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过泸戎摘荔枝,青峰隐映石逶迤。
草阁柴扉星散居,浪翻江黑雨飞初。
山禽引子哺红果,溪友得钱留白鱼。
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
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流。
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
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李陵苏武是吾师,孟子论文更不疑。
一饭未曾留俗客,数篇今见古人诗。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
陶冶性灵在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漫寒藤。
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
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
炎方每续朱樱献,玉座应悲白露团。
忆过泸戎摘荔枝,青峰隐映石逶迤。
京中旧见无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
翠瓜碧李沈玉甃,赤梨葡萄寒露成。
可怜先不异枝蔓,此物娟娟长远生。
侧生野岸及江蒲,不熟丹宫满玉壶。
云壑布衣骀背死,劳生重马翠眉须。
山禽引子哺红果,溪友得钱留白鱼。
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
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流。
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
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李陵苏武是吾师,孟子论文更不疑。
一饭未曾留俗客,数篇今见古人诗。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
陶冶性灵在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漫寒藤。
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
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
炎方每续朱樱献,玉座应悲白露团。
忆过泸戎摘荔枝,青峰隐映石逶迤。
京中旧见无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
翠瓜碧李沈玉甃,赤梨葡萄寒露成。
可怜先不异枝蔓,此物娟娟长远生。
侧生野岸及江蒲,不熟丹宫满玉壶。
云壑布衣骀背死,劳生重马翠眉须。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忆 ( 憶 ) yì
忆 [ yì ]
- 回想,想念:回~。追~。~苦思甜。
- 记得,记住:记~。记~犹新。
过 ( 過 ) guò/guo/guō
过 [ guò ]
-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江。~账。~程。~渡。~从(交往)。经~。
-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秤。~磅。~目。
- 超出:~于。~度(dù)。~甚。~奖(谦辞)。~量(liàng)。~剩。~犹不及。
- 重新回忆过去的事情:~电影。
- 从头到尾重新审视:把这篇文章再~一~。
- 次,回,遍:把文件看了好几~儿。
- 错误:~错。记~。
- 用在动词后表示曾经或已经:看~。用~。
- 用在动词后,与“来”、“去”连用,表示趋向:拿~来。走~去。
- 姓。
泸戎(泸戎)
周书静帝纪分浐州管内新遂普合及泸州管内泸戎六州并𨽻信州管府 ——《骈字类编》
摘 zhāi《國語辭典》
摘 [ zhāi ]
动- 用手采取。如:「摘花」、「摘下」、「摘取」、「采摘」。《刘知远诸宫调·第一二》:「掉下刚刀,摘了弓箭,脱却袍凯。」
- 选取。如:「摘录」。唐·李贺〈南园〉诗一三首之六:「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 指出、批评。如:「指摘」。明·王世贞《艺苑巵言·卷一》:「诗不能无疵,虽三百篇亦有之,人自不敢摘耳。」
- 借贷。如:「东摘西借」。《官话指南·卷二·官商吐属》:「因为我们今儿个有点儿紧用项,找您摘给我们几百块钱用。」
摘 [ tì ]
动- 侵扰。《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西侵羌戎,东摘濊貊。」
- 发动。唐·元稹〈黄明府〉诗:「便邀连榻坐,兼共榜船行。」
荔枝 lì zhī
(1).果树名。亦指这种植物的果实。《东观汉记·匈奴南单于》:“南单于来朝,赐御食及橙橘龙眼荔枝。”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卷下:“荔枝树,高五六丈餘,如桂树,緑叶蓬蓬,冬夏荣茂,青华朱实,实大如鸡子,核黄黑似熟莲,实白如肪,甘而多汁,似安石榴。” 唐 杜牧 《过华清宫绝句》之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宣和 中, 保和殿 下种荔枝成实, 徽庙 手摘以赐 燕 帅 王安中 。”
