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说法石解应,夜深哦诗便之听。
枚回洲边春水生,日光照縠波文平。
绣衣使者何世上,彩舟唤客论交情。
平生择交不择利,俗子纷纷卧之地。
少年所识惟石君,晚岁相从不相弃。
一官到处西复东,悲欢得失无不同。
谁云我州大如斗,中有千岩万壑含松风。
迩来所得尤艰难,人力不到天为剜。
幽寻五岭犯炎雾,裹送万里穿狂澜。
十夫升前一夫洗,落尽煨尘见云献。
回首笑向道州守,此解未如人世险。
头颅已过羊肠车,不用更通丞相书。
老来得此万事足,摩挲苍璧相倚于。
玉帘崭崭何齿齿,质坚德重不可徒。
要镌{左土右册}口方玉池,更酌西岭玻璃水。
小却盛之数亩园,日夕与之同卧起。
客来莫怪我自怜,老子心情正如此。
大山嵯峨势千寻,小山左右罗瑶簪。
坡陀峭立各有态,面目难异同肝心。
叩之其声清以越,如磬之石钟之铁。
怕令去作清庙器,潜向江头□□□。
江头之月今几年,惯见东西南北客。
凛然相对各无惭,惟此主人伴此石。
主人说法石解应,夜深哦诗便之听。
垠崖划断声雷硍,有语盘空如此硬。
与人说石仍说诗,世间此乐谁得之。
故人往往解此意,赠以飞瀑和天池。
三君相视俱悠然,主人之乐无穷年。
只愁清庙要钟磬,早晚捉去调钧天。
绣衣使者何世上,彩舟唤客论交情。
平生择交不择利,俗子纷纷卧之地。
少年所识惟石君,晚岁相从不相弃。
一官到处西复东,悲欢得失无不同。
谁云我州大如斗,中有千岩万壑含松风。
迩来所得尤艰难,人力不到天为剜。
幽寻五岭犯炎雾,裹送万里穿狂澜。
十夫升前一夫洗,落尽煨尘见云献。
回首笑向道州守,此解未如人世险。
头颅已过羊肠车,不用更通丞相书。
老来得此万事足,摩挲苍璧相倚于。
玉帘崭崭何齿齿,质坚德重不可徒。
要镌{左土右册}口方玉池,更酌西岭玻璃水。
小却盛之数亩园,日夕与之同卧起。
客来莫怪我自怜,老子心情正如此。
大山嵯峨势千寻,小山左右罗瑶簪。
坡陀峭立各有态,面目难异同肝心。
叩之其声清以越,如磬之石钟之铁。
怕令去作清庙器,潜向江头□□□。
江头之月今几年,惯见东西南北客。
凛然相对各无惭,惟此主人伴此石。
主人说法石解应,夜深哦诗便之听。
垠崖划断声雷硍,有语盘空如此硬。
与人说石仍说诗,世间此乐谁得之。
故人往往解此意,赠以飞瀑和天池。
三君相视俱悠然,主人之乐无穷年。
只愁清庙要钟磬,早晚捉去调钧天。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主人 zhǔ rén
(1).接待宾客的人。与“客人”相对。《仪礼·士相见礼》:“主人请见,宾反见,退,主人送於门外,再拜。”《荀子·乐论》:“宾出,主人拜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二回:“这一根(酒筹)掣得好,又合了主人待客的意思。” 巴金 《人民友谊的事业》:“到了十一点钟,似乎应当告辞了,主人说照 法国 的习惯,照他们家的习惯还可以继续到午夜。”
(2).特指留宿客人的房东。《史记·刺客列传》:“使使往之主人, 荆卿 则已驾而去 榆次 矣。” 唐 豆卢复 《落第归乡留别长安主人》诗:“年年落第东归去;羞见 长安 旧主人。”
(3).财物或权力的支配者。《易·明夷》:“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晋 陶潜 《乞食》诗:“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此皆以己族为主人,而使彼受吾统治,故一切可无异视。”
(4).仆婢及受雇佣者的家主。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上:“诸盗入主人家,奴尚为主人拔戈持矛以逐盗。”《水浒传》第六二回:“节级哥哥,可怜小人的主人 卢员外 吃屈官司。”
(5).用为学徒(或工人)对其产业主之称。 刘半农 《学徒苦》诗:“腊月主人食糕,学徒操持臼杵。”
(6).古代指战争中在自己土地上防守的一方。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客主人分》:“兵有客之分,有主人之分……客倍主人半,然可敌也。”《晋书·张轨传》:“ 曜 虽东征, 胤 犹守本。险阻路遥,为主人甚易。”
(7).主要人物;主体。《旧唐书·仆固怀恩传》:“且臣 朔方 将士,功効最高,为先帝中兴主人,是陛下蒙尘故吏,曾不别加优奬,却信嫉妬谤词。” 朱自清 《威尼斯》:“ 圣马克堂 是方场的主人,建筑在十一世纪,原是 卑赞廷 式,以直线为主。”
(8).指君主。 唐 韩愈 《祭穆员外文》:“主人信谗,有惑其下;杀人无罪,诬以成过。”
(9).谓执掌教化国人之事。《韩诗外传》卷八:“司徒主人……君臣不正,人道不和,国多盗贼,下怨其上,则责之司徒。” ——《漢語大詞典》
