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自喜 zì xǐ
亦作“ 自熹 ”。亦作“ 自憙 ”。
(1).自乐;自我欣赏。《庄子·秋水》:“於是焉 河伯 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汉书·佞幸传·董贤》:“为人美丽自喜。”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吾以之自熹,吾以之自慰。”
(2).自己爱好。《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吴起 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汉书·贾谊传》:“遇之有礼,故羣臣自憙。” 颜师古 注:“憙,好也,好为志气也。”《后汉书·公孙述传论》:“ 述 虽为 汉 吏,无所凭资,徒以文俗自憙,遂能集其志计。”《金史·王晦传》:“ 王晦 字 子明 , 泽州 高平 人。少负气自憙,常慕 张咏 之为人。” ——《漢語大詞典》
(1).自乐;自我欣赏。《庄子·秋水》:“於是焉 河伯 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汉书·佞幸传·董贤》:“为人美丽自喜。”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吾以之自熹,吾以之自慰。”
(2).自己爱好。《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吴起 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汉书·贾谊传》:“遇之有礼,故羣臣自憙。” 颜师古 注:“憙,好也,好为志气也。”《后汉书·公孙述传论》:“ 述 虽为 汉 吏,无所凭资,徒以文俗自憙,遂能集其志计。”《金史·王晦传》:“ 王晦 字 子明 , 泽州 高平 人。少负气自憙,常慕 张咏 之为人。” ——《漢語大詞典》
江乡(江鄉)jiāng xiāng
多江河的地方。多指 江 南水乡。 唐 孟浩然 《晚春卧病寄张八》诗:“念我生平好,江乡远从政。”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杂志一》:“展 海子 直抵西城 中山王 冢,悉为稻田,引 新河 水注之,清波瀰漫数里,颇类江乡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乍暖风烟满江乡,花裡行厨携着玉缸。” 清 昭梿 《啸亭续录·端午龙舟》:“兰橈鼓动,旌旗荡漾,颇有江乡竞渡之意。” ——《漢語大詞典》
成懒(成懒)
嵇康诗因疏遂成懒寝迹北山阿 ——《韵府拾遗 旱韵》
散 sàn/sǎn《國語辭典》
散 [ sàn ]
动- 分离。如:「分散」、「离散」、「烟消云散」。
- 分布、撒出。如:「散播」、「散发」、「天女散花」。
- 排遣、抒发。如:「散闷」、「散心」。唐·杜甫〈落日〉诗:「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忧。」
- 解雇、解职。如:「遣散」。
- 逃走。《孟子·梁惠王下》:「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散 [ sǎn ]
形- 不自约束的。如:「懒散」。《荀子·修身》:「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唐·杨倞·注:「散,不拘检者也。」
- 零碎、不紧凑。如:「散工」、「散沙」。
- 闲逸。如:「闲散」、「散官」。
- 杂乱、没有规则。如:「散乱」。《韩非子·大体》:「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纯朴不散。」
- 分开、解体。如:「队伍散了」、「头发散了」。
- 药粉。如:「胃散」、「药散」、「消暑散」。
- 姓。如周代有散宜生。
从教(從教)cóng jiào
(1).听从教导。《韩非子·诡使》:“无二心私学,听吏从教者,则谓之陋。”
(2).指信教的人;教徒。 清 夏燮 《中西纪事·江楚黜教》:“ 罗 至 抚州 中途,憩息於从教 陈 姓之宅。”
(3).指胁从、受教唆的人。 清 魏源 《陕西按察使赠布政使严公神道碑铭》:“以其间缚悍 回 於 华 渭 ,禽餘匪於 寧羌 城固 ,皆治渠魁,宽胁从,曰:‘吾但治从逆,不治从教。’”
