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水菽中岁乐,鼎茵暮年悲。

王安石宋代〕《夜梦与和甫别如赴北京时和甫作诗觉而有作因

水菽中岁乐,鼎茵暮年悲。
同胸苦零落,会合尚凄其。
况乃梦乖阔,伤怀而赋诗。
诗言道路寒,乃似北征时。
叔兮今安否,季也来何迟。
中夜遂不眠,辗转涕流离。
老我孤主恩,结草以为期。
冀叔善事国,有知无不为。
千里永相望,昧昧我思之,幸唯季优游,岁晚相携持。
於焉可晤语,水木有茅茨。
畹兰伫归憩,绕屋正华滋。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水菽中岁暮年

水菽 shuǐ shū
《礼记·檀弓下》:“ 孔子 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菽,泛指豆类。后以“水菽”借指粗淡的饮食,常用作孝养父母之典。《后汉书·刘平赵孝等传序》:“夫患水菽之薄,干禄以求养者,是以耻禄亲也。” 宋 王安石 《夜梦与和甫别》诗:“水菽中岁乐,鼎茵暮年悲。”  ——《漢語大詞典》
中岁(中歲)zhōng suì
(1).农业收成一般的年景。《周礼·地官·均人》“中年则公旬用二日焉” 汉 郑玄 注:“人食三鬴为中岁。”《宋史·食货志上四》:“ 熙河 四州田无虑万五千顷,十分取一以为公田,大约中岁亩一石,则公田所得十五万石。”
(2).中年。 南朝 齐 谢朓 《赋贫民田》诗:“中岁歷三臺,旬月典邦政。” 唐 王维 《终南别业》诗:“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明 吴承恩 《斋居》诗之一:“中岁志丘壑,茅斋寄城郭。” 清 唐孙华 《张母陈太孺人贞节诗》:“娥月悲掩曜,中岁忽云徂。”  ——《漢語大詞典》
乐 ( 樂 ) lè/yuè/yào/lào
乐 [ lè ]
  1. 欢喜,快活;快~。~境。~融融。~不可支。其~无穷。~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天(安于自己的处境而没有任何忧虑)。
  2. 使人快乐的事情:取~。逗~。
  3. 对某事甘心情愿:~此不疲。~善好(hào )施。
  4. 笑:这事太可~了。
乐 [ yuè ]
  1. 声音,和谐成调的:音~。声~。~池。~音(有一定频率,和谐悦耳的声音)。~歌(❶音乐与歌曲;❷有音乐伴奏的歌曲)。~正(周代乐官之长)。~府(原是中国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亦称作“乐府”)。
  2. 姓。
乐 [ yào ]
◎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知者~水,仁者~山。
    乐 [ lào ]
    ◎ 地名用字: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
      鼎 dǐng《國語辭典》

      鼎 [ dǐng ]

      1. 古代用來烹煮食物的金屬器具。圓腹、三足兩耳,亦有四足的方鼎。盛行於商、周時代。《說文解字·鼎部》:「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玉篇·鼎部》:「鼎,器也,所以熟食者。」
      2. 古代傳國的寶器。相傳夏禹鑄九鼎以為傳受帝位的重器。《左傳·宣公三年》:「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周雖德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3. 比喻三公、宰相、重臣等高位。如:「臺鼎」、「鼎輔」。
      4. 古代烹殺罪人的刑具。戰國燕·燕丹〈與傅麴武書〉:「故有刎喉不顧,據鼎不避者,斯豈樂死而忘生哉,其心有所守也。」宋·文天祥〈正氣歌〉:「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5. 福建方言。指鍋子。如稱廚房為「鼎間」,稱鍋蓋為「鼎蓋」。
      6.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鼎有三足,引申為三方並立。《三國志·卷六一·吳書·陸凱傳》:「近者漢之衰末,三家鼎立。」《晉書·卷八七·武昭王李玄盛傳》:「昔漢運將終,三國鼎峙,鈞天之曆,數鍾皇晉。」
      2. 方、正。《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行義未過。」
      1. 大。如:「鼎言」、「鼎臣」、「大名鼎鼎」、「這件事情,我需要你的鼎力相助,才可能成功。」
      茵 yīn《國語辭典》

      茵 [ yīn ]

      1. 车上的坐垫。《说文解字·艸部》:「茵,车重席。」《文选·潘岳·西征赋》:「尔乃端策拂茵,弹冠振衣。」唐·李善·注:「茵,车中蓐也。」
      2. 垫褥的通称。如:「绿草如茵」。《文选·傅毅·舞赋》:「陈茵席而设坐兮,溢金罍而列玉觞。」唐·李贺〈苏小小墓〉诗:「草如茵,松如盖。」
      暮年 mù nián
      晚年;老年。 三国 魏 曹操 《步出夏门行》之四:“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唐 杜甫 《咏怀古迹》之一:“ 庾信 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下官暮年淹蹇,为世所弃。”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在 曾皓 日渐衰颓的暮年里, 愫方 是他眼前必不可少的慰藉。”  ——《漢語大詞典》
      悲 bēi《國語辭典》

      悲 [ bēi ]

      1. 哀伤。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杜甫〈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 思念、顾念。《诗经·豳风·东山》:「我东日归,我心西悲。」《汉书·卷一·高帝纪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之后,吾魂魄犹思沛。』」
      1. 哀痛。如:「忍悲」、「含悲」、「乐极生悲」。唐·白居易〈新乐府·上阳白发人〉:「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2. 佛学中拔除众生痛苦的行为、心境。如:「慈悲」。
      1. 哀伤的。《诗经·豳风·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2. 凄厉的。如:「悲曲」、「悲声」。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