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惊呼(驚呼)jīng hū
亦作“ 惊嘑 ”。 吃惊地叫喊。 唐 韩愈 《南山诗》:“惊呼惜破碎,仰喜呀不仆。” 宋 张耒 《祭晁无咎文》:“九月庚寅,闻讣于 陈 ,惊呼号天,烦寃靡伸。” 宋 岳珂 《桯史·日官失职》:“ 嘉定 己巳五月辛亥,余里居晚浴,散步西圃,暝色将至。从行一僮,忽卬而惊嘑,视之,亦一星,大小如 京口 所见。”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其母於室内闻其惊呼,急趋视之。” 碧野 《雪路云程·飞越冰峰》:“‘那缺口多么高呵!’我惊呼起来。” ——《漢語大詞典》
乳 rǔ《國語辭典》
乳 [ rǔ ]
动- 生产、繁殖。如:「孳乳」。《史记·卷一○五·扁鹊仓公传》:「菑川王美人怀子而不乳,来召臣意。」《汉书·卷五四·苏建传》:「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 孵卵、孵化。《礼记·月令》:「雉雊鸡乳。」《魏书·卷一○七·律历志上》:「立春, 鸡始乳。」
- 哺育、喂奶。《左传·宣公四年》:「䢵夫人使弃诸梦中,虎乳之。」《新唐书·卷一九四·元德秀传》:「德秀自乳之。」
- 饮、喝。《文选·鲍照·芜城赋》:「伏虣藏虎,乳血飧肤。」
- 乳房的简称。《史记·卷一○五·扁鹊仓公传》:「意告之后百余日,果为疽发乳上,入缺盆,死。」
- 奶汁。如:「母乳」、「牛乳」、「鲜乳」。
- 像乳房的物体。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三下·粤西游日记二》:「岐中倒垂一乳,长数丈,其端空悬,水由端涓涓下。」
- 类似乳汁的液体。如:「豆乳」、「蜂王乳」。
- 初生的。如:「乳燕」、「乳猪」、「乳鸽」。
盎 àng《國語辭典》
盎 [ àng ]
名- 腹大口小的瓦盆。《后汉书·卷八三·逸民传·逢萌传》:「乃首戴瓦盎,哭于市。」《聊斋志异·卷一·劳山道士》:「遂各觅盎盂,竞饮先釂,惟恐樽尽。」
- 充满的、盈溢的。如:「兴趣盎然」。宋·苏轼〈答李邦直〉诗:「诗词如醇酒,盎然薰四支。」
意 yì《國語辭典》
意 [ yì ]
名- 意思。《易经·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唐·杜牧〈答庄充书〉:「是意能 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
- 见解、看法。唐·柳宗元〈桐叶封弟辨〉:「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吾意不然。」
- 私念、成见。《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情趣。如:「春意」、「醉意」。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登山则情满 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唐·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
- 情感。唐·杜甫〈送李校书二十六韵〉:「临岐意颇切,对酒不能吃。」唐·刘禹锡 〈竹枝词〉九首之二:「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 愿望。如:「称心如意」。《吕氏春秋·仲冬纪·长见》:「申侯伯善持养吾意,吾所欲,则先我为之。」
- 内心、胸襟。《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宽仁爱人,意豁如也。」
- 姓。如明代有意秀。
- 怀疑。《韩非子·存韩》:「为计而使诸侯有意伐之心,至殆也。」《汉书·卷四七·文三王传·梁孝王刘武传》:「于是天子意梁,逐贼,果梁使之。」
- 猜测、推测。如:「出其不意」。《庄子·胠箧》:「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管子·小问》:「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
- 考虑。《诗经·小雅·正月》:「终逾绝险,曾是不意。」《礼记·王制》:「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
- 或。《墨子·明鬼下》:「岂女为之与?意鲍为之与?」《庄子·盗跖》:「知不足邪?意知而力不能行邪?」通「抑」。
匆匆 cōng cōng
(1).匆匆。匆忙貌。《三国志·吴志·孙和传》:“ 权 登 白爵观 见,甚恶之,敕 据 晃 等无事忩忩。”《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忩忩独自入城门,行止因由请宣唱。” 元 萨都剌 《送外舅慎翁之燕京》诗:“ 扬子江 头柳色浓,小窓春雨去忩忩。”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题壁诗》:“有人过 邯郸 ,见题壁云:生死世间原草草,功名梦里太忩忩。”
