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扶日中天,拱辰北极,一洒某霖埃雾清。

姚勉宋代〕《沁园春(寿程丞相)

崧岳降神,昴宿宣精,挺生伟人。整淳佑乾坤,浸如嘉佑,太平事业,了却端平。扶日中天,拱辰北极,一洒某霖埃雾清。春寰海,听农歌载路,边析沈声。
旗常万世勋铭。便与国无穷垂令名。似青山流水,涑川贤相,黄花晚节,魏国元臣。五纬芒寒,六符色正,辉映老人南极星。苍生福,开八荒寿域,一气洪钧。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扶日中天拱辰北极一洒埃雾

扶日
洛书苍帝起青云扶日赤帝起赤云扶日黄帝起黄云扶日  ——《分类字锦》
中天 zhōng tiān
(1).高空中;当空。《列子·周穆王》:“王执化人之袪,腾而上者,中天迺止。” 唐 杜甫 《后出塞》诗:“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红楼梦》第四八回:“月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陈毅 《乐安宜黄道中闻捷》诗:“半夜松涛动山岳,中天月色照鬚眉。”
(2).犹参天。《文选·班固〈西都赋〉》:“树中天之华闕,丰冠山之朱堂。” 李周翰 注:“中天,高及天半。”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双闕云竦以夹路,琼臺中天而悬居。”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上》:“ 武宗 於 大明 筑望仙臺,其势中天。”
(3).指上界,神仙世界。 唐 白居易 《曲江醉后赠诸亲故》诗:“中天或有长生药,下界应无不死人。”
(4).天运正中。喻盛世。《后汉书·刘陶传》:“伏惟陛下年隆德茂,中天称号。” 清 洪升 《长生殿·定情》:“端冕中天,垂衣南面,山河一统皇 唐 。” 清 王韬 《变法上》:“ 唐 虞 继统,号曰中天,则为文明之天下。”
(5).九天之一。 汉 扬雄 《太玄·数》:“九天: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
(6).指 神农 之《易》《周礼·春官·太卜》“太卜……掌三易之法” 晋 干宝 注:“ 神农 之《易》中成,为中天。”
(7).天文学名词。天体经过观测者的子午圈。天体每天经过子午圈两次,离天顶较近的一次叫“上中天”,离天顶较远的一次叫“下中天”。  ——《漢語大詞典》
拱辰 gǒng chén
拱卫北极星。语本《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后因以喻拱卫君王或四裔归附。 唐 元稹 《两省供奉官谏驾幸温汤状》:“陛下若骑从轻驰,则道途无拱辰之备。”《宋史·外国传三·高丽》:“载推柔远之恩,式奬拱辰之志。”  ——《漢語大詞典》
北极(北極)běi jí
(1).北方边远之处。《庄子·大宗师》:“ 顓頊 得之,以处玄宫; 禺强 得之,立乎北极。”《楚辞·大招》:“天白顥顥,寒凝凝只。魂乎无往,盈北极只。” 清 顾炎武 《北岳庙》诗:“ 恒山 跨北极,自古无封禪。”
(2).指最北端。《淮南子·墬形训》:“﹝ 禹 ﹞使 竖亥 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
(3).指北极星。 南朝 梁 沈约 《为南郡王舍身疏》:“望北极而有恒,瞻南山而同永。”《宋史·天文志一》:“臣观古之候天者,自 云南 都护府至 浚仪大岳臺 纔六千里,而北极之差凡十五度,稍北不已,庸詎知极星之不直人上也?”
(4).指北极星座。《晋书·天文志上》:“北极五星,鉤陈六星,皆在紫宫中。”《宋史·天文志二》:“北极五星在紫微宫中,北辰最尊者也,其纽星为天枢。”
(5).《晋书·天文志上》:“北极,北辰最尊者也……天运无穷,三光迭耀,而极星不移,故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后因以喻帝王。 唐 韩愈 《奉和库部卢四兄曹长元日朝回》:“戎服上趋承北极,儒冠列侍映东曹。” 宋 苏轼 《上皇帝贺冬表》:“臣久缘衰病,待罪江湖,莫瞻北极之光,但罄南山之祝。” 明 张居正 《紫极殿成贺表》:“紫宫肇建,一人居北极之尊,元貺申绥,万寿叶南山之祝。”
(6).指朝庭、朝堂。 唐 杜牧 《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北极楼臺长入梦, 西江 波浪远吞空。” 宋 梅尧臣 《赠王尚书挽词》之一:“ 周原 开陇隧,卤部葬名臣,北极履声絶,东朝车跡湮。” 明 屠隆 《綵毫记·别妻赴京》:“笑人其奈白云何,东山秣马,北极鸣珂,南浦离歌。”
(7).谓北天极,即地轴北端之延长线与天球相会之点。《宋书·天文志一》:“天地之体,状如鸟卵,天包地外,犹壳之裹黄也……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九分度之百四十五,半露地上,半在地下。其二端谓之南极、北极。”《云笈七籤》卷二四:“北辰者,北极不动之星也。” 清 顾炎武 《书女娲庙》诗:“北极偏高南极低,四时错迕乖寒暑。”
(8).地轴之北端,为北半球之顶点,亦即北纬90°处。亦可指北磁极,用N来表示。  ——《漢語大詞典》
一洒
孟子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骈字类编》
某 mǒu《國語辭典》

