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非 fēi《國語辭典》
非 [ fēi ]
形- 不对的、不善的。如:「非分之想」。《书经·康诰》:「封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庄子·盗跖》:「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
- 不同的。《左传·僖公十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文选·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
- 以为不好、不对。《墨子·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 反对、诋毁。如:「以古非今」。《荀子·修身》:「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孝经·五刑章》:「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
- 不是。《庄子·秋水》:「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亦非人臣之节也。」
- 不。如:「非同小可」、「非去不可」。《荀子·宥坐》:「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 过失、恶行。如:「为非作歹」、「明辨是非」。《庄子·盗跖》:「强足以距敌,辩足以饰非。」《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约己不以廉物,弘量不以容非。」
- 阿非利加洲的简称。如:「亚非地带」、「中非技术合作」。
- 二一四部首之一。
非 [ fěi ]
动- 诋毁、诽谤。《荀子·解蔽》:「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通「诽」。
干 ( 乾 幹 ) gān/gàn《國語辭典》
干 [ gān ]
名- 武器名。用來阻擋刀箭、護衛身軀的盾牌。《書經·牧誓》:「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韓非子·五蠹》:「乃修教三年,執干戚舞,有苗乃服。」
- 參見「天干 」條。
- 水畔、岸邊。《詩經·魏風·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唐·杜甫〈有客〉詩:「豈有文章驚海內,謾勞車馬駐江干。」
- 經脫水加工製成的乾燥食品。如:「筍干」、「豆腐干」。通「乾」。
- 成群有關係的人。《紅樓夢·第五九回》:「那婆子深妒襲人、晴雯一干人。」
- 姓。如晉代有干寶。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冒犯、觸犯。如:「干犯」。《左傳·文公四年》:「君辱貺之,其敢干大禮以自取戾。」
- 求取、營求。《論語·為政》:「子張學干祿。」《公羊傳·定公四年》:「伍子胥父誅乎楚,挾弓而去楚,以干闔廬。」
- 強行參預。如:「干涉」、「干政」。清·徐珂《清稗類鈔·帝德類·咸豐季年三奸伏誅》:「三奸盤結,同干大政。」
- 相關、有關聯。如:「相干」。《水滸傳·第五二回》:「莊客李大救主,誤打死人,非干我事。」
世俗 shì sú
(1).指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文子·道原》:“矜伪以惑世,畸行以迷众,圣人不以为世俗。”《史记·循吏列传》:“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姦邪,盗贼不起。” 明 邵璨 《香囊记·辞婚》:“只是这个人有些执古相,不通世俗。”
(2).尘世;世间。《庄子·天地》:“夫明白入素,无为復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 汉 贾谊 《惜誓》:“方世俗之幽昏兮,眩白黑之美恶。” 明 李贽 《与焦弱侯书》:“世俗俚语亦有可取之处: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閒散难;忍痛易,忍痒难。” 王西彦 《古屋》第四部七:“一切世俗的享乐,一切所谓荣华富贵,我全看破了。”
(3).指俗人,普通人。《庄子·天下》:“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南君书·更法》:“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宋 苏舜钦 《和彦猷晚宴明月楼》之一:“凭栏挥手问世俗,何人得到蟾蜍宫?” 清 朱克敬 《瞑庵杂识》卷二:“世俗以势利为是非,皆此类也。”
