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志士 zhì shì
有远大志向的人。《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三国 魏 曹植 《赠徐干》诗:“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閒。” 唐 雍裕之 《早蝉》诗:“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 元 刘诜 《送范主一宪郎》诗:“庸夫老邱里,志士轻山川。” 丁西林 《妙峰山》第四幕:“他是一个爱国的志士,他是一个抗战的英雄。” ——《漢語大詞典》
惜 xī《國語辭典》
惜 [ xí ]
动- 爱怜、珍视、舍不得。如:「惜福」、「吝惜」、「爱惜」、「死不足惜」、「怜香惜玉」。唐·白居易〈日长〉诗:「爱水多櫂舟,惜花不扫地。」
- 悲痛、哀伤。如:「痛惜」。《文选·陆机·叹逝赋》:「望汤谷以企予,惜此景之屡戢。」《聊斋志异·卷八·张贡士》:「犹述其曲文,惜不能全忆。」
少年 shào nián
不几年。《后汉书·西南夷传·滇》:“初到郡,米斛万钱,渐以仁恩,少年间,米至数十云。” 李贤 注:“少年,未多年也。”
(1).古称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韩非子·内储说上》:“ 郑 少年相率为盗,处於 雚泽 。” 三国 魏 曹植 《送应氏》诗之一:“不见旧耆老,但覩新少年。” 唐 高适 《邯郸少年行》:“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两人都是出羣才学,英鋭少年。”
(2).今称介于童年与青年之间的年纪以及这样年纪的人。 谢觉哉 《观花小记》:“ 重庆 市团委……赠送我们以少年工厂制的模型和青年作家的木刻等。”《〈艾青诗选〉自序二》:“从少年时代起,我从美术中寻求安慰。”
(3).年轻,年轻时。 汉 刘向 《列女传·陈寡孝妇》:“母曰:‘吾怜汝少年早寡也。’” 宋 辛弃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説愁。” 柳杞 《好年胜景》:“那 吴松明 老人是全社有名的活跃人物,他少年穷困,学过唱大鼓书。” ——《漢語大詞典》
(1).古称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韩非子·内储说上》:“ 郑 少年相率为盗,处於 雚泽 。” 三国 魏 曹植 《送应氏》诗之一:“不见旧耆老,但覩新少年。” 唐 高适 《邯郸少年行》:“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两人都是出羣才学,英鋭少年。”
(2).今称介于童年与青年之间的年纪以及这样年纪的人。 谢觉哉 《观花小记》:“ 重庆 市团委……赠送我们以少年工厂制的模型和青年作家的木刻等。”《〈艾青诗选〉自序二》:“从少年时代起,我从美术中寻求安慰。”
(3).年轻,年轻时。 汉 刘向 《列女传·陈寡孝妇》:“母曰:‘吾怜汝少年早寡也。’” 宋 辛弃疾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説愁。” 柳杞 《好年胜景》:“那 吴松明 老人是全社有名的活跃人物,他少年穷困,学过唱大鼓书。” ——《漢語大詞典》
用意 yòng yì
(1).犹立意。 汉 陆贾 《新语·道基》:“伎巧横出,用意各殊。”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二:“学文须熟看 韩 、 柳 、 欧 、 苏 ,先见文字体式,然后更考古人用意下句处。” 清 姚鼐 《张仲絜时文序》:“吾文用意与俗殊,以不敢背吾师之教,子为我定之。”
(2).谓用心研究或处理问题。《东观汉记·马防传》:“ 防 言:‘ 宣帝 时五将出征,其奏言 匈奴 候骑得 汉 马矢,见其中有粟,即知 汉 兵出,以故引去。以是言之,马当与穀。’上善其用意微至,敕下调马穀。”《北齐书·李绘传》:“孤在 晋 ,知 山 东守唯卿一人用意。及入境观风,信如所闻。” 唐 韩愈 《论孔戣致仕状》:“﹝ 戣 ﹞今年纔七十,筋力耳目,未觉衰老,忧国忘家,用意深远。”
(3).意向;意图。 汉 王充 《论衡·顺鼓》:“夫《春秋经》但言鼓,岂言攻哉?説者见有鼓文,则言攻矣。夫鼓未必为攻,説者用意异也。” 唐 杜甫 《别张十三建封》诗:“眼中万少年,用意尽崎嶇。”《官场现形记》第四六回:“ 中国 所以铸造龙元,原是想出法子抵制外国洋钱的意思,就同老师单吃本土,不吃洋烟,同一用意。” 邹韬奋 《个人的美德》:“我问他什么用意,他说改造社会,要以身作则。”
(4).着意;留意。 唐 李中 《赠胊山孙明府》诗:“买将病鹤劳心养,移得閒花用意栽。”《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到晚来能仔细,大门关了小门闭;刷浄锅儿掩厨柜,前后收拾自用意。”《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却説那公子虽然走了几程路,一路的梳洗吃喝拉撒睡,都是嬷嬷爹经心用意服侍。” ——《漢語大詞典》
(2).谓用心研究或处理问题。《东观汉记·马防传》:“ 防 言:‘ 宣帝 时五将出征,其奏言 匈奴 候骑得 汉 马矢,见其中有粟,即知 汉 兵出,以故引去。以是言之,马当与穀。’上善其用意微至,敕下调马穀。”《北齐书·李绘传》:“孤在 晋 ,知 山 东守唯卿一人用意。及入境观风,信如所闻。” 唐 韩愈 《论孔戣致仕状》:“﹝ 戣 ﹞今年纔七十,筋力耳目,未觉衰老,忧国忘家,用意深远。”
(3).意向;意图。 汉 王充 《论衡·顺鼓》:“夫《春秋经》但言鼓,岂言攻哉?説者见有鼓文,则言攻矣。夫鼓未必为攻,説者用意异也。” 唐 杜甫 《别张十三建封》诗:“眼中万少年,用意尽崎嶇。”《官场现形记》第四六回:“ 中国 所以铸造龙元,原是想出法子抵制外国洋钱的意思,就同老师单吃本土,不吃洋烟,同一用意。” 邹韬奋 《个人的美德》:“我问他什么用意,他说改造社会,要以身作则。”
(4).着意;留意。 唐 李中 《赠胊山孙明府》诗:“买将病鹤劳心养,移得閒花用意栽。”《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到晚来能仔细,大门关了小门闭;刷浄锅儿掩厨柜,前后收拾自用意。”《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却説那公子虽然走了几程路,一路的梳洗吃喝拉撒睡,都是嬷嬷爹经心用意服侍。” ——《漢語大詞典》
矢 shǐ《國語辭典》
矢 [ shǐ ]
名- 箭。如:「流矢」、「無的放矢」。《漢書·卷五四·李廣傳》:「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矢。」
- 古代投壺燕飲時所用的籌碼。《禮記·投壺》:「投壺之禮,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執壺。」
- 糞便。《左傳·文公十八年》:「仲以君命召惠伯……弗聽乃入,殺而埋之馬矢之中。」《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通「屎」。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發誓。如:「矢志不忘」、「矢勤矢勇」。《論語·雍也》:「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 正直的、端正的。《書經·盤庚上》:「盤庚遷于殷,民不適有居。率籲眾慼,出矢言。」漢·孔安國·傳:「出正直之言。」
靡他 mǐ tā
见“ 靡它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