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一官到处西复东,悲欢得失无不同。

项安世宋代〕《赋运使张大监道州石山以张诗平地风澜险于水

枚回洲边春水生,日光照縠波文平。
绣衣使者何世上,彩舟唤客论交情。
平生择交不择利,俗子纷纷卧之地。
少年所识惟石君,晚岁相从不相弃。
一官到处西复东,悲欢得失无不同。
谁云我州大如斗,中有千岩万壑含松风。
迩来所得尤艰难,人力不到天为剜。
幽寻五岭犯炎雾,裹送万里穿狂澜。
十夫升前一夫洗,落尽煨尘见云献。
回首笑向道州守,此解未如人世险。
头颅已过羊肠车,不用更通丞相书。
老来得此万事足,摩挲苍璧相倚于。
玉帘崭崭何齿齿,质坚德重不可徒。
要镌{左土右册}口方玉池,更酌西岭玻璃水。
小却盛之数亩园,日夕与之同卧起。
客来莫怪我自怜,老子心情正如此。
大山嵯峨势千寻,小山左右罗瑶簪。
坡陀峭立各有态,面目难异同肝心。
叩之其声清以越,如磬之石钟之铁。
怕令去作清庙器,潜向江头□□□。
江头之月今几年,惯见东西南北客。
凛然相对各无惭,惟此主人伴此石。
主人说法石解应,夜深哦诗便之听。
垠崖划断声雷硍,有语盘空如此硬。
与人说石仍说诗,世间此乐谁得之。
故人往往解此意,赠以飞瀑和天池。
三君相视俱悠然,主人之乐无穷年。
只愁清庙要钟磬,早晚捉去调钧天。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一官到处西复东悲欢得失无不

一官
南北朝 何逊 赠族人秣陵兄弟诗 十载犹先职,一官乃任真。
唐 皇甫冉 酬包评事壁画山水见寄 一官知所傲,本意在云泉。
唐 郎士元 长安逢故人 一官今懒道,双鬓竟羞看。
唐 李端 送诸暨裴少府 一官同北去,千里赴南州。
唐 王建 谢李续主簿 一官虽隔水,四韵是同人。
唐 牟融 送陈衡 千里一官嗟独往,十年双鬓付三霜。
唐 崔峒 送侯山人赴会稽 仙客辞萝月,东来就一官。
唐 王烈 酬崔峒 徇世甘长往,逢时忝一官。
宋 晁补之 题谷熟驿舍二首 其二 一官南北鬓将华,数亩荒池净水花。
宋 杨万里 送王季山主簿省觐枢府 不曾文字饶群子,勉为庭闱就一官。
元 贡奎 望池州山 少年江上一官閒,老去重来似梦间。
元 柳贯 舟中睡起 一官朝右宁非客,十月漳滨幸未冰。  ——《骈字类编》
到处(到處)dào chù
处处,各处。 唐 李山甫 《寒食》诗:“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宋 张道洽 《岭梅》诗:“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 高赞 为选中了乘龙佳壻,到处夸扬。”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一:“小麦也都淹没在野草里,到处都是攀地龙和野苇子。”  ——《漢語大詞典》
西 xī《國語辭典》

西 [ xī ]

