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逍遥溪复壑,安稳寝并膳。

张镃宋代〕《观旧写照有感

赵茂写我真,今朝喜重见。
相望十五载,容貌尽更变。
恰如逢故人,省认向时面。
自怜岁月去,亟若弦上箭。
其间忧与病,往往风历遍。
寒暑外侵薄,思虑内萦缠。
幻形烦草木,熟能永葱蒨。
发幸才半白,登临未衷倦。
逍遥溪复壑,安稳寝并膳。
十年每一画,能几何绢。
会看乌帽下,满垂银色线。
莫嫌老易来,身健尽堪羡。
赖有难画者,炎天飞雪片。
洗劫且长存,那随时序转。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逍遥安稳

逍遥 xiāo yáo
亦作“逍摇”。
(1).徜徉;缓步行走貌。《楚辞·九章·哀郢》:“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姜亮夫 校注:“逍遥即游之义。”《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 刘良 注:“逍遥,行貌。”《南史·袁粲传》:“家居负郭,每杖策逍遥,当其意得,悠然忘反。” 杨朔 《孤儿行》:“我正在街上漫步逍遥,忽然有只小手拉住我的衣角,眉开眼笑地仰着小脸蛋儿。”
(2).优游自得;安闲自在。《庄子·逍遥游》:“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成玄英 疏:“逍遥,自得之称。”《后汉书·逸民传·梁鸿》:“聊逍摇兮遨嬉,纘 仲尼 兮周流。”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六:“官税早输,逍遥散诞。”《白雪遗音·八角鼓·游学》:“游学访道,快乐逍遥,名利二字尽皆抛。” 理由 《中年颂》:“婚后的生活很逍遥。”
(3).徬徨;徘徊不进。《楚辞·离骚》:“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史记·孔子世家》:“ 子路 死於 卫 。 孔子 病, 子贡 请见。 孔子 方负杖逍遥於门,曰:‘ 赐 ,汝来何其晚也?’” 南朝 梁 殷芸 《小说·周六国前汉人》:“ 仲尼 聘 楚 ,为令尹 子西 所譖,欲如 吴 未定,逍遥此境。”《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 桓温 ﹞骄而恃众,怯於应变,大众深入,值可乘之会,反更逍遥中流,不出赴利,欲望持久,坐取全胜。”
(4).斟酌;玩味。 三国 魏 曹丕 《与朝歌令吴质书》:“既玅思六经,逍遥百氏。”《南史·张充传》:“时復引轴以自娱,逍遥乎前史。”  ——《漢語大詞典》
溪 xī《國語辭典》

溪 [ xī ]

  1. 山间的小河流。后泛指小河。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唐·杜甫〈玉华宫〉诗:「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

溪 [ ​qī ]

  1. (一)​之又音。
复 ( 復 複 覆 ) fù《國語辭典》

复 [ fù ]

  1. 行於故道。《說文解字·夊部》:「复,行故道也。」
  2. 同「復 」(一)​。

复 [ fòu ]

  1. 同「復 」(二)​。
壑 hè《國語辭典》

壑 [ huò ]

  1. 谷、沟。如:「丘壑」、「沟壑」、「千山万壑」。唐·王维〈终南山〉诗:「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浮生六记·卷二·闲情记趣》:「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2. 坑洞。《孟子·滕文公上》:「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
安稳(安穩)ān wěn
(1).平稳。 汉 王符 《潜夫论·相列》:“面部欲溥平润泽,手足欲深细明直,行步欲安稳覆载,音声欲温和中宫。” 明 李东阳 《东南风》诗:“君不见大船安稳如屋里。” 巴金 《家》十九:“船在水面流着,安稳而自然,不曾激起一点风波。”
(2).安定,平静。 晋 袁宏 《后汉纪·质帝纪》:“昔 秦 之末,不恤四方,近亲市人数如此,故以其安稳,一旦瓦解, 陈 项 并起,至於土崩。” 唐 杜甫 《早花》诗:“ 西京 安稳未?不见一人来。”《三国志平话》卷下:“倘若 曹公 夺了 剑关 外十三州, 西川 不能安稳!” 王士美 《铁旋风》第一部:“ 强小兵 平静了片刻,安稳了一阵。”
(3).平安;安好。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行人安稳,布颿无恙。”《新唐书·逆臣传上·安禄山》:“使至, 禄山 踞床曰:‘天子安稳否?’”《前汉书平话》卷下:“在寡人处,大夫归去传示吾兄,三王安稳住坐,圣王已无疎失。”《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 安老爷 这才把此番公子南来……(那盗寇)见了他那张弓怎的立刻备了人马护送公子安稳到 淮 ……从头至尾説了一遍。”
(4).稳妥。《旧唐书·方伎传·严善思》:“ 则天太后 卑於 天皇大帝 ,今欲开 乾陵 合葬,即是以卑动尊,事既不经,恐非安稳。” 句道兴 本《搜神记》:“其母告 崑崙 曰:‘天衣向何处藏之,时得安稳?’” 宋 苏轼 《朝辞赴定州论事状》:“敢望陛下深信古语,且守中医安稳万全之策,勿为恶药所误,实社稷宗庙之利,天下幸甚。”《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宿於驛室,岂不惹人盘问?还到前村,择僻静处民家投宿,方为安稳。”
(5).安歇。 唐 张鷟 《游仙窟》:“新妇向来专心为勾当,以后之事,不敢预知;娘子安稳,新妇向房卧去也。” 明 邵璨 《香囊记·邮亭》:“大人请安稳,此处没人打扰。”
(6).安详稳重。 温俊权 单复 《李金芝》:“这个教员倒很安稳,不慌不忙地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图。” 孙犁 《村歌》下篇二:“‘ 香菊 把她的历史谈谈。’ 老邴 说。‘说起来,那话就远了。’ 香菊 安稳地说。”  ——《漢語大詞典》
寝 ( 寢 ) qǐn
寝 [ qǐn ]
  1. 睡,卧:~室。~车。~宫。安~。
  2. 睡觉的地方:就~。寿终正~。
  3. 皇家宗庙后殿藏先人衣冠之处,亦指帝王的坟墓:~庙。陵~。
  4. 停止,平息:其议遂~(那种议论于是平息)。事~。
  5. 面貌难看:貌~。
并 ( 並 併 ) bìng/bīng《國語辭典》

并 [ bìng ]

  1. 合。《文选·曹冏·六代论》:「自此之后,转相攻伐,吴并于越,晋分为三鲁,灭于楚,郑兼于韩。」通「并」。
  2. 兼有。《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非臣毁宗,夷族所能上报,喜惧参并,悲惭哽结。」《文选·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1. 一齐。《战国策·燕策二》:「(蚌、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文选·左思·吴都赋》:「盖象琴筑并奏,笙竽俱唱。」通「并」。
  2. 用于否定词之前,以加强否定语气,带有反驳的意味。如:「你以为他笨,我并不认为如此。」通「并」。
  1. 而且。如:「我支持这项决定,并加以宣导。」通「并」。

并 [ bīng ]

  1. 参见「并州 」条。
  2. 大陆地区山西省太原市的别称。
膳 shàn《國語辭典》

膳 [ shàn ]

  1. 置备食物。《说文解字·肉部》:「膳,具食也。」
  2. 进献饭食。《吕氏春秋·离俗览·上德》:「太子祠而膳于公,丽姬易之。」
  1. 饭食。如:「早膳」、「晚膳」、「用膳」。《文选·曹植·箜篌引》:「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