:「灯点著了」、「找著了」、「睡著了」。
  2. 接触。如:「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前不搭村,后不著店」。
  3. 陷入、中计。如:「他著了我的道了。」
  1. 恰好、得当。如:「这笔钱真花著了。」

著 [ zhuó ]

  1. 穿上。《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著我绣裌裙,事事四五通。」唐·李白〈上元夫人〉诗:「裘披青毛锦,身著赤霜袍。」
  2. 附、接触。如:「附著」。《国语·晋语四》:「今戾久矣,戾久将底。底著滞淫,谁能兴之?」《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3. 及、到。如:「著陆」。《三国志·卷二六·魏书·田豫传》:「贼还,果遇恶风,船皆触山沉没,波荡著岸。」唐·沈佺期〈杂诗〉三首之二:「妾家临渭北,春梦著辽西。」
  4. 开花或结果。唐·王维〈杂诗〉三首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宋·苏轼〈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诗赠录呈广倅萧大夫〉诗:「春根夏苗秋著子,尽付天随耻充腹。」
  5. 命令、差使。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我著你但去处行监坐守,谁著你迤逗的胡行乱走?」《西游记·第一三回》:「接至里面供给了,著僧纲请往福原等安歇。」
  1. 下棋行子。如:「棋高一著」。
  2. 处事的方法、计策。如:「失著」、「无著」。
  3. 事情的归宿。如:「著落」。

著 [ zhe ]

  1. 表示动作正持续进行。如:「坐著」、「正说著话」。
  2. 表示动作的存有。如:「镶著花边儿」、「贴著标语」。
  3. 表示某种情形的程度。如:「他可聪明著呢!」、「这石头沉著呢!」
  4. 表示命令或嘱咐的语气。如:「你慢著!」、「你可要记著!」

著 [ zhāo ]

