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阴风忽动谷,众籁久方寂。

张嵲宋代〕《刘谷山

奉令事设险,兹山再经历。
岁暮阴云昏,雪后杉桂碧。
修篁亚路低,老木参天直。
下瞰穹谷中,众树纷若戟。
或为龙蛇斗,或作熊虎踯。
阴崖不受春,冬带轮囷色。
古苔如绿毛,因依露犹滴。
阴风忽动谷,众籁久方寂。
傥非神物居,定有龙蛇宅。
山阴魏家平,百丈峙绝壁。
战楼摩云霄,武帐侵斗极。
钩援谅无庸,梯冲当弃绝。
虽无墨翟守,天险岂所敌。
揽胜心以愉,经险情屡惕。
抚事既磨愆,微躯谅安惜。
何当四海晏,诛茅此投迹。
诗成无与言,搔首三叹息。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阴风

阴风(陰風)yīn fēng
(1).朔风;阴冷之风。 南朝 宋 颜延之 《北使洛》诗:“阴风振凉野,飞雪瞀穷天。”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明 高明 《琵琶记·张公遇使》:“青山古木何时了。断送人多少。孤坟谁与扫荒苔?连塚阴风吹送纸钱遶。” 鲁迅 《故事新编·起死》:“一阵阴风,许多蓬头的、秃头的、瘦的、胖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鬼魂出现。”
(2).隐含杀伐之气的风。 唐 杜甫 《北征》诗:“阴风西北来,惨澹随 回鶻 。” 唐 李商隐 《韩碑》诗:“腰悬相印作都统,阴风惨淡天王旗。”  ——《漢語大詞典》
忽 hū《國語辭典》

忽 [ hū ]

  1. 不留心、不注意。如:「忽略」、「疏忽」。唐·魏征〈论时政疏〉:「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明·方孝孺〈深虑论〉:「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2. 轻视、瞧不起。汉·曹操〈表刘琮令〉:「蔑万里之业,忽三军之众。」唐·李白〈与韩荆州书〉:「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
  1. 突然。如:「忽喜忽忧」、「忽冷忽热」。唐·杜甫〈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唐·白居易〈琵琶行〉:「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1. 快速的、一瞬间。如:「倏忽」。《左传·庄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1. 姓。如明代有忽仲、忽明。
动 ( 動 ) dòng
动 [ dòng ]
  1. 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与“”相对:变~。波~。浮~。振~(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亦称“振荡”)。震~(a.颤动或使颤动,如“门窗~~了一下”;b.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心不平静,如“~~全国”)。
  2. 使开始发生:发~。
  3. 使用:~用。~武。~问(客套话,请问)。
  4. 使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感~。~人心弦。娓娓~听。~容。
  5. 吃(多用于否定式):这几天不~荤腥。
  6. 非静止的:~画。
  7. 可变的:~产。
  8. 行为:举~。~作。
  9. 常常:~辄得咎。
谷 ( 穀 ) gǔ《國語辭典》

谷 [ gǔ ]

  1. 兩山間的水道或低地。如:「山谷」、「河谷」。《墨子·節用中》:「為大川廣谷之不可濟,於是利為舟楫。」《三國演義·第九○回》:「孔明棄車步行。忽到一山,望見一谷,形如長蛇,皆危峭石壁,並無樹木。」
  2. 窮困。《詩經·大雅·桑柔》:「人亦有言,進退維谷。」
  3. 姓。如漢代有谷吉。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谷 [ yù ]

  1. 參見「吐谷渾 」條。
众 ( 眾 衆 ) zhòng
众 [ zhòng ]
  1. 许多:与“”相对:~人。~多。~矢之的。芸芸~生。
  2. 许多人:大~。群~。民~。~口铄金。~目睽睽。~叛亲离。~擎易举。
籁 ( 籟 ) lài
籁 [ lài ]
  1. 古代的一种箫。
  2. 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响:天~。万~俱寂。
久 jiǔ《國語辭典》

久 [ jiǔ ]

  1. 时间长远。如:「久违」、「久别重逢」、「久负盛名」。
  1. 经历时间的长短。如:「他出去多久了?」
  1. 旧的。《孔子家语·卷五·颜回》:「不忘久德,不思久怨。」
  1. 留、滞留。《孟子·公孙丑上》:「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汉·赵岐·注:「久,留也。」
方 fāng《國語辭典》

方 [ fāng ]

  1. 四个角都是九十度的四边形。如:「正方形」、「长方形」。
  2. 区域。如:「地方」、「远方」。
  3. 古代称地为「方」。《淮南子·本经》:「戴圆履方,抱表怀绳。」汉·高诱·注:「圆,天也;方,地也。」
  4. 位置、地位的一边或一面。如:「东方」、「四面八方」、「对方」、「我方」、「双方」。
  5. 法子、办法。如:「方法」、「千方百计」、「教导有方」。
  6. 治病的药单、配药的单子。如:「药方」、「偏方」、「秘方」、「处方」。《镜花缘·第二九回》:「此跌打损伤第一奇方。」
  7. 数学上的乘方。如:「平方」、「立方」。
  8. 量词。计算方形物品的单位。相当于「块」、「个」。如:「匾额一方」、「一方手帕」、「三方图章」。
  9. 姓。如明代有方孝孺。
  10.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方形的。如 :「方桌」、「方阵」。
  2. 某一地的。如:「方音」、「方言」、「方志」。
  3. 正直。如:「品行方正」。《老子·第五八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悼王道之不昭,故举贤良方正之士。」
  1. 才、始。如:「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梦方醒」。《红楼梦·第四回》:「今年方四十上下,只有薛蟠一子。」
  2. 正、适。如:「来日方长」、「方兴未艾」。《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3. 将。《后汉书·卷一七·冯异传》:「玺书劳异曰:『方论功赏,以答大勋。』」《资治通鉴·卷六五·汉纪五十七·献帝建安十三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 当、在。《庄子·人间世》:「方今之时,仅免刑焉。」《汉书·卷六六·杨敞传》:「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
寂 jì《國語辭典》

寂 [ jí ]

  1. 静。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元·张可久〈一 枝花·长天落彩霞套·梁州〉曲:「万籁寂,四山静。」
  2. 冷清、孤单。如:「孤寂」、「寂寥」、「寂寞」。
  1. 佛教称僧尼死亡为「寂」。如:「圆寂」。《景德传灯录·卷四·嵩岳慧安国师》:「偃身而寂。」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