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心源 xīn yuán
犹心性。佛教视心为万法之源,故称。 唐 元稹 《度门寺》诗:“心源虽了了,尘世苦憧憧。” 宋 邵雍 《暮春吟》:“自问心源无所有,答云疎懒味偏长。”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大易》:“此惟明於大化之浑沦与心源之寂感者,乃知元亨利贞统於《乾》《坤》之妙。” 李大钊 《民彝与政治》:“民能以秉彝之纯莹智照直证心源,不为一偏一曲之成所拘蔽,斯其包藴之善,自能发挥光大。” ——《漢語大詞典》
翼翼 yì yì
(1).恭敬谨慎貌。《诗·大雅·大明》:“惟此 文王 ,小心翼翼。” 郑玄 笺:“小心翼翼,恭慎貌。”《汉书·礼乐志》:“王侯秉德,其邻翼翼。” 颜师古 注:“翼翼,恭敬也。” 宋 曾巩 《祭袁大监文》:“不贵以骄,不富以奢,翼翼其行,坦坦其衷。”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三篇:“至叙 范进 家本寒微,以乡试中式暴发,旋丁母忧,翼翼尽礼,则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辞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
(2).整齐貌。《诗·小雅·信南山》:“疆埸翼翼,黍稷彧彧。” 朱熹 集传:“翼翼,整飭貌。”《楚辞·离骚》:“凤皇翼其承旂兮,高翱翔之翼翼。” 马茂元 注:“翼翼,整齐之状。” 唐 柳宗元 《朗州员外司户薛君妻崔氏墓志》:“翼翼 仁师 ,惟仁之硕。”
(3).庄严雄伟貌。《诗·大雅·緜》:“缩板以载,作庙翼翼。” 孔颖达 疏:“作此宗庙,翼翼然而严正,言能依就準绳,墙屋方正也。” 晋 左思 《魏都赋》:“翼翼京室,眈眈帝宇。” 宋 欧阳修 《会圣宫颂》:“宫成翼翼,在陵之侧。” 明 何景明 《荣养堂歌》:“翼翼兹构兮,实显敞。” 清 龚自珍 《明按察司佥事金君石阙铭》:“立此高闕,峨峨翼翼,以旌遗闻,以播於后昆。”
(4).蕃盛貌;隆盛貌。《诗·小雅·楚茨》:“我黍与与,我稷翼翼。” 郑玄 笺:“蕃廡貌。” 晋 葛洪 《抱朴子·守塉》:“播原菽之与与,茂嘉蔬之翼翼。” 南朝 宋 鲍照 《园葵赋》:“萋萋翼翼,沃沃油油。” 唐 张说 《先天应制》诗之一:“翼翼宸恩永,煌煌福地开。”
(5).众多貌。《汉书·礼乐志》:“冯冯翼翼,承天之则。” 颜师古 注:“翼翼,众貌也。” 明 何景明 《霍山辞》:“鸟萃兮翼翼,兽伏兮般般。”
(6).飞动貌。《后汉书·张衡传》:“纷翼翼以徐戾兮,焱回回其扬灵。” 李贤 注:“翼翼,飞皃。” 晋 陶潜 《归鸟》诗:“翼翼归鸟,晨去于林。” ——《漢語大詞典》
(2).整齐貌。《诗·小雅·信南山》:“疆埸翼翼,黍稷彧彧。” 朱熹 集传:“翼翼,整飭貌。”《楚辞·离骚》:“凤皇翼其承旂兮,高翱翔之翼翼。” 马茂元 注:“翼翼,整齐之状。” 唐 柳宗元 《朗州员外司户薛君妻崔氏墓志》:“翼翼 仁师 ,惟仁之硕。”
(3).庄严雄伟貌。《诗·大雅·緜》:“缩板以载,作庙翼翼。” 孔颖达 疏:“作此宗庙,翼翼然而严正,言能依就準绳,墙屋方正也。” 晋 左思 《魏都赋》:“翼翼京室,眈眈帝宇。” 宋 欧阳修 《会圣宫颂》:“宫成翼翼,在陵之侧。” 明 何景明 《荣养堂歌》:“翼翼兹构兮,实显敞。” 清 龚自珍 《明按察司佥事金君石阙铭》:“立此高闕,峨峨翼翼,以旌遗闻,以播於后昆。”
(4).蕃盛貌;隆盛貌。《诗·小雅·楚茨》:“我黍与与,我稷翼翼。” 郑玄 笺:“蕃廡貌。” 晋 葛洪 《抱朴子·守塉》:“播原菽之与与,茂嘉蔬之翼翼。” 南朝 宋 鲍照 《园葵赋》:“萋萋翼翼,沃沃油油。” 唐 张说 《先天应制》诗之一:“翼翼宸恩永,煌煌福地开。”
(5).众多貌。《汉书·礼乐志》:“冯冯翼翼,承天之则。” 颜师古 注:“翼翼,众貌也。” 明 何景明 《霍山辞》:“鸟萃兮翼翼,兽伏兮般般。”
(6).飞动貌。《后汉书·张衡传》:“纷翼翼以徐戾兮,焱回回其扬灵。” 李贤 注:“翼翼,飞皃。” 晋 陶潜 《归鸟》诗:“翼翼归鸟,晨去于林。” ——《漢語大詞典》
城 chéng《國語辭典》
城 [ chéng ]
名- 古时环绕京师或围绕某一区域以供防守的大围墙。《广韵·平声·清韵》:「城,城郭。」《墨子·七患》:「城者,所以自守也。」唐·李白〈送友人〉诗:「青山横北郭,白水遶东城。」
- 都市。如:「京城」、「城市」。
- 姓。如战国时有城浑。
- 筑城。《诗经·小雅·出车》:「天子命我,城彼朔方。」《明史·卷三·太祖本纪三》:「是月,城西宁。」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 给:赠~。~人方便。
-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 赞助,赞许:~人为善。
- 〈书〉等待:时不我~。
- 〈连〉和:我~你。山~水。
-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 参加:参~。~会。
- 同“欤”。
瓶 píng《國語辭典》
瓶 [ píng ]
名- 古代指比缶小的取水或装食物的容器。《诗经·小雅·蓼莪》:「瓶之罄矣,惟罍之耻。」唐·白居易〈琵琶行〉:「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 泛指颈长、腹大的容器。可装水、酒或其他液体。一般为瓷或玻璃制品。如:「花瓶」、「酒瓶」。宋·许棐〈泥孩儿〉诗:「双罩红纱厨,娇立瓶花底。」
- 量词。计算瓶装物的单位。如:「一瓶绍兴酒」、「两瓶啤酒」。
- 姓。如汉代有瓶丘聚。
目光 mù guāng
(1).眼睛的光芒。 明 高启 《猛虎行》:“目光燑燑当路坐,将军一见弧矢堕。”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九章:“用他那睿智的炯炯目光,兴奋地望着两边一片无边的农民群众的淳朴的脸庞。”