(2).菊名。 宋 刘蒙 《菊谱》:“荔枝,枝紫,出 西京 ,九月中开。千叶紫花,叶卷为筒,大小相间……俗以为荔枝者,以其花形正圆故也。” ——《漢語大詞典》
(2).菊名。 宋 刘蒙 《菊谱》:“荔枝,枝紫,出 西京 ,九月中开。千叶紫花,叶卷为筒,大小相间……俗以为荔枝者,以其花形正圆故也。” ——《漢語大詞典》
青峰 qīng fēng
苍翠的山峰。 唐 沈佺期 《陪幸韦嗣立山庄》诗:“台阶好赤松,别业对青峯。” 唐 李德裕 《西岭望鸣皋山》诗:“青峯原上出,晨兴採薇蕨。” 清 谭嗣同 《莽苍苍》诗:“夕阳恋高树,薄暮入青峯。” ——《漢語大詞典》
隐映(隱映)yǐn yìng
(1).犹掩映。 南朝 齐 丘巨源 《咏七宝扇》:“拂眄迎娇意,隐映含歌人。”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庭菊盛开,徘徊花下,见小童隐映疎竹间。”
(2).隐隐地显现出。 王统照 《号声·沉船》:“这一带山陵的地层,都从石根土脉中隐映着浅浅的红色,似是表现这个地方的荒凉。” ——《漢語大詞典》
(2).隐隐地显现出。 王统照 《号声·沉船》:“这一带山陵的地层,都从石根土脉中隐映着浅浅的红色,似是表现这个地方的荒凉。” ——《漢語大詞典》
石 shí/dàn《國語辭典》
石 [ shí ]
名- 由矿物集结而成的坚硬块状物,是构成地壳的物质。如:「岩石」、「矿石」、「花冈石」。
- 碑、碣。《吕氏春秋·慎行论·求人》:「故功绩铭乎金石,著于盘盂。」《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乃遂上泰山,立石。」
- 药石。《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季孙之爱我,疾疢也;孟孙之恶我,药石也,美疢不如恶石。」唐·孔颖达·正义:「治病药分用石。《本草》云:『钟乳、矾、磁石之类多矣。』」
- 姓。如宋代有石延年。
- 二一四部首之一。
石 [ dàn ]
名- 量词:➊ 计算容量的单位。公制一石等于十斗。也称为「公石」。➋ 古代计算重量的单位。汉·鼌错〈论贵粟疏〉:「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战国策·齐策》:「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钟,万石?。」
逶迤 wēi yí
亦作“ 逶迆 ”。亦作“ 逶蛇 ”。
(1).曲折绵延貌。《淮南子·泰族训》:“河以逶蛇故能远,山以陵迟故能高。”《文选·扬雄〈甘泉赋〉》:“梁 弱水 之濎濙兮,躡 不周 之逶迆。” 李善 注:“迆,音移。” 吕向 注:“透迆,长曲貌。”迆,一本作“ 蛇 ”。 唐 卢纶 《与从弟瑾同下第后出关言别》诗:“杂花飞尽柳阴阴,官路逶迤緑草深。”《水浒传》第七二回:“逶迤按 吴 楚 之邦,延亘接 齐 鲁 之境。”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 蛇山 逶迆东去。” 毛泽东 《长征》诗:“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 磅礴走泥丸。”
(2).曲折行进貌。《楚辞·远游》:“方螭虫象并出进兮,形蟉虬而逶蛇。”蛇,一本作“ 迤 ”。《史记·蒙恬列传》:“於是渡 河 ,据 阳山 ,逶蛇而北。” 宋 王安石 《阴山画虎图》诗:“逶迤一虎出马前,白羽横穿更人立。”《红楼梦》第二六回:“这里 贾芸 随着 坠儿 逶迤来至 怡红院 中。” 朱德 《寄东北诸将》诗:“南人北去自逶迤,远戍 辽阳 入岭陂。”
(3).游移徘徊貌,徐行貌。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俛仰遵贵之颜,逶迆势利之间。”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舟凝滞於水滨,车逶迤於山侧。”迤,一本作“ 迟 ”。 唐 卢照邻 《登封大酺歌》之三:“翠凤逶迤登介丘,仙鹤徘徊天上游。” 唐 徐凝 《浙东故孟尚书种柳》诗:“ 孟 家种柳东城去,临水逶迤思故人。”
(4).舒展自如貌。《楚辞·远游》:“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逶蛇。” 王夫之 通释:“逶蛇,音威夷,曲折自如貌。”《汉书·礼乐志》:“票然逝,旗逶蛇。” 颜师古 注:“逶蛇,旗貌也。”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九:“芳树垂緑叶,青云自逶迤。” 唐 杜甫 《九日寄岑参》诗:“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
(5).顺应自得之貌。《隶释·汉费凤别碑》:“ 汉安 二年, 吴郡 太守 东海 郭君 ,以君有逶虵之节,自公之操,年卅一举孝廉,拜郎中,除 陈国 新平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各装美貌逞逶迤,尽出玉颜夸艷态。” 唐 杜甫 《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广》诗:“掌中琥珀钟,行酒双逶迤。” 仇兆鳌 注:“双逶迤,指送酒佳人。”参见“ 逶迤退食 ”。
(6).形容歌声婉转。 南朝 梁 范静 妻 沈氏 《当垆曲》:“逶迤飞尘唱,宛转遶梁声。”