(4).从此使得;从而使。 唐 韩偓 《偶见》诗:“千金莫惜旱莲生,一笑从教 下蔡 倾。”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余爱其晚年佳句,如:‘废书祇觉心无著,少饮从教睡亦清。’”
(5).听任;任凭。 宋 韦骧 《菩萨蛮》词:“白髮不须量,从教千丈长。” 明 高启 《夜雨》诗:“醉来独灭青灯卧,风雨从教滴夜长。” 清 钱谦益 《团扇篇》诗:“从教妾扇经秋掩,但愿君心并月圆。” ——《漢語大詞典》
(2).指信教的人;教徒。 清 夏燮 《中西纪事·江楚黜教》:“ 罗 至 抚州 中途,憩息於从教 陈 姓之宅。”
(3).指胁从、受教唆的人。 清 魏源 《陕西按察使赠布政使严公神道碑铭》:“以其间缚悍 回 於 华 渭 ,禽餘匪於 寧羌 城固 ,皆治渠魁,宽胁从,曰:‘吾但治从逆,不治从教。’”
(4).从此使得;从而使。 唐 韩偓 《偶见》诗:“千金莫惜旱莲生,一笑从教 下蔡 倾。”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余爱其晚年佳句,如:‘废书祇觉心无著,少饮从教睡亦清。’”
(5).听任;任凭。 宋 韦骧 《菩萨蛮》词:“白髮不须量,从教千丈长。” 明 高启 《夜雨》诗:“醉来独灭青灯卧,风雨从教滴夜长。” 清 钱谦益 《团扇篇》诗:“从教妾扇经秋掩,但愿君心并月圆。” ——《漢語大詞典》
世界 shì jiè
(1).佛教语,犹言宇宙。世指时间,界指空间。《楞严经》卷四:“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 南朝 梁 沈约 《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忽自见大光明遍於世界,山河树木,浩然无碍。” 唐 王缙 《游悟真寺》诗:“山河穷百万,世界满三千。”
(2).世上;人间。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以世界外事及神化无方,为虚诞也。” 唐 孟浩然 《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诗:“竹柏禪庭古,楼臺世界稀。”《西游补》第十六回:“妖魔扫尽,世界清空。”
(3).天下;江山。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金腰带,银腰带, 赵 家世界 朱 家坏。”《前汉书平话》卷下:“老相公焉能怒乎?若不封了 吕氏 ,我恐灭了咱 汉 家世界。”《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花关索下西川传》:“我不共你争夺世界,损害乾坤。”
(4).指人们活动的某一领域或范围。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传》:“﹝道士﹞既出,谓 虬髯 曰:‘此世界非公世界。他方可也。’” 元 张可久 《寨儿令·收心》曲:“偏游春世界,交付锦排场。” 茅盾 《创造》一:“ 君实 本能的开眼向房中一瞥,看见他自己的世界缩小到仅存南窗下的书桌;除了这一片‘干净土’,全房到处是杂乱的痕迹,是 娴娴 的世界了。”
(5).地球上所有地方;全球各国。 马君武 《从军行》诗:“祖国岂不美?世界昔第一。” 巴金 《探索集·访问广岛》:“我看见许多健康活泼的 广岛 儿童,在他们周围开放着美丽的鲜花,它们是世界各大城市儿童送来的礼物。”
(6).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的总和。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参见“ 世界观 ”。
(7).境界。 唐 方干 《游张公洞寄陶校书》诗:“数里烟云方觉异,前程世界更应宽。” 宋 王禹偁 《日长简仲咸》诗:“ 子美 集开诗世界, 伯阳 书见道根源。”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四:“五言律诗,其气脉犹与古诗相近;至於七言律诗,则别一世界矣。” 鲁迅 《且介亭杂文·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闻《韶》是一个世界;口渴,是一个世界。”
(8).局面。《朱子语类》卷三七:“如 汤 放 桀 , 武王 伐 紂 , 伊尹 放 太甲 ,此是权也;若日日时时用之,则成甚世界了?”《儒林外史》第二九回:“本朝若不是 永乐 振作一番,信着 建文 软弱,久已弄成个 齐 梁 世界了!” 茅盾 《右第二章》三:“ 东洋 飞机的炸弹拣人多处乱掷。 闸北 成了一片瓦砾场, 闸北 成了恐怖世界!”