某 [ mǒu ]

  1. 不指名的人或事物的代稱。如:「某甲」、「某人」。《文選·顏延之·陶徵士誄》:「元嘉四年月日,卒于尋陽縣之某里。」《文選·任昉·宣德皇后令》:「今遣某位某某甲等,率茲百辟人致其誠。」
  2. 我,自稱之詞。《三國演義·第七回》:「某雖不才,願請軍出城,以決一戰。」《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某相遇之初,每聞絕調,輒不禁神魂之飛動。」
霖 lín《國語辭典》

霖 [ lín ]

  1. 连续下三天以上的雨称为「霖」。如:「久旱逢甘霖」。《说文解字·雨部》:「霖,凡雨,三日已往为霖。」唐·元稹〈桐花〉诗:「商弦廉以臣,臣作旱天霖。」
埃雾(埃霧)āi wù
(1).尘雾。《新唐书·李密传》:“既两军接,埃雾嚣塞。”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一:“日色甚炽,埃雾涨天。”
(2).喻世俗的污浊。《后汉书·陈蕃传》:“彼非不能絜情志,违埃雾也。”  ——《漢語大詞典》
清 qīng《國語辭典》

清 [ qīng ]

  1. 澄净、纯洁。与「浊」相对。如:「清洁」、「清澈」。《诗经·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2. 高洁、廉洁。如:「清望」、「清廉」、「清士」。元·郑廷玉《冤家债主·第四折》:「法正天须顺,官清民自安。」
  3. 寂静。如:「冷清」、「清静」。
  4. 秀美。如:「眉清目秀」。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六首之五:「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5. 安定、太平。如:「清平盛世」。《文选·曹植·送应氏诗二首之一》:「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
  1. 单纯的。如:「清一色」、「清唱」。
  2. 净尽、一点也不留。如:「债还清了。」、「书款付清了。」
  3. 详细、明白。如:「点清数目」、「查清户口」、「誊清作文」。
  1. 使干净、使整齐。如:「清洗」、「清理」、「清除」。
  2. 整顿。如:「清党」、「肃清」。
  3. 结帐。如:「清帐」、「清算」、「结清余欠」。
  4. 点检(清楚)​。如:「清点」、「清仓」。《儒林外史·第六回》:「你们各人管的田房、利息帐目,都连夜攒造清完,先送与我逐细看过。」
  1. 朝代名。参见「清朝 」条。
  2. 参见「血清 」条。
  3. 姓。如宋代有清贤。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