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五福千祥,山长水远,一樽芳酒。

仲殊宋代〕《醉蓬莱

报一阳初动,二五蓂疏,履长时候。大昴星精,宛分灵储秀。早运钧衡,亟还貂衮,向载歌成后。书展仪形,承华羽翼,恩深惟旧。
天眷难留,片帆归去,縠水柯山,故人携手。枕月眠云,老华胥闲书。夕宴朝欢,况当加庆,献我公眉寿。五福千祥,山长水远,一樽芳酒。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五福山长水远

五福 wǔ fú
(1).五种幸福。《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汉 桓谭 《新论》:“五福: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 唐 陈子昂 《临邛县令封君遗爱碑》:“家膺五福,堂享三寿。” 元 沈禧 《一枝花·七月初六日为施以和寿》套曲:“似这般五福俱全世希有。”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三段:“伐千山之佳木,造万世之室,后世子孙满堂,富贵功名,应天上之三光,备人间之五福。”
(2).神名。赐福之神。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辩证一》:“正殿祠五福,而太一乃在廊廡,甚为失序。”  ——《漢語大詞典》
千 qiān《國語辭典》

千 [ qiān ]

  1. 数目字。十的百倍。《说文解字·十部》:「千,十百也。」大写作「仟」。
  2. 姓。如汉代有千献。
  1. 众多。如:「千方百计」、「千山万水」。《老子·第六四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唐·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祥 xiáng《國語辭典》

祥 [ xiáng ]

  1. 泛指一切福善吉利的事物。《书经·伊训》:「作善,降之百祥。」《汉书·卷八·宣帝纪》:「神光并见,咸受祯祥。」
  2. 吉凶的征兆。亦偏指吉兆或凶兆。《书经·咸有一德》:「亳有祥,桑、谷共生于朝。」唐·孔颖达·正义:「祥是恶事先见之征。」《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焉在?」
  3. 古代丧礼祭祀的名称。父母之丧,周年祭称为「小祥」;两周年祭称为「大祥」。
  4. 姓。如清代有祥厚。
  1. 吉利的。如:「祥云」、「祥瑞」、「吉祥如意」。《老子·第三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2. 良善平和。如:「慈祥」、「祥和社会」。
  1. 依从、遵循。《淮南子·泛论》:「得于人理,顺于天地,祥于鬼神,则可以正治矣。」
山长水远(山長水遠)shān cháng shuǐ yuǎn
(1).谓山水阻隔,道路遥远。 唐 许浑 《寄宋邧》诗:“山长水远无消息,瑶瑟一弹秋月高。” 宋 秦观 《怀李公择学士》诗:“蓬断草枯时节晚,山长水远梦魂劳。” 元 贯云石 《殿前欢》曲:“山长水远,何日回归?”亦作“ 山长水阔 ”。 宋 晏殊 《蝶恋花》词:“欲寄彩牋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2).谓山川壮阔。《嘉庆重修一统志·常州府一》:“三 吴 襟带之邦,百 越 舟车之会。山长水远,气秀地灵。”  ——《漢語大詞典》
一 yī《國語辭典》

一 [ yī ]

  1. 自然數的開始。如:「一、二、三……。」大寫作「壹」。阿拉伯數字作「1」。
  2. 姓。如明代有一炫宗。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單個。如:「一人」、「一物兩用」。
  2. 相同、一致。如:「一模一樣」、「大小不一」。
  3. 專注的。如:「一心一意」、「專一不變」。
  4. 全、滿、整。如:「一身是汗」、「一屋子人」、「一身是膽」。
  5. 每、各。如:「一班五十人」、「一頁六百字」、「共派八隊,一隊二十人。」
  6. 一次。如:「一而再,再而三。」《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
  7. 另外的。如:「蟬,一名知了。」、「番茄,一名西紅柿。」
  1. 統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1. 才、剛剛。如:「一聽就懂」、「天一亮,他就起來。」
  2. 偶然。如:「一不小心」、「一不留神」。
  3. 表示加強的動作或突然的現象。如:「把頭一扭」、「用手一摸」、「天氣一涼,就感冒了。」
  4. 概括。如:「一般來說」。
  5. 每每、每逢。如:「一想到那件事,她總是笑個不停。」
  6. 放在二疊字動詞之間,表行為是不費力或嘗試性的。如:「雙手動一動」、「問一問」、「隨便說一說」。
  7. 事物的某方面。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一不沾親,二不帶故。」
  8. 竟、乃。表示事出意外。如:「一至於斯」。《史記·卷六八·商君傳》:「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9. 皆。《荀子·勸學》:「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1. 表示程度,加強語氣。《文選·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 。」《戰國策·燕策一》:「因仰而弔齊王桉戈而郤曰:『此一何慶弔相隨之速也?』」
  1. 或。《莊子·應帝王》:「泰氏其臥徐徐,其覺于于,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
  1. (「一」字單用或在一詞一句的末尾,念陰平聲;在去聲字前,念陽平聲;在陰平、 陽平、上聲之前,念去聲。)​
樽 zūn《國語辭典》

樽 [ zūn ]

  1. 酒器。《玉篇·木部》:「樽,酒器也。」《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芳 fāng《國語辭典》

芳 [ fāng ]

  1. 花草的香气。《说文解字·艸部》:「芳,香艸。」清·段玉裁·注:「香艸当作艸香。」汉·武帝〈秋风辞〉:「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唐·柳宗元〈南中荣橘柚〉诗:「密林耀朱绿,晚岁有余芳。」
  2. 香草、花草。如:「孤芳自赏」。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远芳侵古道,晴翠连荒城。」宋·罗愿《尔雅翼·卷二·茞》:「王逸章句曰:『行清洁者佩芳。』」
  3. 比喻美好的德性或声誉。如:「流芳百世」。
  1. 对人的敬称。如:「芳翰」、「芳仪」、「芳名」。
  2. 美好的。如:「芳姿」、「芳辰」。南朝宋·刘铄〈拟行行重行行诗〉:「芳年有华月,佳人无还期。」
酒 jiǔ《國語辭典》

酒 [ jiǔ ]

  1. 用米、麦或水果等发酵酿制而成,内含酒精的刺激性饮料。如:「米酒」、「葡萄酒」。宋·陆游〈假中闭户终日偶得绝句〉三首之三:「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