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下床足挛圈,出户肤憯栗。

项安世宋代〕《答贺者

自闻诸贤兴,便谓我当出。
亲朋愿其贵,贺者日盈室。
虽感贺者情,奈此十年疾。
平生万事伪,独有病是实。
下床足挛圈,出户肤憯栗。
空怀魏牟心,未遇卢扁术。
向来谓求已,那料见今日。
幸逢世和平,吾愿良已毕。
诸贤致嘉靖,即与我身一。
政恐我自为,粗疏更难必。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足挛

下 xià《國語辭典》

下 [ xià ]

  1. 低处、底部。与「上」相对。如:「底下」。《孟子·梁惠王上》:「犹水之就下。」
  2. 称隶属于人者、地位较低者。如:「部下」、「手下」、「属下」、「名下」。《文选·曹冏·六代论》:「建置不久,则轻下慢上。」
  3. 内、里面。如:「心下」、「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话下」。
  4. 方面。如:「四下看一看」。《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两下相思不相见,知他相会是何年。」
  5. 在某个期间或时节。如:「目下」、「时下」、「年下」、「眼下」。《红楼梦·第三一回》:「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6. 量词。计算动作次数的单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红楼梦·第四七回》:「用拳头向他身上擂了几下。」
  1. 由高至低、降落。如:「下雨」、「下山」、「下坠」、「顺流而下」。《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二》:「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2. 攻克。如:「不战而下」、「连下三城」。《史记·卷八○·乐毅传》:「齐城不下者,两城耳。」《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可引得胜之兵攻之,一鼓可下。」
  3. 放入、投入。如:「下面」、「下毒药」、「下调味料」、「下网捕鱼」。
  4. 进入。如:「下水」、「下场比赛」。《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家太老爷做著贵州的都督府,我是回来下场的。」
  5. 拆卸、除去。如:「下货」。《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过三日再不出,叫人来摘门下瓦。」
  6. 离去、退场。如:「鞠躬下台」、「你上场换他下来。」
  7. 结束工作或学习。如:「下课」、「下班」、「下工了」。
  8. 颁布、传达。如:「下诏」、「下命令」。《汉书·卷四·文帝纪》:「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
  9. 投送。如:「下状」、「下书」、「下帖」、「下战书」。
  10. 从事、使用。如:「下棋」、「下刀」、「下笔如有神」。
  11. 往、到。如:「南下」、「下乡视察」。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2. 轻视。宋·苏轼〈刘恺丁鸿孰贤论〉:「此范氏之所以贤鸿而下恺也。」
  13. 谦抑、谦让。如:「礼贤下士」。《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
  14. 生、生产。如:「母鸡下蛋」。
  15. 住宿、留宿。如:「下榻」。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的店。」
  16. 做出某种说明、决定。如:「下定义」、「下结论」。
  17. 低于、少于。如:「不下于」、「每年参加各种考试的人数不下二十万人。」
  1. 等级低。如:「下品」、「下策」、「下级」。
  2. 在后面的。如:「下次」、「下文」、「下月」、「下册」、「下半年」。
  3. 身分微贱的。如:「下人」、「下吏」。
  4. 自谦之词。如:「下官」、「下怀」、「下愚」。
  1. 表示动作完成或结束。如:「躺下」、「坐下」、「打下基础」、「立下决心」。
  2. 降低身分。如:「下嫁」、「不耻下问」。
  3. 容纳。如:「还坐得下吗?」、「情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床 chuáng《國語辭典》

床 [ chuáng ]

  1. 坐卧的器具。唐·杜甫〈树间〉诗:「几回霑叶露,乘月坐胡床。」也称为「坐榻」。
  2. 安放器物的架子。如:「琴床」、「墨床」。
  3. 像床一样的地面。如:「河床」、「苗床」、「花床」。
  4. 量词。计算被褥、毛毯等的单位。如:「一床棉被」。
足挛(足挛)
陆游诗齿卼复牢能咀嚼足挛渐愈可跏趺  ——《韵府拾遗 先韵》
圈 quān/juàn/juān《國語辭典》

圈 [ quān ]