(2).特指留宿客人的房东。《史记·刺客列传》:“使使往之主人, 荆卿 则已驾而去 榆次 矣。” 唐 豆卢复 《落第归乡留别长安主人》诗:“年年落第东归去;羞见 长安 旧主人。”
(3).财物或权力的支配者。《易·明夷》:“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晋 陶潜 《乞食》诗:“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此皆以己族为主人,而使彼受吾统治,故一切可无异视。”
(4).仆婢及受雇佣者的家主。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上:“诸盗入主人家,奴尚为主人拔戈持矛以逐盗。”《水浒传》第六二回:“节级哥哥,可怜小人的主人 卢员外 吃屈官司。”
(5).用为学徒(或工人)对其产业主之称。 刘半农 《学徒苦》诗:“腊月主人食糕,学徒操持臼杵。”
(6).古代指战争中在自己土地上防守的一方。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客主人分》:“兵有客之分,有主人之分……客倍主人半,然可敌也。”《晋书·张轨传》:“ 曜 虽东征, 胤 犹守本。险阻路遥,为主人甚易。”
(7).主要人物;主体。《旧唐书·仆固怀恩传》:“且臣 朔方 将士,功効最高,为先帝中兴主人,是陛下蒙尘故吏,曾不别加优奬,却信嫉妬谤词。” 朱自清 《威尼斯》:“ 圣马克堂 是方场的主人,建筑在十一世纪,原是 卑赞廷 式,以直线为主。”
(8).指君主。 唐 韩愈 《祭穆员外文》:“主人信谗,有惑其下;杀人无罪,诬以成过。”
(9).谓执掌教化国人之事。《韩诗外传》卷八:“司徒主人……君臣不正,人道不和,国多盗贼,下怨其上,则责之司徒。” ——《漢語大詞典》
说法(説法)shuō fǎ
(1).宣讲宗教教义。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中·鸠摩罗什》:“ 什 以説法之暇,乃寻访外道经书。”《西游记》第五八回:“都到七宝莲臺之下,各听 如来 説法。”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九章:“盖佛为 提谓 、 波利 二人説法,全在劝善种福。” 鲁迅 《坟·未有天才之前》:“抬出祖宗来说法,那自然是极威严的。”
(2).说书的方法。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四:“说法是照本宣科,十分单纯的。”
(3).措词。《儒林外史》第二六回:“我如今把这做戏子的话藏起不要説,也并不必説他家弄行头。只説他是个举人,不日就要做官;家里又开着字号店,广有田地。这个説法好么?” 鲁迅 《花边文学·“大雪纷飞”》:“倘若要‘对证古本’,则《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 浩然 《艳阳天》第一二八章:“我觉着,一样的话,几样说法,千万别把事儿弄僵了。”
(4).意见;见解。《儿女英雄传》第五回:“故此临行谆谆的嘱咐公子,无论骡夫怎样箇説法,务必等他回来见面再行。”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一:“他也想起了昨儿下晚县委的争论,他是完全同意 张政委 的说法的。”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朝鲜同志》:“我根本不同意你这个说法。” ——《漢語大詞典》
(2).说书的方法。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四:“说法是照本宣科,十分单纯的。”
(3).措词。《儒林外史》第二六回:“我如今把这做戏子的话藏起不要説,也并不必説他家弄行头。只説他是个举人,不日就要做官;家里又开着字号店,广有田地。这个説法好么?” 鲁迅 《花边文学·“大雪纷飞”》:“倘若要‘对证古本’,则《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 浩然 《艳阳天》第一二八章:“我觉着,一样的话,几样说法,千万别把事儿弄僵了。”
(4).意见;见解。《儿女英雄传》第五回:“故此临行谆谆的嘱咐公子,无论骡夫怎样箇説法,务必等他回来见面再行。”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一:“他也想起了昨儿下晚县委的争论,他是完全同意 张政委 的说法的。”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朝鲜同志》:“我根本不同意你这个说法。” ——《漢語大詞典》