(4).流俗;庸俗。 唐 韩愈 《王公墓志铭》:“公所为文章,无世俗气。” 叶圣陶 《倪焕之》一:“ 树柏 说到末了一句时, 焕之 觉得他突然是中年人了,老练,精明,世俗,完全在眉宇之间刻画出来。” ——《漢語大詞典》
(2).尘世;世间。《庄子·天地》:“夫明白入素,无为復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 汉 贾谊 《惜誓》:“方世俗之幽昏兮,眩白黑之美恶。” 明 李贽 《与焦弱侯书》:“世俗俚语亦有可取之处: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閒散难;忍痛易,忍痒难。” 王西彦 《古屋》第四部七:“一切世俗的享乐,一切所谓荣华富贵,我全看破了。”
(3).指俗人,普通人。《庄子·天下》:“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南君书·更法》:“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宋 苏舜钦 《和彦猷晚宴明月楼》之一:“凭栏挥手问世俗,何人得到蟾蜍宫?” 清 朱克敬 《瞑庵杂识》卷二:“世俗以势利为是非,皆此类也。”
(4).流俗;庸俗。 唐 韩愈 《王公墓志铭》:“公所为文章,无世俗气。” 叶圣陶 《倪焕之》一:“ 树柏 说到末了一句时, 焕之 觉得他突然是中年人了,老练,精明,世俗,完全在眉宇之间刻画出来。” ——《漢語大詞典》
人情 rén qíng
(1).人的感情。《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史记·太史公自序》:“人情之所感,远俗则怀。”《新唐书·杨瑒传》:“帝封 太山 ,集乐工山下,居丧者亦在行。 瑒 谓起苴絰使和钟律,非人情所堪,帝许,乃免。”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徐懋庸作〈打杂集〉序》:“那里能够及得这些杂文的和现在切贴,而且生动,泼剌,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2).人之常情。指世间约定俗成的事理标准。《庄子·逍遥游》:“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 汉 王粲 《登楼赋》:“人情同於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宋 欧阳修 《相州昼锦堂记》:“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大抵妇人家勤俭惜财,固是美事,也要通乎人情。”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三:“生活困难,心绪恶劣,要想得亲近人的慰藉,这也是人情。”
(3).人心,众人的情绪、愿望。《后汉书·皇甫规传》:“而灾异犹见,人情未安者,殆贤遇进退,威刑所加,有非其理也。”《北齐书·卢文伟传》:“善於抚接,好行小惠,是以所在颇得人情。” 宋 叶适 《淮西论铁钱五事状》:“近岁私铸铁钱散漫 江 淮 ,公私受弊,人情摇动。”《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 世宗 时, 史超 败於 石岭关 ,人情震恐,故师还。” 清 方文 《初晴》诗:“久雨初晴候,人情分外欢。”
(4).人与人的情分。 唐 韩愈 《县齐有怀》诗:“人情忌殊异,世路多权诈。” 宋 陆游 《舟中口占》:“业力顿消知学进,人情愈薄喜身轻。” 宁调元 《燕京杂诗》之五:“人情叶叶都如此,世路悠悠古所难。”
(5).民情;民间风俗。《史记·李斯列传》:“且 赵君 为人精廉彊力,下知人情,上能适朕,君其勿疑。” 宋 范仲淹 《奏边上得力材武将佐等第姓名事》:“善抚驭,得 藩 汉 人情。” 清 李渔 《巧团圆·试艰》:“平时做惯贸易,走过江湖,把山川、形势、人情、土俗都看在眼里。”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对于 匈奴 的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
(6).情面;交情。《朱子语类》卷一三四:“若説是 苏秦 怕 秦 来败从,所以激 张仪 入 秦 ,庶 秦 不来败从,那 张仪 与你有甚人情?”《金瓶梅词话》第六七回:“也不来走走儿,今日还来説人情。” 清 李渔 《奈何天·计左》:“人情留一綫,日后好相见。” 曹禺 《日出》第二幕:“我要硬成一块石头,决不讲一点人情,决不可怜人。”
(7).指应酬,交际往来。 元 关汉卿 《鲁斋郎》第三折:“父亲、母亲人情去了,这早晚敢待来也。”《红楼梦》第六八回:“一日少説,大事也有一二十件,小事还有三五十件。外头从娘娘算起,以及王公侯伯家,多少人情客礼,家里又有这些亲友的调度。” 清 沈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处家人情,非钱不行。” 老舍 《骆驼祥子》二十:“不但是出了钱,他还亲自去吊祭或庆贺,因为明白了这些事并非是只为糟蹋钱,而是有些必须尽到的人情。”
