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只有山川,曾窥翰墨,仿佛余风韵。

张辑宋代〕《淮甸春(寓念奴娇丙申岁游高沙,访淮海事迹)

短髯怀古,更文游台上,秋生吟兴。闻说坡仙来把酒,月底频留清影。极目平芜,孤城四水,画角西风劲。曲阑犹在,十分心事谁领。
词卷空落人间,黄楼何处,回首愁深省。斜照寒鸦知几度,梦想当年名胜。只有山川,曾窥翰墨,仿佛余风韵。旧游休问,柳花淮甸春冷。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只有山川翰墨仿佛余风

只有 zhǐ yǒu
(1).唯有,仅有。 宋 苏轼 《和陈述古拒霜花》:“千株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 明 李贽 《与周友山书》:“煢然孤独,无与晤语,只有一塔墓室可以厝骸,可以娱老。” 老舍 《黑白李》:“我只有这么一个弟弟。”
(2).连词。表示必需的条件,现代汉语中下文多与“才”或“方”呼应。 唐 韩愈 《皇太后挽歌》之三:“只有朝陵日,粧奩一暂开。” 宋 苏轼 《建中靖国元年正月复过虔再次前韵》:“只有貂裘在,犹堪买钓舟。”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 中国 。  ——《漢語大詞典》
山川 shān chuān
(1).山岳、江河。《易·坎》:“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 唐 沈佺期 《兴庆池侍宴应制》诗:“ 汉 家城闕疑天上, 秦 地山川似镜中。”《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又问了问 褚一官 走过几省,説了些那省的风土人情,论了些那省的山川形胜。” 陈毅 《重过三峡》诗:“山川壮丽欣重睹,旧梦依稀认血痕。”
(2).借指景色。 唐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六:“祇疑淳朴处,自有一山川。”
(3).指名山大川。《书·舜典》:“望于山川,徧于羣神。” 孔 传:“九州名山大川,五岳四瀆之属,皆一时望祭之。”
(4).指名山大川之神。《楚辞·九章·惜诵》:“俾山川以备御兮,命 咎繇 使听直。” 朱熹 集注:“山川,名山大川之神也。”《史记·蒙恬列传》:“﹝ 秦始皇 ﹞道病,使 蒙毅 还祷山川,未反。”  ——《漢語大詞典》
曾 zēng/céng《國語辭典》

曾 [ zēng ]

  1. 乃、竟然。《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 尚且。《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1. 重叠的,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的。如:「曾祖父」、「曾孙」。
  1. 加多。《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增 」。
  1. 姓。如春秋时鲁国有曾参。

曾 [ céng ]