  1. 计策、方法。《水浒传·第二回》:「三十六著,走为上著。」
  1. 放置。晋·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
  2. 受。如:「著风」、「著凉」。
  3. 发生。如:「著急」、「著慌」。
  1. 北方方言。指意见相合、同意。如:「著哇!这正合我意。」
风流(風流)fēng liú
(1).风流动或流逝。 唐 宋之问 《太平公主山池赋》:“未穷观而极览,忽云散而风流。”参见“ 风流云散 ”。
(2).风行;流传。 汉 苏顺 《和帝诔》:“陶元二化,风流万国。”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自斯以后,体宪风流矣。”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上书陈事,起自 战国 ,逮於两 汉 ,风流弥广。”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考史六》:“经界既定,仁政自成,下及 隋 唐 ,风流已远。”
(3).风尚习俗。《汉书·刑法志》:“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寖息。风流篤厚,禁罔疏阔。” 唐 韩休 《唐金紫光禄大夫礼部尚书上柱国赠尚书右丞相许国文宪公苏颋文集序》:“由是比兴继作,风流弥繁。” 元 陈赓 《子猷访戴图》诗:“两 晋 崇玄虚,风流变华夏。”
(4).犹遗风;流风馀韵。《汉书·赵充国辛庆忌等传赞》:“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謡慷慨,风流犹存耳。” 宋 欧阳修 《跋〈永城县学记〉》:“ 唐 世执笔之士,工书者十八九,盖自 魏 晋 以来风流相承,家传少习,故易为能也。” 清 钱谦益 《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周延儒授承德郎父天瑞先封翰林院修撰儒林郎加封承德郎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制》:“棫朴杞梓,固非一时之材;菑畬耕穫,亦岂一世之积。风流弘长,我有近臣。”
(5).洒脱放逸;风雅潇洒。《后汉书·方术传论》:“ 汉 世之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 唐 牟融 《送友人》诗:“衣冠重文物,诗酒足风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林四娘》:“﹝ 林四娘 ﹞又每与公评隲诗词,瑕则疵之;至好句,则曼声娇吟。意绪风流,使人忘倦。” 胡蕴玉 《〈中国文学史〉序》:“一二浮诞之徒,骋其智识,蔑 周 孔 之书,习 老 庄 之教,弃礼法而崇放达,竞风流而尚虚无。”
(6).形容文学作品超逸佳妙。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红楼梦》第三七回:“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 蘅 稿。” 邓溥 《寒琼嘱题郭频伽手写徐江庵遗诗》诗:“文采风流鬼呵护,死生契阔古交情。”
(7).杰出不凡。 宋 苏轼 《与江惇礼秀才书》之一:“僕虽晚生,犹及见君之王父也。追思一时风流贤达,岂可復梦见哉!” 郭小川 《祝酒歌》:“天上地下的英雄啊,最风流的是咱们这一辈。”
(8).指杰出不凡的人物。《晋书·刘毅传》:“六国多雄士, 正始 出风流。”《敦煌曲子词·感皇恩一》:“朱紫尽风流,殿前卿相对,列诸侯,叫呼万岁愿千秋。” 明 李贽 《藏书·儒臣传八·苏轼》:“古今风流, 宋 有 子瞻 , 唐 有 太白 , 晋 有 东山 ,本无几也。” 郑泽 《佩忍初来长沙》诗:“清夜游云泉,追随尽风流。”
(9).风度。《晋书·谢混传》:“ 谢晦 谓 刘裕 曰:‘陛下应天受命,登坛日恨不得 谢益寿 奉璽紱。’ 裕 亦叹曰:‘吾甚恨之,使后生不得见其风流!’”《魏书·元彧传》:“ 临淮 虽风流可观,而无骨鯁之操。” 唐 杨炯 《送徐录事》诗序:“ 徐学士 风流蒨蒨,容貌堂堂。”
(10).风操,品格。《后汉书·王畅传》:“士女沾教化,黔首仰风流,自中兴以来,功臣将相,继世而隆。”《隋书·高祖纪上》:“爰初入仕,风流映世,公卿仰其轨物,搢绅谓为师表。” 明 唐顺之 《谒夷齐庙》诗:“为仰风流百世希,长歌招隐坐渔磯。”
(11).荣宠。 唐 张说 《奉和圣制初入秦川路寒食应制》:“路上天心重豫游,御前恩赐特风流。” 唐 李颀 《寄綦毋三》诗:“顾眄一过丞相府,风流三接令公香。”
(12).风格、流派。《隋书·经籍志一》:“远览 马 史 班 书,近观 王 阮 志録,挹其风流体制,削其浮杂鄙俚,离其疏远,合其近密,约文绪义,凡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四》:“自 灵均 已降,属文之士众矣,然其志尚不同,风流殊别。”
(13).谓风韵美好动人。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三十:“年初十五最风流,新赐云鬟使上头。”《金瓶梅词话》第七七回:“﹝ 楚云 ﹞端的风流如水晶盘内走明珠,态度似红杏枝头推晓日。” 清 李渔 《巧团圆·全节》:“体态风流,一见令人不自由。只恨多僝僽,不是容颜陋。”
(14).花哨轻浮。《敦煌曲子词·南歌子一》:“悔家风流壻,风流无準凭。” 清 李渔 《慎鸾交·造端》:“小生外似风流,心偏持重也。” 冰心 《冬儿姑娘·我们太太的客厅》:“这是 柯露西 ,一个 美国 所谓之艺术家,一个风流寡妇。”
(15).指男女私情事。 宋 陈师道 《踏莎行》词:“重门深院帘帷静。又还日日唤愁生,到谁準拟风流病。”《二刻拍案惊奇》卷十:“﹝ 莫翁 ﹞少年时节,便有娶妾买婢好些风流快活的念头。”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八:“我们年轻时,不用说实际上,那怕没有一件两件风流奇闻,可是终还顾着脸子。”   ——《漢語大詞典》
模样(模樣)mú yàng
谓描摹形状情态。 唐 沈亚之 《秦梦记》:“呼公主出……装不多饰。其芳姝明媚,笔不可模样。”
(1).图样,形状。《南齐书·魏虏传》:“羣臣瞻见(明堂)模样,莫不僉然欲速造。”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覩货逻国故地总述》:“货用金、银等钱,模样异於诸国。” 叶圣陶 《线下·外国旗》:“跨河的大环桥倒映在水里,合成个圆镜模样。”
(2).人的长相或装束打扮。 元 关汉卿 《望江亭》第一折:“此处有一女人,乃是 谭记儿 ,生的模样过人。”《水浒传》第三回:“写了 鲁达 的年甲贯址,画了他的模样,到处张掛。”
(3).指表现出来的神态。 许地山 《命命鸟》:“ 加陵 一听这话,眼睛立刻瞪起来,显出很惊讶的模样。”
(4).局面,情况。 唐 白居易 《请罢兵第三状》:“必待事不得已然后罢之,只使陛下威权转销,天下模样更恶。”《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回:“ 鬭御疆 等前队先到,见如此模样,城上絶无动静,心中疑惑。” 夏衍 《广州最后之日》:“看模样, 广州 的失陷已经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5).犹光景。估量之辞。 丰子恺 《缘缘堂随笔·立达五周年纪念感想》:“半夜模样,我再搭了五路电车回到我的寄食处去睡觉。” 姚雪垠 《长夜》二:“从 信阳 回他们的故乡本来有一条捷路,靠着 大别山 和 桐柏山 的北麓漫向西北,有五百里出头模样。”  ——《漢語大詞典》
於 yú/wū《國語辭典》

於 [ yú ]