(9).时世。 唐 顾况 《经废寺》诗:“不知何世界,有处似 南朝 。”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三章:“夫电话、铁路、汽船数事者,开创不及百数十年,今之疾速过前世界远矣。” 潘飞声 《壬子新岁作》诗:“一笑 陈摶 堕驴背, 唐 虞 世界説共和。”
(10).指世道,社会风气。《朱子语类》卷一三○:“世界不好,都生得这般人出来,可叹!”《儒林外史》第一回:“你们知道现在是非钱不行的世界了。” 周立波 《盖满爹》:“尤其是 楠森 ,要跟爹老子算账,说小时候打过他,这是么子话?在旧社会,世界不好,哪一个脾气不躁?他说要算账,又如何算法?”
(11).指众人。《金瓶梅词话》第二一回:“ 月娘 道:‘不看世界面上,一百年不理才好。’” ——《漢語大詞典》
(2).世上;人间。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以世界外事及神化无方,为虚诞也。” 唐 孟浩然 《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诗:“竹柏禪庭古,楼臺世界稀。”《西游补》第十六回:“妖魔扫尽,世界清空。”
(3).天下;江山。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金腰带,银腰带, 赵 家世界 朱 家坏。”《前汉书平话》卷下:“老相公焉能怒乎?若不封了 吕氏 ,我恐灭了咱 汉 家世界。”《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花关索下西川传》:“我不共你争夺世界,损害乾坤。”
(4).指人们活动的某一领域或范围。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传》:“﹝道士﹞既出,谓 虬髯 曰:‘此世界非公世界。他方可也。’” 元 张可久 《寨儿令·收心》曲:“偏游春世界,交付锦排场。” 茅盾 《创造》一:“ 君实 本能的开眼向房中一瞥,看见他自己的世界缩小到仅存南窗下的书桌;除了这一片‘干净土’,全房到处是杂乱的痕迹,是 娴娴 的世界了。”
(5).地球上所有地方;全球各国。 马君武 《从军行》诗:“祖国岂不美?世界昔第一。” 巴金 《探索集·访问广岛》:“我看见许多健康活泼的 广岛 儿童,在他们周围开放着美丽的鲜花,它们是世界各大城市儿童送来的礼物。”
(6).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的总和。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参见“ 世界观 ”。
(7).境界。 唐 方干 《游张公洞寄陶校书》诗:“数里烟云方觉异,前程世界更应宽。” 宋 王禹偁 《日长简仲咸》诗:“ 子美 集开诗世界, 伯阳 书见道根源。”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四:“五言律诗,其气脉犹与古诗相近;至於七言律诗,则别一世界矣。” 鲁迅 《且介亭杂文·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闻《韶》是一个世界;口渴,是一个世界。”
(8).局面。《朱子语类》卷三七:“如 汤 放 桀 , 武王 伐 紂 , 伊尹 放 太甲 ,此是权也;若日日时时用之,则成甚世界了?”《儒林外史》第二九回:“本朝若不是 永乐 振作一番,信着 建文 软弱,久已弄成个 齐 梁 世界了!” 茅盾 《右第二章》三:“ 东洋 飞机的炸弹拣人多处乱掷。 闸北 成了一片瓦砾场, 闸北 成了恐怖世界!”
