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不负一畚土,私辄逃丁籍。

石介宋代〕《河决

昆仑山最大,峨峨横绝域。
黄河地下来,汹汹不可测。
河伯一发怒,擘开昆仑石。
水出东北陬,浩渺无涯极。
平地水行疾,九州如咫尺。
汤汤势滔天,黎元多沈溺。
上贻尧心尤,四岳举鲧塞。
鲧用汩彝伦,九载无成绩。
尧怒不能治,遂行羽山殛。
有子其曰禹,命使嗣父职。
洛中得龟书,九畴文甲坼。
禹乃乘四载,周游视水迹。
百川各复道,九河皆开辟。
禹功既已成,水患方兹息。
窃思大禹意,河九为远策。
况云杀其溢,闻之孔安国。
三代逾千年,所以无灾厄。
战国争土疆,诸侯用诈力。
迁徒无常岁,湮沦不可识。
堤障遏水势,沟渠绝地脉,
禹道不复究,河流有壅隔。
频为中国患,不国不安席。
从官徒负薪,河泊弗受壁。
斫尽淇园竹,安救瓠子役。
民力殚将竭,国材耗亦剧。
四方竞上疏,群臣争筹书。
田蚡方为相,书来多持扼。
岂顾天下利,惟以私田惜。
贾让不为用,延年亦见斥。
如何圣人功,千载复不得。
皇宋运熙泰,四圣崇道德。
百蛮皆臣顺,万物遂生殖。
七八十年间,人不闻金革。
惟兹澶滑郡,河决亦云亟。
常记天禧中,山东与河北。
藁秸赋不充,遂及两京侧。
骚然半海内,人心愁惨戚。
河平未云几,堤防有穴隙。
流入魏博间,高原为大泽。
良田百万顷,尽充鱼鳖食。
救之成劳费,不救悲隐恻。
吾君为深虑,不食到日昃。
我忝窃寸禄,素餐堪自责。
不负一畚土,私辄逃丁籍。
又无一言长,万分有裨益。
与世同浮沈,随群甘默默。
亦或中夜思,斯民苦瘦瘠。
四年困蝗旱,五谷饵蝥蠈。
年来风雨时。才得一秋梦。
手足犹疮痍,饥肤未丰硕。
若待四体肥,斯民无愁色。
不然寻九河,故道皆历历。
一劳而永逸,此成功无歝。
或可勿复治,顺其性所适。
徙民就宽肥,注水灌戎狄。
试听刍蕘言,三者君自择。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一畚逃丁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负 ( 負 ) fù
负 [ fù ]
  1. 驮,背(bèi ):~米。~疚。~重。如释重~。~荆请罪。
  2. 担任:担~。~责。~累(lěi )。~罪。~荷。忍辱~重。身~重任。
  3. 仗恃,依靠:~隅顽抗。自~(自以为了不起)。
  4. 遭受:~伤。~屈。
  5. 具有,享有:久~盛誉。
  6. 欠(钱):~债。
  7. 小于零的(数),与“”相对:~数。
  8. 指相对的两方面中反的一面,与“”相对:~电。~极。
  9. 违背,背弃:~心。~约。忘恩~义。
  10. 失败,与“”相对:不分胜~。
一畚
唐 韩愈 嘲鼾睡 其二 何能堙其源,惟有土一畚。  ——《骈字类编》
土 tǔ《國語辭典》

土 [ tǔ ]

  1. 地面砂泥等的混合物。如:「泥土」、「黏土」、「黑土」、「积土成山」。《书经·禹贡》:「厥贡惟土五色。」
  2. 地域、疆域。如:「国土」、「领土」、「疆土」。《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左传·隐公十年》:「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
  3. 乡里。如:「故土」。《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唐·刘威〈旅怀〉诗:「老将何面还吾土,梦有惊魂在楚乡。」
  4. 五行之一。参见「五行 」条。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本地的、地方性的、区域的。如:「土产」、「土货」、「土话」。
  2. 古老传统的。如:「土方法」、「土法炼钢」。
  3. 不合潮流的。如:「土里土气」、「他的穿著很土。」
私 sī《國語辭典》

私 [ sī ]

  1. 属于个人事物。与「公」相对。如:「大公无私」。《书经·周官》:「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2. 财产。《儒林外史·第三回》:「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
  3. 私下的言行举止。《论语·为政》:「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4. 古代指姊妹的丈夫。《诗经·卫风·硕人》:「邢侯之姨,谭公为私。」
  5. 非法的货物。如:「走私」、「缉私」。
  6. 生殖器官。如:「男私」、「女私」。清·袁枚《子不语·卷一一·医妒》:「然裙裂损,几露其私焉。」
  1. 个人的、非官方的。如:「私宅」、「私怨」、「私塾」、「私生活」。
  2. 非法、不公开的。如:「私盐」、「私娼」。
  1. 暗中的、秘密的。如:「私议」、「私相授受」。《史记·卷七九·范雎蔡泽传》:「与私约而去。」唐·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2. 偏重一方。《礼记·孔子闲居》:「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辄 ( 輒 ) zhé
辄 [ zhé ]
  1. 总是,就:动~得咎。浅尝~止。
  2. 古代车箱两旁的板上向外翻出的部分,像耳下垂那样。
  3. 仗恃胡作非为:“甘受专~之罪”。
逃丁 táo dīng
(1).逃亡的丁壮。《旧唐书·狄仁杰传》:“逃丁避罪,併集法门,无名之僧,凡有几万,都下检括,已得数千。” 清 杨芳灿 《粮草税》诗:“军操着空籍,赋额悬逃丁。”
(2).指躲避抽壮丁。 贾平凹 《天狗·井》:“三十六年前,堡子里一个男人出外逃丁。”  ——《漢語大詞典》
籍 jí《國語辭典》

籍 [ jí ]

  1. 书本。如:「古籍」、「经籍」、「史籍」、「书籍」、「典籍」。
  2. 登记以备查考用的名册、档案。如:「户籍」、「军籍」、「学籍」。《孟子·万章下》:「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战国策·齐策四》:「天子受籍,立为大伯 。」
  3. 籍贯。如:「本籍」、「原籍」、「祖籍」。
  4. 个人对国家、团体、组织等的隶属关系。如:「国籍」、「会籍」、「党籍」。
  5. 姓。如汉代有籍福。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