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校官 xiào guān
即校事。《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 恪 更拜太傅,於是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事崇恩泽,众莫不悦。”参见“ 校事 ”。
(1).古代的学官。掌管学校的官员。《汉书·韩延寿传》:“ 延寿 於是令文学校官诸生皮弁执俎豆,为吏民行丧嫁聚礼。” 颜师古 注:“校亦学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其令郡国各脩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传》:“适 南乐 魏广微 者,亦 忠贤 之假子也,以大学士掌贡举,而公为其下校官。”
(2). 汉 代指地方学校。《后汉书·明帝纪》:“ 永平 十年,幸 南阳 ……召校官弟子作雅乐,奏《鹿鸣》。”《后汉书·循吏传·任延》:“又造立校官,自掾史子孙,皆令诣学受业。”《隶释·汉费凤别碑》 宋 洪适 释:“ 费 氏父子三碑,并列於 吴兴 校官之壁。”
(3).军队中校级军官。低于将官,高于尉官。校官一般分为上校、中校、少校三级。 ——《漢語大詞典》
(1).古代的学官。掌管学校的官员。《汉书·韩延寿传》:“ 延寿 於是令文学校官诸生皮弁执俎豆,为吏民行丧嫁聚礼。” 颜师古 注:“校亦学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其令郡国各脩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传》:“适 南乐 魏广微 者,亦 忠贤 之假子也,以大学士掌贡举,而公为其下校官。”
(2). 汉 代指地方学校。《后汉书·明帝纪》:“ 永平 十年,幸 南阳 ……召校官弟子作雅乐,奏《鹿鸣》。”《后汉书·循吏传·任延》:“又造立校官,自掾史子孙,皆令诣学受业。”《隶释·汉费凤别碑》 宋 洪适 释:“ 费 氏父子三碑,并列於 吴兴 校官之壁。”
(3).军队中校级军官。低于将官,高于尉官。校官一般分为上校、中校、少校三级。 ——《漢語大詞典》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名-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簿领(簿領)bù lǐng
谓官府记事的簿册或文书。《后汉书·南匈奴传》:“当决轻重,口白单于,无文书簿领焉。”《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六年》:“ 滉 为人廉勤,精於簿领。”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高下相形例》:“后世记载之家,但有簿领而无文章,莫窥斯秘,于是读古人之书,亦不得其抑扬之妙,徒泥字句以求之,往往失其义矣。” 阿英 《袁中郎做官》:“他甚至说:‘抱牍之苦,甚于抱病;簿领之趣,恶于药饵。’”亦称“ 簿领书 ”。《文选·刘桢〈杂诗〉》:“沉迷簿领书,回回自昏乱。” 刘良 注:“簿领书,谓文书也。” ——《漢語大詞典》
帅阃(帥閫)shuài kǔn
(1).镇抚一方的军事首长。 宋 苏轼 《贺高阳王待制启》:“伏审显奉恩纶,荣更帅閫。”
(2).指帅府。 明 无名氏 《运甓记·弃官就辟》:“行行渐欣临帅閫,且把征车顿,忙参上将营。” ——《漢語大詞典》
(2).指帅府。 明 无名氏 《运甓记·弃官就辟》:“行行渐欣临帅閫,且把征车顿,忙参上将营。” ——《漢語大詞典》
甚 shèn/shén《國語辭典》
甚 [ shèn ]
副- 很、非常。如:「甚多」、「甚好」、「甚佳」。
- 過分、過度。如:「欺人太甚」。
甚 [ shé ]
- (二)之又音。
甚 [ shén ]
- 參見「甚麼 」條。
声名(聲名)shēng míng
(1).名声。《礼记·祭统》:“铭者,论譔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勋劳、庆赏、声名,列於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 唐 杜甫 《奉赠王中允维》诗:“ 中允 声名久,如今契阔深。”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三折:“你虽有万贯财,争如俺七步才,两件儿那一件声名大?”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七:“她本想早给 小芹 找个婆家推出门去,可是因为自己声名不正,差不多都不愿意跟她结亲。”
(2).声教和名教。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文物以纪之,声名以发之,斯实不世之隆恩,寧曰循常之恆礼。” 明 杨慎 《楚雄府定远县新建儒学记》:“ 皇明 文治之遥,声名之盛,使 仲尼 之道与王化远邇,多士生斯时斯地,亦厚幸矣。” ——《漢語大詞典》
(2).声教和名教。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文物以纪之,声名以发之,斯实不世之隆恩,寧曰循常之恆礼。” 明 杨慎 《楚雄府定远县新建儒学记》:“ 皇明 文治之遥,声名之盛,使 仲尼 之道与王化远邇,多士生斯时斯地,亦厚幸矣。”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