  1. 方位名。為日落的一方,與「東」相對。如:「由西往東」。
  2. 稱歐美西方國家。如:「中西合併」。
  3. 西班牙的簡稱。
  4. 姓。如明代有西鳴岐。
  1. 西邊的。如:「日落西山」。
  2. 西方國家的、歐美國家的。如:「西服」、「西餐」、「西裝」、「西醫」。
复东(复东)
史记陈丞相世家陈平夜出女子二千人荥阳城东门楚因击之陈平乃与汉王从城西门夜出去遂入关收散兵复东  ——《韵府拾遗 东韵》
悲欢(悲歡,悲懽)bēi huān
亦作“ 悲讙 ”。亦作“ 悲懽 ”。悲哀与欢乐。 南朝 宋 颜延之 《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邑野沦蔼,戎夏悲讙。” 唐 刘长卿 《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诗:“流落还相见,悲懽话所思。” 宋 苏轼 《九日袁公济有诗次其韵》:“平生倾盖悲欢里,早晚抽身簿领间。”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文章》:“人情物态,悲懽穷泰,吐出胸臆,如在目前。” 毛泽东 《送瘟神》诗之一:“ 牛郎 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亦指悲喜交集。 唐 窦群 《初入谏司喜家室至》诗:“一旦悲欢见 孟光 ,十年辛苦伴沧浪。”  ——《漢語大詞典》
得失 dé shī
(1).得与失。犹成败。《管子·七臣七主》:“故一人之治乱在其心,一国之存亡在其主,天下得失,道一人出。” 尹知章 注:“明主得,闇主失。”《〈诗〉大序》:“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 宋 司马光 《刘道原十国纪年序》:“ 英宗 皇帝雅好稽古,欲徧观前世行事得失以为龟鑑。”
(2).得与失。指利弊。 唐 韩愈 《禘祫议》:“如以为犹或可疑,乞召臣对,面陈得失,庶有发明。” 明 文徵明 《戴先生传》:“ 浙 中海塘为患,有 韩参议 者,从先生访水利得失,先生条刺利害兴废。”
(3).得与失。指名利的得到与失去。 晋 陶潜 《祭从弟敬远文》:“心遗得失,情不依世。” 宋 张元干 《水调歌头》词:“坐见如云秋稼,莫问鸡虫得失,鸿鵠下翩翩。” 杨朔 《英雄时代》:“一个人要是自私,处处专考虑个人的利害,个人的得失,个人的生死,那他就会前怕狼、后怕虎,树叶掉下来也怕砸了脑袋,永远也不会变成英雄。”
(4).得与失。特指赢利与亏本。《列子·力命》:“然农有水旱,商有得失;工有成败。”
(5).得与失。指是非曲直;正确与错误。 唐 刘知几 《史通·称谓》:“ 晋 世臣子党附君亲,嫉彼乱 华 ,比诸羣盗,此皆苟徇私忿,忘夫至公。自非坦怀爱憎,无以定其得失。” 宋 梅尧臣 《答宣阗司理》诗:“《风》《赋》义趣深,《传》训或得失。”
(6).得与失。指好坏,优劣。《汉书·宣帝纪》:“循行天下,察吏治得失。” 唐 杜甫 《偶题》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鲁迅 《别诸弟》诗之三:“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7).偏指失,过失。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王子敬 病篤,道家上章,应首过,问 子敬 :‘由来有何异同得失?’ 子敬 云:‘不觉有餘事,唯忆与 郗 家离婚。’” 徐震堮 校笺:“异同得失乃偶辞偏义之例,异同与得失各为一词,此处专着后者;而得失一词中,又专取一失字。”《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帝小有得失, 潘 则与杖。”  ——《漢語大詞典》
无不(無不)wú bù
没有不;全是。《礼记·中庸》:“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幬。”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序:“风雨晦明,无不从顺。”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序》:“凡六经 孔子 之书,无不牵合其论,而上下其词也。” 鲁迅 《朝花夕拾·〈狗·猫·鼠〉》:“ 日耳曼 人走出森林虽然还不很久,学术文艺却已经很可观,便是书籍的装潢,玩具的工致,也无不令人心爱。”  ——《漢語大詞典》
同 ( 衕 ) tóng/tòng《國語辭典》

同 [ tóng ]

  1. 会合、聚集。如:「会同」。《说文解字·𠔼部》:「同,合会也。」唐·钱起〈送钟评事应宏词下第东归〉诗:「劝君稍尽离筵酒,千里佳期难再同。」
  2. 统一、齐一。《书经·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宋·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3. 一齐分享、从事等。如:「同甘苦,共患难。」《孙子·谋攻》:「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
  4. 赞成。如:「赞同」、「同意」。
  1. 一样的。如:「同类」、「相同」、「同工同酬」。
  1. 一起、共同。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唐·李白〈长干行〉二首之一:「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1. 和、与、跟。如:「有事同你商量。」、「我同他一起去看电影。」
  1. 和谐、和平。如:「促进世界大同」。《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 契约。如:「合同」。
  3. 姓。如唐代有同谷。

同 [ tòng ]

  1. 巷弄、小街道。如:「胡同」。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