(8).馈赠;礼物。《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你这廝许了我人情又不还,我怎的不打你?”《元典章新集·刑部·禁骚扰》:“近年以来,内外诸衙门指与上司官员庆贺馈一切人情或私相追往,公然於所辖官吏俸钞科取。” ——《漢語大詞典》
(2).人之常情。指世间约定俗成的事理标准。《庄子·逍遥游》:“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 汉 王粲 《登楼赋》:“人情同於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宋 欧阳修 《相州昼锦堂记》:“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大抵妇人家勤俭惜财,固是美事,也要通乎人情。”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三:“生活困难,心绪恶劣,要想得亲近人的慰藉,这也是人情。”
(3).人心,众人的情绪、愿望。《后汉书·皇甫规传》:“而灾异犹见,人情未安者,殆贤遇进退,威刑所加,有非其理也。”《北齐书·卢文伟传》:“善於抚接,好行小惠,是以所在颇得人情。” 宋 叶适 《淮西论铁钱五事状》:“近岁私铸铁钱散漫 江 淮 ,公私受弊,人情摇动。”《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 世宗 时, 史超 败於 石岭关 ,人情震恐,故师还。” 清 方文 《初晴》诗:“久雨初晴候,人情分外欢。”
(4).人与人的情分。 唐 韩愈 《县齐有怀》诗:“人情忌殊异,世路多权诈。” 宋 陆游 《舟中口占》:“业力顿消知学进,人情愈薄喜身轻。” 宁调元 《燕京杂诗》之五:“人情叶叶都如此,世路悠悠古所难。”
(5).民情;民间风俗。《史记·李斯列传》:“且 赵君 为人精廉彊力,下知人情,上能适朕,君其勿疑。” 宋 范仲淹 《奏边上得力材武将佐等第姓名事》:“善抚驭,得 藩 汉 人情。” 清 李渔 《巧团圆·试艰》:“平时做惯贸易,走过江湖,把山川、形势、人情、土俗都看在眼里。”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对于 匈奴 的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
(6).情面;交情。《朱子语类》卷一三四:“若説是 苏秦 怕 秦 来败从,所以激 张仪 入 秦 ,庶 秦 不来败从,那 张仪 与你有甚人情?”《金瓶梅词话》第六七回:“也不来走走儿,今日还来説人情。” 清 李渔 《奈何天·计左》:“人情留一綫,日后好相见。” 曹禺 《日出》第二幕:“我要硬成一块石头,决不讲一点人情,决不可怜人。”
(7).指应酬,交际往来。 元 关汉卿 《鲁斋郎》第三折:“父亲、母亲人情去了,这早晚敢待来也。”《红楼梦》第六八回:“一日少説,大事也有一二十件,小事还有三五十件。外头从娘娘算起,以及王公侯伯家,多少人情客礼,家里又有这些亲友的调度。” 清 沈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处家人情,非钱不行。” 老舍 《骆驼祥子》二十:“不但是出了钱,他还亲自去吊祭或庆贺,因为明白了这些事并非是只为糟蹋钱,而是有些必须尽到的人情。”
(8).馈赠;礼物。《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你这廝许了我人情又不还,我怎的不打你?”《元典章新集·刑部·禁骚扰》:“近年以来,内外诸衙门指与上司官员庆贺馈一切人情或私相追往,公然於所辖官吏俸钞科取。” ——《漢語大詞典》
薄 báo/bó/bò《國語辭典》
薄 [ bó ]
讀音 形- 不厚的。《詩經·小雅·小旻》:「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 稀疏的。南朝梁·何遜〈入塞示南府同僚詩〉:「薄雲巖際出,初月波中上。」
- 貧瘠、不肥沃。如:「薄田」。
- 微不足道。如:「薄禮」、「薄技」。
- 卑賤。如:「出身微薄」。
- 不敦厚。如:「刻薄」、「薄情」。
- 不尊重。如:「輕薄」。
- 草木叢生的地方。《文選·鮑照·蕪城賦》:「灌莽杳而無際,叢薄紛其相依。」
- 簾子。《禮記·曲禮上》:「帷薄之外不趨,堂上不趨,執玉不趨。」
- 姓。如明代有薄珏。
- 減輕、減損。《左傳·成公十八年》:「禁淫慝,薄賦斂,宥罪戾。」
- 迫近、接近。《文選·李密·陳情表》:「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 附著。《楚辭·屈原·九章·涉江》:「腥臊並御,芳不薄兮。」
- 侵入。《荀子·天論》:「故水旱未至而飢,寒暑未薄而疾。」
- 鄙視。如:「厚此薄彼」、「妄自菲薄」。《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其母死,起終不歸。曾子薄之,而與起絕。」