  1. 尝、已经。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进行过。如:「似曾相识」。《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史记·卷一○一·爰盎鼌错传》:「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
  1. 重叠的、一重一重的。唐·杜甫〈成都府〉诗:「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通「层」。
  2. 深。《文选·郭璞·江赋》:「若乃曾潭之府,灵湖之渊,澄澹汪洸,㲿滉渊泫。」
窥 ( 窺 ) kuī
窥 [ kuī ]
  1. 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探。~伺。~测。~视。管~蠡测(喻见识浅陋,看不清高深的道理)。
翰墨 hàn mò
(1).笔墨。 汉 张衡 《归田赋》:“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 清 秦道然 《金缕曲·题云川蓉湖词隐图》词:“老矣城南 杜 ,尚依然飞扬翰墨,词填花雨。”
(2).借指文章书画。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见意於篇籍。” 唐 颜真卿 《〈干禄字书〉序》:“既考文辞,兼详翰墨。”《宋史·米芾传》:“特妙於翰墨,沉著飞翥,得 王献之 笔意。” 郭沫若 《歌颂群英大会》诗:“旧状元只通翰墨,而今是各业俱全。”  ——《漢語大詞典》
仿佛 fǎng fú
(1).似有若无貌;隐约貌。《淮南子·俶真训》:“天含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虚无寂寞,萧条霄雿,无有仿佛,气遂而大通冥冥者也。” 吕祖谦 《卧游录》载 晋 陶潜 《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今本《陶渊明集》作“髣髴”。
(2).好象。《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赞》:“察其所言,仿佛一端。”《隶续·司空掾陈寔残碑》 洪适 释:“史传杂书、 蔡 集皆作‘仲弓’,惟《太丘坛碑》作‘仲躬’,此碑仿佛亦然。”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夜星子》:“隐隐见窗纸有影,倐进倐却,仿佛一妇人,长六七寸,操戈骑马而行。”一本作“ 彷彿 ”。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 昆明 这都市,罩着淡黄的斜阳,伏在峰峦围绕的平原里,仿佛发着寂寞的微笑。”
(3).梗概;大略。《后汉书·班固传下》:“至令迁正黜色宾监之事焕扬宇内,而礼官儒林屯朋篤论之士而不传祖宗之仿佛,虽云优慎,无乃葸歟!” 李贤 注:“仿佛,犹梗概也。” 清 冯桂芬 《致李伯相书》:“ 桂芬 弱冠后南北奔走, 潞 河 淮 扬 寄跡颇久,往事犹记仿佛。” 郭沫若 《再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但赋文只叙述 文姬 在 匈奴 时情况的一些仿佛而止,没有叙述到她归 汉 途中或归 汉 后的经历。”
(4).效法。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八》引 宋 谢枋得 《江东运司策问》:“公卿谈学问自许 孔 孟 ,谈功业自许 伊 周 ,若限田,若乡饮,若论秀,若举选,皆欲仿佛 三代 ,此一事乃堪在 晋 人下乎?”
(5).相似;近似。 鲁迅 《书信集·致许广平》:“此地甚暖和,水尚未冰,与 上海 仿佛。” 郁达夫 《龙门山路》:“它的形势,和在 郎当岭 上,看下去的山村 梅家坞 ,有点相仿佛。” 靳以 《卖笑》:“他停住脚回过头来,看见一个和他年岁仿佛的男子,正从一辆崭新的雪佛兰车里走出来。”
(6).谓有近似或大概的印象。 鲁迅 《集外集拾遗·致〈近代美术史潮论〉的读者诸君》:“从印画上,本来已经难于知道原画,只能仿佛的了。” 郭沫若 《创造十年续篇》二:“那信恐怕没有被 达夫 保留,但写那信的心境直到现在都还能仿佛。”  ——《漢語大詞典》
余风(餘風)yú fēng
(1).过去传留下来的风教、风习。《书·毕命》:“ 商 俗靡靡,利口惟贤,餘风未殄,公其念哉。” 唐 李绅 《皋桥》诗:“犹有餘风未磨灭,至今乡里重和鸣。” 明 张居正 《答省中罗泾坡论士风书》:“近虽稍变旧习,而餘风未殄,执事谓外吏犹事趋謁、騖虚文。”
(2).指前人的风范。《南史·羊玄保传》:“欲令卿二子有林下 正始 餘风。”《新唐书·陈子昂传》:“ 唐 兴,文章承 徐 庾 餘风,天下祖尚, 子昂 始变雅正。” 王闿运 《〈桂阳州志〉序》:“廉吏可为,餘风永邈。”  ——《漢語大詞典》
韵 ( 韻 ) yùn《國語辭典》

韻 [ yùn ]

  1. 聲韻學將漢字音節分為前後兩部分,開頭部分為聲,聲之後即為韻。最複雜的韻包括韻首、韻腹、韻尾三部分。參見「韻母 」條。
  2. 詩賦文學中的韻腳,或押韻之字,詩韻只考慮韻腹、韻尾是否相同。如東、公同屬一韻。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聲律》:「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唐·王勃〈滕王閣序〉:「一言均賦,四韻俱成。」
  3. 和諧的聲音。如:「琴韻悠揚」。漢·蔡邕〈琴賦〉:「于是繁絃既抑,雅韻復揚。」
  4. 神態、風度、情趣。如:「風韻猶存」、「神韻」。晉·陶淵明〈歸園田居〉詩五首之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南史·卷二○·謝弘微傳》:「康樂誕通度,實有名家韻,若加繩染功,剖瑩乃瓊瑾。」
  1. 風雅、風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或言道人畜馬不韻,支曰:『貧道重其神駿。』」《醒世恆言·卷二五·獨孤生歸途鬧夢》:「卻恁般淒楚,忒煞不韻!該罰!該罰!」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