石 shí/dàn《國語辭典》
石 [ shí ]
名- 由矿物集结而成的坚硬块状物,是构成地壳的物质。如:「岩石」、「矿石」、「花冈石」。
- 碑、碣。《吕氏春秋·慎行论·求人》:「故功绩铭乎金石,著于盘盂。」《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乃遂上泰山,立石。」
- 药石。《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季孙之爱我,疾疢也;孟孙之恶我,药石也,美疢不如恶石。」唐·孔颖达·正义:「治病药分用石。《本草》云:『钟乳、矾、磁石之类多矣。』」
- 姓。如宋代有石延年。
- 二一四部首之一。
石 [ dàn ]
名- 量词:➊ 计算容量的单位。公制一石等于十斗。也称为「公石」。➋ 古代计算重量的单位。汉·鼌错〈论贵粟疏〉:「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战国策·齐策》:「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钟,万石?。」
解 jiě/jiè/xiè《國語辭典》
解 [ jiě ]
動- 分割、剖分。如:「解剖」。《左傳·宣公四年》:「宰夫將解黿。」《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 分裂、分散。如:「瓦解」、「溶解」、「難分難解」。
- 打開、鬆開、鬆脫。如:「解扣子」、「解開繩子」、「寬衣解帶」。
- 免除、消除。如:「解圍」、「解悶」、「解救」、「解渴」、「調解」。《戰國策·趙策三》:「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
- 陳述、說明。如:「講解」、「解釋」、「辯解」。
- 曉晤、明白、清楚。如:「理解」、「了解」、「費解」、「大惑不解」。
- 排出汗水或大小便。如:「小解」。漢·王充《論衡·寒溫》:「人中於寒,飲藥行解。」《警世通言·卷二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於路只推腹痛難忍,幾遍要解。」
- 會、能夠。晉·陶淵明〈九日閑居〉詩:「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唐·李白〈月下獨酌〉詩四首之一:「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 文體名。古代文體之一,旨在辯論解說。晉·張華《博物志·卷六·文籍考》:「賢者著述曰傳、曰記、曰章句、曰解、曰論、曰讀。」《新唐書·卷一七六·韓愈傳》:「乃作進學解以自諭。」
- 答案。如:「不得其解」。
- 見識、看法。如:「獨到的見解」。
解 [ xiè ]
動- 鬆懈、懈怠。《禮記·雜記下》:「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漢書·卷六九·趙充國傳》:「虜久屯聚,解弛。」
- 參見「解縣 」條。
- 姓。如春秋時晉國有解狐。
解 [ jiè ]
名- 參見「解元 」條。
- 官署、官吏辦公的地方。《商君書·墾令》:「又高其解舍,令有甬官食槩。」《文選·左思·吳都賦》:「屯營櫛比,解署棋布。」
- 押送、發遣。如:「押解罪犯」、「蘇三起解」。《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當下喝賜錢酒賞犒捉事人,解這崔寧到臨安府,一一從頭供說。」
- 典當、抵押。《醒世恆言·卷三一·鄭節使立功神臂弓》:「你贖典,還是解錢?」《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三》:「往典鋪中解了幾十兩銀子。」
- 租用、租借。《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楊三官人同那妻子和當直去客店,解一房歇泊。」《警世通言·卷三七·萬秀娘仇報山亭兒》:「當日天色晚,見一所客店,姊妹兩人解了房,討些飯喫了。」
应 ( 應 ) yīng/yìng
应 [ yīng ]
- 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当。~该。~分(fèn )。~有尽有。
- 回答:答~。喊他不~。~承。
- 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皆平定”。
- 姓。
- 回答或随声相和:~答。呼~。~对(答对)。~和(hè)。反~(a.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b.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c.回响,反响)。
