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江西故老已凋零,听君论诗犹典型。

章甫宋代〕《简李牧之

落日还家聊面壁,剥啄谁来破幽寂。
语音相似桑梓同,风骨轩然双颊红。
亹亹清谈霏玉屑,多说东湖与霜杰。
江西故老已凋零,听君论诗犹典型。
君今久占宣城籍,我是江湖未归客。
客愁时事两苍茫,一醉邀君君莫惜。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江西故老凋零典型

江西 jiāng xī
隋 唐 以前,习惯上称 长江 下游北岸 淮水 以南地区为 江 西;有时又泛称 长江 以北包括中原地区在内为 江 西。《史记·项羽本纪》:“ 江 西皆反,此亦天亡 秦 之时也。”  ——《漢語大詞典》
故老 gù lǎo
(1).元老;旧臣。《诗·小雅·正月》:“召彼故老,讯之占梦。” 郑玄 笺:“君臣在朝,侮慢元老,召之不问政事,但问占梦。”《汉书·艺文志》:“古制,书必同文,不知则闕,问诸故老。” 唐 韩愈 《永贞行》:“元臣故老不敢语,昼卧涕泣何汍澜。”
(2).年高而见识多的人。 晋 陶潜 《咏二疏》:“促席延故老,挥觴道平素。” 金 王若虚 《赠昭毅大将军高公墓碣》:“事实始末,虽不能详;而故老所传,犹得见其为人之大略。” 袁鹰 《悲欢·飞》:“ 淮安 故老相传:从幼年时代起,他就爱倚在城中心 镇淮楼 的石栏杆上……伫目纵望遥天。”
(3).前朝遗老。 宋 王安石 《和微之登高斋》:“百年故老有存者,尚忆 世宗 初伐 淮 。” 明 宋濂 《元故曾府君石表辞》:“当 宋 初改物,遗黎故老,犹有存者。” 清 赵翼 《瓯北诗话·吴梅村诗》:“比之自讳失节,反託於遗民故老者,更不可同年语矣。”  ——《漢語大詞典》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1.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3.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4.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1.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2.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3.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4.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1.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1.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凋零 diāo líng
(1).零落。多指草木花叶。《素问·五常政大论》:“秋气劲切,甚则肃杀,清气大至,草木凋零,邪乃伤肝。” 南朝 梁 范缜 《神灭论》:“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也。” 宋 王易简 《齐天乐·蝉》词:“怕寒叶凋零,蜕痕尘土。” 元 王翰 《题败荷》诗:“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杨朔 《风暴》:“庄稼倒了,草木凋零了,每个村庄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
(2).形容事物衰败或耗减。 唐 罗隐 《送汝州李中丞十二韵》:“一兇虽剪灭,数县尚凋零。” 宋 欧阳修 《相度併县牒》:“地居僻远,户口凋零。” 元 无名氏 《冤家债主》第一折:“婆婆,趁俺两口儿在,将这家私分开了罢,若不分开呵,久已后喫这廝凋零的无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等做家的自做家,破败的自破败,省得歹的累了好的,一总凋零了。” 阿英 《城隍庙的书市》:“这个年头,真是百业凋零,什么生意都不能做!”
(3).死亡,多指老年人。 唐 白居易 《代梦得吟》:“后来变化三分贵,同辈凋零太半无。”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实》:“一时交游,凋零殆尽,所接皆邈然少年,无可论旧事者。” 元 刘埙 《隐居通议·诗歌一》:“知己沦没,前辈凋零,俛仰昔今,为之陨涕。” 柯灵 《小浪花》:“我的同代人几乎凋零殆尽。”  ——《漢語大詞典》
听 ( 聽 ) tīng《國語辭典》

听 [ yǐn ]

  1. 笑的樣子。《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亡是公听然而笑。」唐·劉禹錫〈說驥〉:「睹之周體,眙然視,听然笑,既而抃隨之。」
君 jūn《國語辭典》

君 [ jūn ]

  1. 封建时代一国之主。如:「君王」、「国君」。《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2. 主宰者。《老子·第七○章》:「言有宗,事有君。」三国魏·王弼·注:「君,万物之主也。」
  3. 封号。如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4. 称谓:➊ ​ 用以尊称父祖辈。如:「家君」、「严君」。汉·孔安国〈书经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➋ ​ 妻妾称自己的丈夫为「君」。如:「夫君」、「郎君」。《礼记·内则》:「君已食,彻焉。」汉·郑玄·注:「凡妾称夫曰君。」➌ ​ 对人的尊称。如:「诸君」、「胡君」。《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君勿言,吾私之。」➍ ​ 对他人母亲或妻子的尊称。如:「太君」、「细君」。
  5. 姓。如明代有君助。
  1. 统治。《韩非子·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论 ( 論 ) lùn/lún
论 [ lùn ]
  1. 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断。~点。~辩。~据。~者。议~。讨~。辩~。
  2. 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理~。舆~。专~。社~。
  3. 学说,有系统的主张:系统~。
  4. 看待:一概而~。
  5. 衡量,评定:~罪。~功行赏。
  6. 按照:~件。~资排辈。
  7. 姓。
论 [ lún ]
  1. 古同“伦”,条理。
  2. 〔~语〕中国古书名,内容主要是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
  3. 古同“抡”,挑选。
诗 ( 詩 ) shī
诗 [ shī ]
  1. 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歌。~话(❶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❷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集。~剧。~篇。~人。~章。~史。吟~。
  2. 中国古书名,《诗经》的简称。
犹 ( 猶 ) yóu
犹 [ yóu ]
  1. 相似,如同:~如。过~不及。
  2. 尚且:~且。~自。困兽~斗(喻濒于失败的人,虽走投无路还要顽强抵抗)。
  3. 〔~豫〕迟疑不决。
  4. 〔~疑〕迟疑。
  5. 仍然,还(hái ):~然。记忆~新。
典型 diǎn xíng
(1).亦作“ 典刑 ”。谓旧法,常规。《诗·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 郑玄 笺:“犹有常事故法可案用也。” 宋 苏轼 《次韵子由送蒋夔赴代州学官》:“功利争先变法初,典型独守老成餘。” 清 钱谦益 《金陵杂题绝句》之七:“ 顿老 琵琶旧典刑,檀槽生涩响丁零。”
(2).典范。 宋 苏舜钦 《代人上申公祝寿》诗:“天为移文象,人思奉典型。” 毛泽东 《追悼续范亭同志的挽词》:“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3).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 郁达夫 《东梓关》:“这 竹园先生 ,也许是旧时代的这种人物的最后一个典型!” 巴金 《怀念老舍同志》:“ 老舍 同志是 中国 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
(4).具有代表性的。 闻一多 《一个白日梦》:“墙上自然不缺少我们这‘文字国’最典型的方块字的装饰。” 峻青 《海啸》第一章十一:“他从这里看出了群众的力量,人民的热情。老猎人,就是他们当中最典型的一个。” 侯金镜 《漫游小五台·密林一日》:“落叶松和云杉中树龄最大的约八十岁左右,有二十厘米粗,十三米高,据说这是质量很高的典型林带。”
(5).指文学艺术作品中,作者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而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的人物形象。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