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裁成忧国疏,斋沐告吾君。

叶茵宋代〕《苦雨

农事正纷纷,天时异所闻。
举头方见日,翻手又为云。
茅舍蛙分部,槐庭蚁失群。
裁成忧国疏,斋沐告吾君。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裁成忧国斋沐

裁成 cái chéng
(1).裁剪制成。《文选·谢瞻〈张子房诗〉》:“神武睦三正,裁成被八荒。” 张铣 注:“裁制成理,德被八方。”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且 叔师 研寻章句,儒生之腐者也; 嗣宗 沉湎麴蘖,酒徒之狂者也,斯岂能错综时事,裁成国典乎?”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二章第二节:“万事万物万理万化都是它所裁成的,它是‘知周乎万物而通济天下’(《繫辞上·传》)的全能全智。”
(2).编制而成。 唐 元稹 《唐故朝议郎侍御史河阴留后元君墓志铭》:“先府君丛集羣言,裁成百叶书抄。”
(3).犹栽培。谓教育而成就之。 清 汪弘隆 《寄谢同门曹翼宸》诗:“岂信质分薄,裁成寡良师。”《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 安老爷 ﹞一面擦着眼泪,向太太説道:‘我这位恩师再生之意,我不知受了他老人家多少裁成。’”  ——《漢語大詞典》
忧国(憂國)yōu guó
为国事而忧劳。《战国策·齐策四》:“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朝廷无至忠忧国之臣,不惜伤损威重。” 清 钱谦益 《董应举授中大夫制》:“为国以得人为急,人臣以忧国为先。”  ——《漢語大詞典》
疏 shū《國語辭典》

疏 [ shū ]

  1. 開通、使通暢。如:「疏通」。《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
  2. 分散、散開。如:「疏散人群」。
  3. 清除、排解。《國語·楚語上》:「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其浮。」《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過靈溪而一濯,疏煩想於心胸。」
  4. 刻鏤、雕繪。《文選·張衡·西京賦》:「何工巧之瑰瑋,交綺豁以疏寮。」唐·張說〈蒲津橋贊〉:「又疏其舟閒,畫其鷁首。」
  1. 稀少、稀闊。如:「疏林」、「疏星」、「疏疏落落幾戶人家」。
  2. 不親近、不熟悉。如:「人地生疏」、「親疏遠近」。晉·陶淵明〈詠荊軻詩〉:「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3. 粗心、不注意、不細密。如:「人為疏忽」。《史記·卷七九·范雎蔡澤傳》:「其於計疏矣。」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七·象數一》:「落下閎曆法極疏,蓋當時以為密耳。」
  4. 空虛、不實在。如:「空疏」、「才疏學淺」。《三國演義·第八五回》:「愚才疏智淺,恐不堪當此任。」
  5. 粗糙、不精細。《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唐·韓愈〈山石〉詩:「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飢。」
  1. 窗。《史記·卷二三·禮書》:「疏房床笫几席,所以養體也。」
  2. 窗上的刻鏤花紋。《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爾乃懸棟結阿,天窗綺疏。」
  3. 蔬果。《淮南子·主術》:「夏取果蓏,秋畜疏食。」通「蔬」。

疏 [ shù ]

  1. 闡明經義或古注的文字。如:「注疏」、「義疏」。唐·柳冕〈與權德輿書〉:「其有明聖人之道,盡六經之意,而不能誦疏與注,一切棄之。」
  2. 古代臣下進呈君王的奏章。如:「上疏」。唐·杜甫〈秋興〉詩八首之三:「匡衡抗疏功名簿,劉向傳經心事違。」
  3. 書信。唐·杜甫〈潭州送韋員外牧韶州〉詩:「洞庭無過雁,書疏莫相忘。」
  1. 分條陳述、記錄。《漢書·卷五四·蘇建傳》:「初桀、安與大將軍霍光爭權,數疏光過失予燕王,令上書告之。」

疏 [ ​sū ]

  1. (一)​之又音。
斋沐(齋沐)zhāi mù
斋戒沐浴。 唐 卢纶 《酬李端公野寺病居见寄》诗:“斋沐暂思同静室,清羸已觉助禪心。” 宋 张齐贤 《洛阳缙绅旧闻记·田太尉候神仙夜降》:“太尉自斋沐,换新衣,具靴笏,深夜候之。”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沐浴》:“岁暮斋沐,多於廿七八日。谚云:‘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  ——《漢語大詞典》
告 gào《國語辭典》

告 [ gào ]

  1. 诉说、报告。如:「告诉」、「告退」。《诗经·大雅·江汉》:「经营四方,告成于王。」
  2. 请求。如:「告饶」、「告假」、「告贷」。《国语·鲁语上》:「国有饥馑,卿出告籴,古之制也。」
  3. 揭发、提出诉讼。如:「告状」、「控告」。《韩非子·奸劫弑臣》:「商君说秦孝公以变法易俗,而明公道,赏告奸,困末作而利本事。」
  1. 对大众宣布的语言或文字。如:「公告」、「广告」、「文告」。
  2. 诉讼的两方。如:「原告」、「被告」。
  3. 休假。宋·苏轼〈乞郡劄子〉:「遣使存问,赐告养疾。」
  4. 姓。如战国时有告不害。

告 [ gù ]

  1. 规劝。参见「[[忠告]]」条。
  1. 参见「告朔 」条。
吾 wú/yù《國語辭典》

吾 [ wú ]

  1. 我。《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楚辭·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2. 我的。《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唐·杜甫〈詠懷古蹟〉詩五首之二:「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1. 姓。如漢代有吾扈。

吾 [ yú ]

  1. 參見「吾吾 」條。
君 jūn《國語辭典》

君 [ jūn ]

  1. 封建时代一国之主。如:「君王」、「国君」。《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2. 主宰者。《老子·第七○章》:「言有宗,事有君。」三国魏·王弼·注:「君,万物之主也。」
  3. 封号。如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4. 称谓:➊ ​ 用以尊称父祖辈。如:「家君」、「严君」。汉·孔安国〈书经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➋ ​ 妻妾称自己的丈夫为「君」。如:「夫君」、「郎君」。《礼记·内则》:「君已食,彻焉。」汉·郑玄·注:「凡妾称夫曰君。」➌ ​ 对人的尊称。如:「诸君」、「胡君」。《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君勿言,吾私之。」➍ ​ 对他人母亲或妻子的尊称。如:「太君」、「细君」。
  5. 姓。如明代有君助。
  1. 统治。《韩非子·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