- 輕微的。《論語·衛靈公》:「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薄 [ bò ]
- 參見「薄荷 」條。
薄 [ báo ]
語音形- 1的語音。
自是 zì shì
(1).自以为是。《老子》:“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吕氏春秋·察今》:“人以自是,反以相诽。” 唐 韩愈 《伯夷颂》:“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 清 孙嘉淦 《三习一弊疏》:“骄泰即自是之谓也。”
(2).自然是;原来是。 唐 杜甫 《古柏行》:“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 唐 李商隐 《咸阳》诗:“自是当时天帝醉,不关 秦 地有山河。” 宋 陆游 《读近人诗》诗:“琢琱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 董必武 《吊赵一曼烈士》诗:“自是 中华 好儿女, 珠河 血迹史千秋。”
(3).从此。《国语·周语上》:“自是荒服者不至。”《史记·儒林列传》:“自是之后,言《诗》於 鲁 则 申培公 ,於 齐 则 辕固生 ,於 燕 则 韩太傅 。”《北史·后妃传上·魏宣武灵皇后胡氏》:“自是朝政疏缓,威恩不立,天下牧守,所在贪惏。” 宋 苏轼 《代张方平谏用兵书》:“自是师行三十餘年,死者无数。”
(4).犹只是。 唐 崔涂 《春夕旅怀》诗:“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漢語大詞典》
(2).自然是;原来是。 唐 杜甫 《古柏行》:“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 唐 李商隐 《咸阳》诗:“自是当时天帝醉,不关 秦 地有山河。” 宋 陆游 《读近人诗》诗:“琢琱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 董必武 《吊赵一曼烈士》诗:“自是 中华 好儿女, 珠河 血迹史千秋。”
(3).从此。《国语·周语上》:“自是荒服者不至。”《史记·儒林列传》:“自是之后,言《诗》於 鲁 则 申培公 ,於 齐 则 辕固生 ,於 燕 则 韩太傅 。”《北史·后妃传上·魏宣武灵皇后胡氏》:“自是朝政疏缓,威恩不立,天下牧守,所在贪惏。” 宋 苏轼 《代张方平谏用兵书》:“自是师行三十餘年,死者无数。”
(4).犹只是。 唐 崔涂 《春夕旅怀》诗:“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漢語大詞典》
书生(書生)shū shēng
(1).读书人。古时多指儒生。《东观汉记·赵孝传》:“﹝ 孝 ﹞常白衣步担,尝从 长安 来过直,上邮亭,但称书生,寄止於亭门塾。” 唐 韩愈 《与鄂州柳中丞书》:“閤下,书生也。《诗》、《书》、《礼》、《乐》是习,仁、义是修、法度是束。”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杨文公鹤诞》:“属对用事,如老书生,而笔蹟则童稚也。” 茅盾 《脱险杂记》十二:“人家说他战前还在 广州 教书,现在他虽然是游击队的司令官了,但一举一动,依然是书生风度。”
(2).抄写的人。 唐 唐临 《冥报记》卷上:“大起房廊为写经之室,庄严清浄,供给丰厚,书生常数十人。”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三:“ 煬帝 会 虞世南 等四十人选文章……又择能书二千人为御书生,分番钞书。” ——《漢語大詞典》
(2).抄写的人。 唐 唐临 《冥报记》卷上:“大起房廊为写经之室,庄严清浄,供给丰厚,书生常数十人。”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三:“ 煬帝 会 虞世南 等四十人选文章……又择能书二千人为御书生,分番钞书。” ——《漢語大詞典》
命运(命運)mìng yùn
(1).天命运数。 汉 班固 《白虎通·灾变》:“ 尧 遭洪水, 汤 遭大旱,命运时然。” 明 谢肇浙 《五杂俎·地部二》:“仕宦谚云:‘命运低,得三 西 。’谓 山西 、 江西 、 陕西 也。” 茅盾 《一个女性》:“她又深信自己过去的种种似乎都和 张彦英 直接间接有关,这便是所谓命运罢!”
(2).比喻发展变化的趋向。如: 中国 人民已经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漢語大詞典》
(2).比喻发展变化的趋向。如: 中国 人民已经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漢語大詞典》
悭 ( 慳 ) qiān
悭 [ qiān ]
- 小气,吝啬:~吝。~囊。~涩。
- 缺欠:缘~一面(缺少一面之缘)。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