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平生拙状物,出语辄自咍。

陈傅良宋代〕《和张孟阜寻梅韵

平生拙状物,出语辄自咍。
久欲颂梅花,恒恐累纸写不该。
羡子年少气豪每,诗筒往往岁一来。
语不惊人生意不止,笔力待尽千松煤。
我以病骥追霜隼,著鞭不上嗔人催。
置诗太息梅困我,恨不纵斧寻条枚。
嗟乎孤山无人老坡死,水边竹外谁低徊。
我尝欲拟禁字体,不道雪月冰琼瑰。
退藏物后独笑傲,奄有岁晚多惊猜。
纷纷自谓好颜色,万彙秃立皆堪哀。
模将此意入诗句,十年未就梅空开。
君诗却怪梅不见,今我内热红生腮。
强随嶮韵终不满,今年又恐坐看落片飞莓苔。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平生状物出语

平生 píng shēng
(1).平素;往常。《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唐 杜甫 《梦李白》诗:“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周立波 《懒蛋牌子·去抓赵子彬》:“人人都知道, 赵子彬 平生有三好:好喝大酒,好耍大钱,好看娘们。”
(2).指平素的志趣、情谊、业绩等。 晋 陶潜 《停云》诗:“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説彼平生?” 唐 裴度 《中书即事》诗:“盐梅非拟议,葵藿是平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三:“ 唐子方 自有平生,他日不烦诸曲笔!”
(3).旧交;老交情。 唐 杨衡 《送郑丞之罗浮中习业》诗:“何当真府内,重得款平生。” 宋 苏洵 《与欧阳内翰第三书》:“年近五十始识阁下,倾盖晤语,便若平生。” 清 张元赓 《张氏卮言·陈友石》:“大人閲其字迹,称善,即邀至舟中,茶罢对奕,欢若平生。”
(4).一生;此生;有生以来。《陈书·徐陵传》:“岁月如流,平生几何?晨看旅雁,心赴 江 淮 ;昏望牵牛,情驰 扬 越 。” 唐 韩愈 《遣兴联句》:“平生无百岁,歧路有四方。”《武王伐纣平话》卷下:“ 南宫适 用尽平生气力死战。”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二:“这可以说是 朱延年 平生第一笔生意。”  ——《漢語大詞典》
拙 zhuō《國語辭典》

拙 [ zhuó ]

  1. 愚笨、不灵活。如:「笨拙」、「手拙」、「弄巧成拙」。
  2. 谦称自己的。如:「拙见」、「拙作」、「拙计」。
  3. 古朴的、未加修饰的。如:「古拙」、「朴拙」。
状物(狀物)zhuàng wù
描绘事物。 唐 欧阳詹 《建溪行待陈诩》:“空忆丽词能状物,每看奇异但相思。” 宋 邵雍 《诗画吟》:“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 金 王若虚 《文辨一》:“ 左氏 文章不復可议,惟状物论事辞或过繁,此古今之所知也。”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秋夜》--写景。状物。想像分子多,文字奇倔。”  ——《漢語大詞典》
出语(出語)chū yǔ
犹出言。 唐 杜牧 《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随行唯跼蹐,出语但寒喧。”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宋太祖皇帝诗语雄健》:“ 鉉 闻不觉骇然,惊服 太祖 虽无意为文,然出语雄健如此。”《水浒传》第三五回:“ 宋江 因见那人出语不俗,横身在里面劝解。” 何其芳 《画梦录·扇子上的烟云》:“一滴之饮遂使我大有醉意,不禁出语惊人了。”  ——《漢語大詞典》
辄 ( 輒 ) zhé
辄 [ zhé ]
  1. 总是,就:动~得咎。浅尝~止。
  2. 古代车箱两旁的板上向外翻出的部分,像耳下垂那样。
  3. 仗恃胡作非为:“甘受专~之罪”。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咍 hāi《國語辭典》

咍 [ hāi ]

  1. 讥笑。《楚辞·屈原·九章·惜诵》:「行不群以巅越兮,又众兆之所咍。」汉·王逸·注:「咍,笑也。楚人谓相啁笑曰咍。」唐·杜甫〈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休为贫士叹,任受众人咍。」
  1. 喜悦、欢乐。唐·韩愈〈感春〉诗五首之四:「前随杜尹拜表回,笑言溢口何欢咍!」《西游记·第五九回》:「两道寿眉遮碧眼,一张咍口露金牙。」
  1. 表示慨叹的语气。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咍!怎不肯回过脸儿来?」《聊斋志异·卷九·佟客》:「咍!返矣!一顶绿头巾,或不能压人死耳!」通「嗨」。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