  1. 外圓中空的東西或形狀。如:「項圈」、「花圈」。
  2. 指特定的行業範疇。如:「電影圈」、「圈內人」。
  3. 量詞。計算環繞次數的單位。如:「三圈鐵絲」、「繞場一圈」。
  1. 把四周包圍、環繞起來。如:「把這塊地圈起來。」
  2. 畫圈作記號。如:「圈點」、「圈選」。

圈 [ juān ]

  1. 收管、關住。如:「把雞鴨圈住。」《晉書·卷四六·劉頌傳》:「魏氏承之,圈閉親戚,幽囚子弟,是以神器速傾,天命移在陛下。」

圈 [ quàn ]

  1. 參見「圈兒」、「圈子」等條。

圈 [ juàn ]

  1. 飼養獸畜的地方。如:「豬圈」、「牛圈」。《漢書·卷五○·張釋之傳》:「從行,上登虎圈。」唐·顏師古·注:「圈,養獸之所也。」
  2. 姓。如漢代有圈稱。
出 chū《國語辭典》

出 [ chū ]

  1. 自内至外。与「入」相对。如:「足不出户」。《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2. 产生、发生。如:「出汗」、「出水痘」、「出纰漏」。《易经·说卦》:「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3. 脱离、离开。如:「出家」、「出轨」。《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
  4. 给予、支付。如:「出钱」、「出纳」、「支出」。
  5. 做官、出任其事。《易经·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出为永嘉太守。」
  6. 表现、显露。如:「水落石出」。《庄子·天地》:「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7. 发泄。如:「出怨气」、「出闷气」。
  8. 超越。如:「出众」、「出人头地」。唐·韩愈〈师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9. 到。如:「出席」、「出场」。
  10. 策划。如:「出奇谋」、「出题目」。
  1. 外部、外面。《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 量词。古代计算表演段落的单位。《景德传灯录·卷十四·潭州云岩昙晟禅师》:「药山乃又问:『闻汝解弄师子,是否?』师曰:『是。』曰:『弄得几出。』师曰:『弄得六出。』」
  1. 放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趋向或效果完成。如:「拿出」、「看出」、「做出好成绩」、「练出一副好身材」。
户 ( 戶 ) hù
户 [ hù ]
  1. 一扇门,门:门~。窗~。~枢不蠹。夜不闭~。
  2. 人家:~口。~主。门~之见(亦指派别上的成见)。
  3. 会计部门称账册上有业务关系的团体或个人:~头。开~。
  4. 门第:门当~对。
  5. 姓。
肤 ( 膚 ) fū
肤 [ fū ]
  1. 肉体表面的皮:皮~。肌~。切~之痛。体无完~。
  2. 表面的,浅薄的:~浅。~泛。
  3. 大:“薄伐猃狁,以奏~公”(“肤公”即“大功”)。
憯 cǎn《國語辭典》

憯 [ cǎn ]

  1. 憂傷、慘痛。《漢書·卷四九·鼂錯傳》:「法令煩憯,刑罰暴酷。」
  1. 竟。《詩經·大雅·民勞》:「式遏寇虐,憯不畏明。」
栗 ( 慄 ) lì《國語辭典》

栗 [ lì ]

  1. 植物名。殼斗科板栗屬,落葉喬木。葉作披針形,有鋸齒,互生。夏日開花,花小,雌雄同株。果實為堅果,在囊狀之殼斗內。其殼斗全面帶刺,成熟後,則殼裂散出果實。種子可供食用。
  2. 姓。如漢代有栗融。
  1. 畏懼。《論語·八佾》:「哀公問社於宰我……,曰使民戰栗。」《漢書·卷六六·楊敞傳》:「眾毀所歸,不寒而栗。」通「慄」。
  1. 堅固。《禮記·聘義》:「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漢·鄭玄·注:「栗,堅貌。」
  2. 敬謹、戒慎。《書經·舜典》:「直而溫,寬而栗。」唐·孔穎達·正義:「謂矜莊嚴。栗者,謹敬也。」
  3. 威嚴。周·司馬穰苴《司馬法·嚴位》:「凡戰之道,位欲嚴,政欲栗。」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