(7).形容舞姿、体态优美。《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振华袂以逶迤,若游龙之登云。” 三国 魏 曹丕 《临涡赋》:“鱼頡頏兮鸟逶迤,雌雄鸣兮声相和。”
(8).指隐微曲折。《后汉书·荀爽传论》:“及后潜图 董氏 ,几振国命,所谓‘大直若屈’,道固逶迤也。” 李贤 注:“逶迤,曲也。”
(9).指曲折的情节。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篇:“然选事则新颖,行文则逶迤,固仍以传奇为骨者也。”
(10).指曲折的人生道路;坎坷不得志。 唐 白居易 《哭崔常侍晦叔》诗:“逶迤二十年,与世同浮沉。” 宋 苏轼 《次韵子由送陈侗知陕州》:“世俗自无常, 徐公 故逶迤。” 宋 苏辙 《送陈侗同年知陕府》诗:“丈夫志四方,所遇常逶迤。”
(11).衰败貌。 唐 陈子昂 《修竹篇》诗序:“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頽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唐 韩愈 《谢自然诗》:“逶迤不復振,后世恣欺谩。” ——《漢語大詞典》
(1).曲折绵延貌。《淮南子·泰族训》:“河以逶蛇故能远,山以陵迟故能高。”《文选·扬雄〈甘泉赋〉》:“梁 弱水 之濎濙兮,躡 不周 之逶迆。” 李善 注:“迆,音移。” 吕向 注:“透迆,长曲貌。”迆,一本作“ 蛇 ”。 唐 卢纶 《与从弟瑾同下第后出关言别》诗:“杂花飞尽柳阴阴,官路逶迤緑草深。”《水浒传》第七二回:“逶迤按 吴 楚 之邦,延亘接 齐 鲁 之境。”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 蛇山 逶迆东去。” 毛泽东 《长征》诗:“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 磅礴走泥丸。”
(2).曲折行进貌。《楚辞·远游》:“方螭虫象并出进兮,形蟉虬而逶蛇。”蛇,一本作“ 迤 ”。《史记·蒙恬列传》:“於是渡 河 ,据 阳山 ,逶蛇而北。” 宋 王安石 《阴山画虎图》诗:“逶迤一虎出马前,白羽横穿更人立。”《红楼梦》第二六回:“这里 贾芸 随着 坠儿 逶迤来至 怡红院 中。” 朱德 《寄东北诸将》诗:“南人北去自逶迤,远戍 辽阳 入岭陂。”
(3).游移徘徊貌,徐行貌。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俛仰遵贵之颜,逶迆势利之间。”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舟凝滞於水滨,车逶迤於山侧。”迤,一本作“ 迟 ”。 唐 卢照邻 《登封大酺歌》之三:“翠凤逶迤登介丘,仙鹤徘徊天上游。” 唐 徐凝 《浙东故孟尚书种柳》诗:“ 孟 家种柳东城去,临水逶迤思故人。”
(4).舒展自如貌。《楚辞·远游》:“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逶蛇。” 王夫之 通释:“逶蛇,音威夷,曲折自如貌。”《汉书·礼乐志》:“票然逝,旗逶蛇。” 颜师古 注:“逶蛇,旗貌也。”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九:“芳树垂緑叶,青云自逶迤。” 唐 杜甫 《九日寄岑参》诗:“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
(5).顺应自得之貌。《隶释·汉费凤别碑》:“ 汉安 二年, 吴郡 太守 东海 郭君 ,以君有逶虵之节,自公之操,年卅一举孝廉,拜郎中,除 陈国 新平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各装美貌逞逶迤,尽出玉颜夸艷态。” 唐 杜甫 《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广》诗:“掌中琥珀钟,行酒双逶迤。” 仇兆鳌 注:“双逶迤,指送酒佳人。”参见“ 逶迤退食 ”。
(6).形容歌声婉转。 南朝 梁 范静 妻 沈氏 《当垆曲》:“逶迤飞尘唱,宛转遶梁声。”
(7).形容舞姿、体态优美。《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振华袂以逶迤,若游龙之登云。” 三国 魏 曹丕 《临涡赋》:“鱼頡頏兮鸟逶迤,雌雄鸣兮声相和。”
(8).指隐微曲折。《后汉书·荀爽传论》:“及后潜图 董氏 ,几振国命,所谓‘大直若屈’,道固逶迤也。” 李贤 注:“逶迤,曲也。”
(9).指曲折的情节。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篇:“然选事则新颖,行文则逶迤,固仍以传奇为骨者也。”
(10).指曲折的人生道路;坎坷不得志。 唐 白居易 《哭崔常侍晦叔》诗:“逶迤二十年,与世同浮沉。” 宋 苏轼 《次韵子由送陈侗知陕州》:“世俗自无常, 徐公 故逶迤。” 宋 苏辙 《送陈侗同年知陕府》诗:“丈夫志四方,所遇常逶迤。”
(11).衰败貌。 唐 陈子昂 《修竹篇》诗序:“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頽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唐 韩愈 《谢自然诗》:“逶迤不復振,后世恣欺谩。”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