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他日 tā rì
(1).以往;昔日;过去的某一天或某一时期。《孟子·滕文公上》:“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左传·宣公四年》:“ 子公 之食指动,以示 子家 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 宋 苏轼 《出狱次前韵》之二:“寒上纵归他日马,城中不鬭少年鷄。” 宋 苏轼 《鹿鸣宴》诗:“他日曾陪探 禹穴 ,白头重见赋《南山》。”
(2).过些天;日后;将来的某一天或某一时期。《孟子·滕文公上》:“墨者 夷之 因 徐辟 而求见 孟子 。 孟子 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他日又求见 孟子 。” 宋 林逋 《先生将终之岁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 茂陵 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禪书》。”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他日印《杂感集》时,也许可以把它印出来。” ——《漢語大詞典》
(2).过些天;日后;将来的某一天或某一时期。《孟子·滕文公上》:“墨者 夷之 因 徐辟 而求见 孟子 。 孟子 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他日又求见 孟子 。” 宋 林逋 《先生将终之岁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 茂陵 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禪书》。”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他日印《杂感集》时,也许可以把它印出来。” ——《漢語大詞典》
重来(重來)chóng lái
(1).再来;复来。 晋 陶潜 《杂诗》之一:“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宋 秦观 《望海潮·洛阳怀古》词:“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事事堪嗟。” 刘大白 《丁宁·春雪》:“让寒飙卷将冻雨,重来称霸。”
(2). 汉 乐曲名。《宋书·乐志一》:“ 章帝 元和 二年,宗庙乐……加宗庙食举《重来》、《上陵》二曲,合八典为上陵食举。”《宋书·乐志一》:“ 汉 太乐食举十三曲:一曰《鹿鸣》,二曰《重来》。” ——《漢語大詞典》
(2). 汉 乐曲名。《宋书·乐志一》:“ 章帝 元和 二年,宗庙乐……加宗庙食举《重来》、《上陵》二曲,合八典为上陵食举。”《宋书·乐志一》:“ 汉 太乐食举十三曲:一曰《鹿鸣》,二曰《重来》。” ——《漢語大詞典》
瞻近
王献之来居帖瞻近无缘省告但有悲叹 ——《韵府拾遗 吻韵》
影 yǐng《國語辭典》
影 [ yǐng ]
名- 光线被遮挡而造成的阴暗形象。如:「人影」、「树影」、「阴影」。唐·李白〈月下独酌〉诗四首之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人、物的形象或图像。如:「摄影」、「背影」、「身影」。《水浒传·第三一回》:「写了武松乡贯、年甲、相模样,画影图形,出三千贯信赏钱。」《红楼梦·第三一回》:「老太太和舅母那日想是才拜了影回来。」
- 参见「影印 」条。
- 仿照、描摹。如:「这篇小说是影了此一真人实事所写成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通变》:「汉之赋颂,影写楚世。」
- 掩蔽、隐藏。《水浒传·第一六回》:「只见对面松林里影著一个人,在那里舒头探脑家望。」
一凭
任凭;完全凭仗 ——《整理自网络》
香火 xiāng huǒ
(1).香烛;香和灯火。《晋书·艺术传·单道开》:“ 陈郡 袁宏 为 南海 太守,与弟 颖叔 及沙门 支法防 共登 罗浮山 ,至石室口,见 道开 形骸如生,香火瓦器犹存。” 五代 齐己 《怀天台华顶僧》诗:“曾从 国清寺 ,上看明月潮。好鸟亲香火,狂泉喷泬寥。” 清 龚自珍 《鹊桥仙》词:“吟诗也要,从军也要,何处宗风香火?”