  1. 在。如:「生於某年」、「舟行於海」、「生於斯,長於斯。」
  2. 給。《論語·衛靈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 向。《論語·學而》:「子禽問於子貢。」《明史·卷二·太祖本紀二》:「丙子,頒即位詔於天下。」
  4. 對。如:「於心不忍」、「於事無補」。《論語·公冶長》:「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5. 到、至。《史記·卷二九·河渠書》:「於吳,則通渠三江、五湖;於齊,則通菑濟之閒。」唐·柳宗元〈捕蛇者說〉:「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
  6. 從、由。《老子·第六四章》:「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褚公於章安令遷太尉記室參軍。」
  7. 被,置於動詞之後,表示被動。《左傳·成公二年》:「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史記·卷六八·商君傳》:「魏惠王兵數破於齊、秦,國內空,日以削,恐。」
  8. 為、為了。《史記·卷三二·齊太公世家》:「齊使管仲平戎於周。」
  9. 比,置於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禮記·檀弓下》:「苛政猛於虎也。」唐·李白〈蜀道難〉:「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10. 和、與、跟。《論語·子路》:「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宋·蘇軾〈日喻〉:「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於眇。」
  1. 與、和,表示並列。《戰國策·齊策一》:「今趙之與秦,猶齊之於魯也。」《漢書·卷六○·杜周傳》:「況將軍之於主上,主上之與將軍哉!」
  1. 依靠。三國魏·曹植〈當來日大難〉詩:「廣情故,心相於。」唐·劉得仁〈贈敬晊助教〉詩二首之一:「便欲去隨為弟子,片雲孤鶴可相於。」
  1. 位於句首的語氣詞,無義。《易經·繫辭下》:「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唐·盧肇〈漢堤〉詩:「於惟餘甿,飢傷喘呼。」
  1. 姓。如宋代有於清言。

於 [ wū ]

  1. 「烏」的本字。《穆天子傳·卷三》:「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為群,於鵲與處。」晉·郭璞·注:「於,讀曰烏。」
  1. 表示感嘆、讚美的語氣。《詩經·周頌·清廟》:「於穆清廟,肅雝顯相。」《史記·卷二·夏本紀》:「皋陶曰:『於!慎其身脩。』」
中 zhōng/zhòng《國語辭典》

中 [ zhōng ]

  1.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居中」、「中央」、「日正當中」。
  2. 內、裡面。如:「水中」、「夢中」、「心中」。
  3. 泛指某一時期以內。如:「一年之中」、「晉太元中」。
  4. 中華民國的簡稱。
  5. 姓。如漢代有中京。
  1. 居間介紹、連絡的。如:「中人」。
  2. 居於高低、大小、好壞之間的。如:「中級」、「中型」、「中等」。
  3. 半。如:「中夜」、「中途」。
  1. 正好。如:「適中」。
  2.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事情正在交涉中。」

中 [ zhòng ]

  1. 達到要點。《論語·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漢書·卷一○·成帝紀》:「朕涉道日寡,舉錯不中。」
  2. 合、正對上。如:「中規中矩」。《左傳·定公元年》:「未嘗不中吾志也。」《戰國策·西周策》:「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3. 遭受、感染。如:「中風」、「中毒」。
  4. 得。如:「中獎」、「中籤」、「中選」。
  5. 考取。如:「范進中舉」、「考中大學」。《儒林外史·第二回》:「這王大老爺,就是前科新中的。」
可是 kě shì
(1).犹言可与。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人有问太傅:‘ 子敬 可是先辈谁比?’ 谢 曰:‘ 阿敬 近撮 王 刘 之标。’”
(2).岂是。《西游记》第五八回:“﹝众神﹞挡住道:‘那里走!此间可是争斗之处?’”《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圣贤可是这样人讲的!”
(3).是否。 宋 杨万里 《过宝应县新开湖》诗之四:“渔家可是厌尘嚣?结屋园沙最尽梢。”《儒林外史》第三四回:“老伯,可是那做正生的 钱麻子 ?”
(4).却是。 宋 杜旟 《蓦山溪》词:“春风如客,可是繁华主。” 元 郑光祖 《伊尹耕莘》第一折:“撒然惊觉,可是南柯一梦。” 鲁迅 《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三)》:“现在可是换了一个说法了,连并非作者,也憎恶了批评家。”
(5).还是。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鱼》第二折:“你这鱼是卖的,可是博的?”
(6).真是;实在是。《红楼梦》第十六回:“可是屋里跑出青天来了。”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一段:“要论人家 姚大叔 ,老成持重,又有骨气,可是百里挑一。”
(7).但是。 茅盾 《陀螺》五:“虽然调子还是挺硬,可是斜瞪的眼光中却又充满了凄惶。” 老舍 《黑白李》:“遇上点事,他极想镇定,可是脸上还泄露出来。”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