- 接受,允许,答应要求:~邀。~聘。~考。
- 顺合,适合:顺~。适~。~机。~景。~时。~用文。
- 对待:~付。~变。~酬。
夜深 yè shēn
犹深夜。 唐 杜甫 《玩月呈汉中王》诗:“夜深露气清,江月满江城。” 唐 戴叔伦 《听歌回马上赠崔法曹》诗:“共待夜深听一曲,醒人骑马断肠迴。”《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夜深时分,还有人苦功读书,实为可敬。” ——《漢語大詞典》
哦 ó/ò/é《國語辭典》
哦 [ é ]
动- 吟唱、吟咏。唐·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对树二松,日哦其间。」宋·杨万里〈雨夜〉诗:「岁晚能无感,诗成只独哦。」
哦 [ ó ]
叹- 表惊悟或领会的语气。如:「哦!您就是孙先生。」、「哦!我明白了。」
诗 ( 詩 ) shī
诗 [ shī ]
- 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歌。~话(❶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❷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集。~剧。~篇。~人。~章。~史。吟~。
- 中国古书名,《诗经》的简称。
便 biàn/pián《國語辭典》
便 [ biàn ]
形- 順、順利、方便。如:「便利」、「不便之處」。《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宋·陸遊〈初發夷陵〉詩:「今朝喜處君知否?三丈黃旗舞便風。」
- 簡單的、非正式的。如:「便服」、「便鞋」、「便條紙」、「家常便飯」。
- 靈敏、輕巧、敏捷。《莊子·應帝王》:「猿狙之便。」唐·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惠中。」
- 適宜、合宜。如:「便於攜帶」。《南史·卷三五·顧覬之傳》:「率皆即日不宜於人,方來未便於公,名與實反,有乖政體。」
- 有利於。《韓非子·孤憤》:「虧法以利私,耗國以便家。」《史記·卷七十七·信陵君列傳》:「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
- 熟習。《三國志·卷七·魏書·呂布傳》:「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隋書·卷五○·郭榮傳》:「孝先於上流縱天筏以擊浮橋,護令榮督便水者引取其筏。」
- 排泄屎、尿。如:「便尿」。《漢書·卷五九·張湯傳》:「(安世)為光祿勳,郎有醉小便殿上。」
- 方便的時候。如:「便中請來個電話。」、「得便就幫你送過去。」
- 機會。《文選·賈誼·過秦論》:「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唐·李華〈弔古戰場文〉:「吾想夫北風振漢,胡兵伺便;主將驕敵,期門受戰。」
- 屎、尿等的排泄物。如:「大便」、「小便」、「糞便」。
- 即、就。《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吳主權傳》:「又司馬懿前來入舒,旬日便退。」《紅樓夢·第四回》:「每日或飯後,或晚間,薛姨媽便過來,或與賈母閒談,或和王夫人相敘。」
- 豈、難道。表反問的語氣。宋·文同〈可笑口號七章之一〉:「若無書籍兼圖畫,便不教人白髮生?」《董西廂·卷八》:「姑舅做親,便不敗壞風俗?」
- 縱然、即使。宋·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詞:「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便 [ pián ]
名- 姓。如漢代有便樂成。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介-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听 ( 聽 ) tīng《國語辭典》
听 [ yǐn ]
副- 笑的樣子。《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亡是公听然而笑。」唐·劉禹錫〈說驥〉:「睹之周體,眙然視,听然笑,既而抃隨之。」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