(2).引申指供奉神佛之事。 唐 白居易 《五月斋戒先以长句呈谢》:“散斋香火今朝散,开素盘筵后日开。” 元 胡用和 《粉蝶儿·题金陵景》套曲:“三山香火年年盛,十庙英灵世世昌。” 清 侯方域 《任源邃传》:“少时有羣儿戏为泥龕于田间,设神像,谬以灵应相与煽惑,为香火鬨里閈间。” 峻青 《秋色赋·在干旱的日子里》:“这庙里,终年香火不断,天旱了,人们去求它普降甘霖;天涝了,人们又去求它收起云雾。”
(3).借指供奉神佛之所。《儒林外史》第二回:“这庵是十方的香火,只得一个和尚住。”
(4).指子孙祭祀祖先之事。借指后嗣。《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员外何不取房娘子,生得一男半女,也不絶了香火。” 元 马致远 《岳阳楼》第二折:“但得一男半女,也絶不了 郭氏 门中香火。” 明 李贽 《复士龙悲二母吟书》:“见今娶妻生子,改姓 李 ,以奉 翰峰先生 香火矣。”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九:“你是兼祧了两房的, 钱 家的香火,就只在你一人身上呢!”
(5).谓燃点香。《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百日内夜常燃灯,旦常香火。”
(6).燃着的香。 唐 白居易 《戏礼经老僧》诗:“香火一炉灯一盏,白头夜礼佛名经。”《归潜志》卷八引 元 张翥 诗:“矮窗小户寒不到,一鑪香火四围书。”
(7).指主持香火的人。《金石萃编·北周颜那米等造像记》:“香火 庞敬 ,一心供养。” 宋 周密 《武林旧事·湖山胜概》:“ 浄安院 ,内侍 董宋臣 香火。”
(8).指庙祝,庙宇中照料香火及打杂的人。《水浒后传》第十七回:“ 穆春 走进前殿,转到厨房,见一香火在那里盪酒。”《黄绣球》第十四回:“这庵门暂叫香火看着,房门窗门一齐关锁好了,再把要紧的箱子也带到我家去,先安顿了娘娘为是。” 张天翼 《谭九先生的工作》:“听说这里从前有个香火老头吊死过,如今就连先生们的脸上都有点阴森森的。”
(9).指誓约结盟时燃点香火。亦用以指结盟之交。《北史·齐纪上·高祖神武帝》:“ 兆 ( 尒朱兆 )曰:‘香火重誓,何所虑邪?’ 绍宗 ( 慕容绍宗 )曰:‘亲兄弟尚难信,何论香火!’”
(10).谓信奉佛法,共结香火之缘。 前蜀 贯休 《蜀王登福感寺塔诗》之一:“天资忠孝佐金轮,香火空王有宿因。” 宋 王安石 《示耿天骘》诗:“弦歌无旧习,香火有新缘。” 宋 苏轼 《龟山辩才师》诗:“何当来世结香火,永与名山躬井磑。”参见“ 香火因缘 ”。 ——《漢語大詞典》
(2).引申指供奉神佛之事。 唐 白居易 《五月斋戒先以长句呈谢》:“散斋香火今朝散,开素盘筵后日开。” 元 胡用和 《粉蝶儿·题金陵景》套曲:“三山香火年年盛,十庙英灵世世昌。” 清 侯方域 《任源邃传》:“少时有羣儿戏为泥龕于田间,设神像,谬以灵应相与煽惑,为香火鬨里閈间。” 峻青 《秋色赋·在干旱的日子里》:“这庙里,终年香火不断,天旱了,人们去求它普降甘霖;天涝了,人们又去求它收起云雾。”
(3).借指供奉神佛之所。《儒林外史》第二回:“这庵是十方的香火,只得一个和尚住。”
(4).指子孙祭祀祖先之事。借指后嗣。《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员外何不取房娘子,生得一男半女,也不絶了香火。” 元 马致远 《岳阳楼》第二折:“但得一男半女,也絶不了 郭氏 门中香火。” 明 李贽 《复士龙悲二母吟书》:“见今娶妻生子,改姓 李 ,以奉 翰峰先生 香火矣。”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九:“你是兼祧了两房的, 钱 家的香火,就只在你一人身上呢!”