(2).识见;见解。 宋 梅尧臣 《梦睹》:“既非由目光,所见定何禀。”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 孟子 之论説诗,以意逆志。夫千载之上,千载之下,何从逆之?大都目光所止,古人妙理相遭无故之中。” ——《漢語大詞典》
(2).识见;见解。 宋 梅尧臣 《梦睹》:“既非由目光,所见定何禀。”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 孟子 之论説诗,以意逆志。夫千载之上,千载之下,何从逆之?大都目光所止,古人妙理相遭无故之中。” ——《漢語大詞典》
步步 bù bù
一步一步;每步。 南朝 宋 谢庄 《宋孝武宣贵妃诔》:“旌委鬱於飞飞,龙逶迟於步步。” 唐 李商隐 《南朝》诗:“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敦煌曲子词·献忠心》:“望丹闕,步步泪,满衣襟。”《花月痕》第七回:“偶然扑蝶粉墙东,步步纤痕印落红。” 毛泽东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不能步步后退,毫无原则,什么都答应。” ——《漢語大詞典》
蘧 qú《國語辭典》
蘧 [ qú ]
名- 蘧麦:植物名。即瞿麦。石竹科瞿麦属,多年生草本。茎高约五十公分。叶对生,线形,无柄。夏季开淡红色花,花瓣边缘呈丝状,果实为萌果。可供观赏,亦可入药。《尔雅·释草》:「大菊,蘧麦。」晋·郭璞·注:「一名麦句姜,即瞿麦。」
- 姓。如春秋时卫国有蘧伯玉。
- 惊喜。《庄子·大宗师》:「成然寐,蘧然觉。」唐·成玄英·疏:「蘧然,是惊喜之貌。」
而 ér《國語辭典》
而 [ ér ]
名- 两颊上的毛。《说文解字·而部》:「而,须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你。《诗经·大雅·桑柔》:「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左传·定公十四年》:「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 我。《战国策·赵策一》:「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聂政传》:「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
- 至、到。如:「自南而北」、「自壮而老」。
- 能、可以。《战国策·齐策六》:「齐多知而解此环不?」《淮南子·原道》:「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 之、的。《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淮南子·人间》:「虞之与虢,相恃而势也。」
- 以。如:「从今而后」、「自此而下」。《易经·系辞上》:「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孟子·尽心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
- 才、始。表时间。《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
- 犹。《论语·阳货》:「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孟子·告子下》:「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 和、与。《论语·雍也》:「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哀乐而乐哀,皆丧心也。」
- 并且。《书经·皋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则、就。《易经·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左传·襄公十八年》:「诸侯方睦于晋,臣请尝之。若可,君而继之。」
- 如、若。《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因而、所以。《左传·成公八年》:「谓汶阳之田,敝邑之旧也,而用师于齐,使归诸敝邑。」汉·刘向《说苑·卷一九·修文》:「情动于中,而形于声。」
- 然而、但是、却。表转折之意。《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孟子·离娄下》:「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
- 尚且。《庄子·天道》:「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之道乎?」《淮南子·人间》:「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 用于句末,相当于「兮」、「罢了」。《诗经·齐风·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用于句首,相当于「岂」、「难道」。《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事晋,未敢携贰,况卫在君之宇下,而敢有异志?」
- 用于形容词或副词的语尾,无义。《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何能择?」
醒 xǐng《國語辭典》
醒 [ xǐng ]
動- 酒醉或昏迷後恢復正常。如:「甦醒」、「清醒」。《左傳·僖公二十三年》:「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 睡眠狀態結束或尚未入睡。如:「你還醒著嗎?」。唐·韓愈〈東都遇春〉詩:「朝曦入牖來,鳥喚昏不醒。」
- 覺悟、明白。如:「覺醒」、「醒悟」。
- 顯明、清楚。如:「醒目」、「醒眼」。
醒 [ xīng ]
-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