(2).悲哀貌。《敦煌变文集·目连缘起》:“我佛慈悲告 目连 ,不要忩忩且近前。” 蒋礼鸿 通释:“忩忩,悲哀。” 句道兴 本《搜神记》:“命在於天,非我能治。卿且去,宜急告父母知,莫令忩忩。”
(3).纷争貌。《敦煌变文集·茶酒论》:“阿你两箇,何用忩忩?” 蒋礼鸿 通释:“这里指茶和酒纷争。” ——《漢語大詞典》
(2).悲哀貌。《敦煌变文集·目连缘起》:“我佛慈悲告 目连 ,不要忩忩且近前。” 蒋礼鸿 通释:“忩忩,悲哀。” 句道兴 本《搜神记》:“命在於天,非我能治。卿且去,宜急告父母知,莫令忩忩。”
(3).纷争貌。《敦煌变文集·茶酒论》:“阿你两箇,何用忩忩?” 蒋礼鸿 通释:“这里指茶和酒纷争。” ——《漢語大詞典》
便觉(便觉)
晋书殷仲堪传堪能清言善属文每云三日不读道德论便觉舌本问强 ——《韵府拾遗 觉韵》
馀 ( 余 餘 ) yú
馀 [ yú ]
- 见“余”。
- 姓。
香 xiāng《國語辭典》
香 [ xiāng ]
名- 芬芳美好的气味。如:「花香」、「书香」、「粉香」。
- 用香料制成棒、线、球、饼的东西,可供拜祭鬼神或驱除蚊虫。如:「线香」、「檀香」、「烧香」、「蚊香」、「焚香操琴」。
- 比喻女子。如:「怜香惜玉」、「香消玉殒」。
- 姓。如战国时齐国有香居。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亲吻。如:「香一香脸」、「香一下好吗?」
- 气味美好。如:「香茗」、「香泉」、「这饭很香。」唐·杜甫〈古柏行〉:「香叶曾经宿鸾凤。」
- 与女性有关的。如:「香闺」、「香魂」、「香汗淋漓」。元·王德信〈十二月过尧民歌·自别后遥山隐隐〉曲:「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 酣畅。如:「吃得很香」、「睡得很香」。
鼻观(鼻觀)bí guàn
(1).佛教观想法,谓观鼻端白。 宋 苏轼 《和黄鲁直烧香》之一:“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 宋 黄庭坚 《题海首座壁》诗:“香寒明鼻观,日永称头陀。” 清 林如璋 《和村居杂咏》:“鼻观微参色相空,凉生苹末满亭风。”参见“ 鼻端白 ”。
(2).鼻孔。指嗅觉。 宋 陆游 《登北榭》诗:“香浮鼻观煎茶熟,喜动眉间鍊句成。” 清 许秋垞 《闻见异辞·返魂奇事》:“昏沉中似有奇香透入鼻观,遂苏,渐次復原。” 陈炜谟 《狼筅将军》:“粼粼的风,送来一阵阵院子里的花香,沁入我的鼻观,全身顿觉轻松多了。”
(3).以鼻闻之。 宋 朱熹 《梅花开尽不及吟赏感叹成诗聊贻同好》之二:“鼻观残香里,心期昨梦中。” ——《漢語大詞典》
(2).鼻孔。指嗅觉。 宋 陆游 《登北榭》诗:“香浮鼻观煎茶熟,喜动眉间鍊句成。” 清 许秋垞 《闻见异辞·返魂奇事》:“昏沉中似有奇香透入鼻观,遂苏,渐次復原。” 陈炜谟 《狼筅将军》:“粼粼的风,送来一阵阵院子里的花香,沁入我的鼻观,全身顿觉轻松多了。”
(3).以鼻闻之。 宋 朱熹 《梅花开尽不及吟赏感叹成诗聊贻同好》之二:“鼻观残香里,心期昨梦中。” ——《漢語大詞典》
通 tōng《國語辭典》
通 [ tōng ]
形- 没有堵塞,可以穿过的。如:「水管不通了。」
- 流畅、畅达。如:「畅通」、「四通八达」、「你的作文写得不够通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老残游记·第一回》:「当年也曾读过几句诗书,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
- 顺利。如:「星运亨通」。
- 灵活、不闭塞。如:「圆通」、「开通」。
- 渊博。如:「通人」、「博学通儒」。
- 共同的。如:「好逸恶劳是一般人的通病。」《孟子·滕文公上》:「天下之通义也。」
- 整个、全部。如:「通宵」、「通盘考量」。《孟子·离娄下》:「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 全、都。如:「通通上去」。《红楼梦·第二八回》:「他说的我通不懂,怎么不该罚!」
- 到达。如:「通到」、「通往」。《国语·晋语二》:「道远难通,望大难走。」
- 往来、交往。如:「通商」、「通航」、「互通有无」。《汉书·卷三七·季布传》:「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 报告、通晓。如:「通知」、「通报」。《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
- 明白、了解。如:「通晓」、「精通」。《汉书·卷七二·王吉传》:「今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骄骜,不通古今。」
- 男女间发生不正常的关系。如:「私通」、「通奸」。《左传·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汉书·卷五五·卫青传》:「(郑)季与主家僮卫媪通,生青。」
- 熟悉某种事物的人。如:「中国通」、「万事通」、「数学通」。
- 量词:➊ 计算文书、电讯的单位。如:「一通电话」、「三通电报」。➋ 计算敲击钟鼓次数的单位。如:「擂鼓三通」。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