(5).谓燃点香。《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百日内夜常燃灯,旦常香火。”
(6).燃着的香。 唐 白居易 《戏礼经老僧》诗:“香火一炉灯一盏,白头夜礼佛名经。”《归潜志》卷八引 元 张翥 诗:“矮窗小户寒不到,一鑪香火四围书。”
(7).指主持香火的人。《金石萃编·北周颜那米等造像记》:“香火 庞敬 ,一心供养。” 宋 周密 《武林旧事·湖山胜概》:“ 浄安院 ,内侍 董宋臣 香火。”
(8).指庙祝,庙宇中照料香火及打杂的人。《水浒后传》第十七回:“ 穆春 走进前殿,转到厨房,见一香火在那里盪酒。”《黄绣球》第十四回:“这庵门暂叫香火看着,房门窗门一齐关锁好了,再把要紧的箱子也带到我家去,先安顿了娘娘为是。” 张天翼 《谭九先生的工作》:“听说这里从前有个香火老头吊死过,如今就连先生们的脸上都有点阴森森的。”
(9).指誓约结盟时燃点香火。亦用以指结盟之交。《北史·齐纪上·高祖神武帝》:“ 兆 ( 尒朱兆 )曰:‘香火重誓,何所虑邪?’ 绍宗 ( 慕容绍宗 )曰:‘亲兄弟尚难信,何论香火!’”
(10).谓信奉佛法,共结香火之缘。 前蜀 贯休 《蜀王登福感寺塔诗》之一:“天资忠孝佐金轮,香火空王有宿因。” 宋 王安石 《示耿天骘》诗:“弦歌无旧习,香火有新缘。” 宋 苏轼 《龟山辩才师》诗:“何当来世结香火,永与名山躬井磑。”参见“ 香火因缘 ”。 ——《漢語大詞典》
荐 ( 薦 ) jiàn《國語辭典》
荐 [ jiàn ]
名- 草席。《说文解字·艸部》:「荐,荐席也。」
- 逐水草的、游牧的。《左传·襄公四年》:「戎狄荐居,贵货易土。」
- 屡次、频仍。《左传·僖公十三年》:「晋荐饥,使乞籴于秦。」《晋书·卷二六·食货志》:「兵革屡兴,荒馑荐及。」
- 推举。如:「推荐」。同「荐 」。
苹蘩(蘋蘩)píng fán
(1).苹和蘩。两种可供食用的水草,古代常用于祭祀。《左传·隐公三年》:“苹蘩蕰藻之菜……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 晋 左思 《蜀都赋》:“杂以藴藻,糅以苹蘩。”
(2).泛指祭品。 唐 杜牧 《闻开江相国宋下世》之二:“月落清 湘 棹不喧,玉杯瑶瑟奠苹蘩。” 清 方文 《宋遗民咏·方韶卿凤》:“葬之乃祖侧,岁时荐苹蘩。”
(3).《诗·召南》有《采苹》及《采蘩》篇。《诗·召南·采蘩序》:“《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后以“苹蘩”借指能遵祭祀之仪或妇职等。 南朝 齐 谢朓 《齐敬皇后哀策文》:“始协德於苹蘩兮,终配祇而表命。” 明 高明 《琵琶记·高堂称寿》:“﹝ 赵氏五娘 ﹞德性幽閒,儘可寄苹蘩之托。”《平山冷燕》第二回:“闺中弱女,职在苹蘩,安敢越礼延师以炫名。” ——《漢語大詞典》
(2).泛指祭品。 唐 杜牧 《闻开江相国宋下世》之二:“月落清 湘 棹不喧,玉杯瑶瑟奠苹蘩。” 清 方文 《宋遗民咏·方韶卿凤》:“葬之乃祖侧,岁时荐苹蘩。”
(3).《诗·召南》有《采苹》及《采蘩》篇。《诗·召南·采蘩序》:“《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后以“苹蘩”借指能遵祭祀之仪或妇职等。 南朝 齐 谢朓 《齐敬皇后哀策文》:“始协德於苹蘩兮,终配祇而表命。” 明 高明 《琵琶记·高堂称寿》:“﹝ 赵氏五娘 ﹞德性幽閒,儘可寄苹蘩之托。”《平山冷燕》第二回:“闺中弱女,职在苹蘩,安敢越礼延师以炫名。”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