(9).时世。 唐 顾况 《经废寺》诗:“不知何世界,有处似 南朝 。”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三章:“夫电话、铁路、汽船数事者,开创不及百数十年,今之疾速过前世界远矣。” 潘飞声 《壬子新岁作》诗:“一笑 陈摶 堕驴背, 唐 虞 世界説共和。”
(10).指世道,社会风气。《朱子语类》卷一三○:“世界不好,都生得这般人出来,可叹!”《儒林外史》第一回:“你们知道现在是非钱不行的世界了。” 周立波 《盖满爹》:“尤其是 楠森 ,要跟爹老子算账,说小时候打过他,这是么子话?在旧社会,世界不好,哪一个脾气不躁?他说要算账,又如何算法?”
(11).指众人。《金瓶梅词话》第二一回:“ 月娘 道:‘不看世界面上,一百年不理才好。’” ——《漢語大詞典》
要 yào/yāo《國語辭典》
要 [ yào ]
名- 關鍵、重點。如:「提要」、「綱要」、「摘要」。
- 索取、討取。如:「要帳」、「要飯」。
- 收為己有。如:「這件衣服我要了。」
- 請求、拜託。如:「他要我替他辦一件事。」
- 需要。如:「我要一枝筆。」
- 重大的、重要的。如:「要港」、「要人」、「要職」。
- 切當的。參見「要道 」條。
- 概括、總括。用於文言文。如:「要言之,為人應以誠字居心。」《史記·卷一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要以成功為統紀,豈可緄乎?」
- 應該。如:「你要知道,這是不容易的事。」
- 即將。如:「我要出門了。」、「天要下雨了。」
- 表示提醒或命令人做某事。如:「不論環境如何困厄,我們都要腳踏實地,好好做人。」、「別忘了要告訴他,要仔細檢查,別再出錯。」
- 表示想、希望做某事。唐·韓愈〈竹逕〉詩:「若要添風月,應除數百竿。」明·無名氏《白兔記·第一二齣》:「要知心腹事,但聽口中言。」
- 如果。表示假設的關係。如:「明天要是下雨,我就不去了。」
- 要麼的簡稱。表示選擇的關係。如:「這件事要就是不做,要就是一口氣將它完成。」
要 [ yāo ]
名- 人體軀幹的中段部分。《說文解字·舁部》:「要,身中也。」《墨子·兼愛中》:「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通「腰」。
- 盟約。《論語·憲問》:「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三國魏·何晏·集解:「孔曰:『久要,舊約也。』」
- 姓。如漢代有要競。
- 約定、約束。《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
- 邀請。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 求取。如:「要求」。《孟子·告子上》:「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
- 脅迫。如:「要挾」。《論語·憲問》:「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 攔阻、截擊。《孟子·公孫丑下》:「使數人要於路,曰:『請必無歸而造於期。』」
庄严(莊嚴)zhuāng yán
(1).装饰端正。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五》:“王太后皆庄严,将入朝。”
(2).庄重而严肃。《百喻经·子死欲停置家中喻》:“生死道异,当速庄严致於远处而殯葬之。”《朱子语类》卷八七:“人不可以不庄严,所谓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 张天翼 《华威先生》:“ 华威先生 的态度很庄严。”
(3).指文辞典雅庄重。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盖其文虽格律稍疎,然词藻庄严絶俗,因擢为第一人。”
(4).指建筑物壮盛严整。《宋书·夷蛮传·呵罗陁国》:“城郭庄严,清浄无秽。” 明 高明 《琵琶记·寺中遗像》:“但见兰若庄严,莲臺整肃。”
(5).佛教谓用善美之物盛饰国土。《阿弥陀经》:“ 舍利弗 ,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如: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6).谓建筑寺塔,装饰佛像。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明悬尼寺》:“有三层塔一所,未加庄严。”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於 归化城 立庙,以八寳庄严佛像。”
(7).指佛菩萨像端庄威严。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见 观自在菩萨 妙相庄严,威光赫奕。”
(8).佛教谓以福德等净化身心。有戒、三昧、智慧、陀罗尼四种庄严。见《大集经》卷一。 宋 晏殊 《诉衷情》词:“宜春耐夏,多福庄严,富贵长年。” 清 俞樾 《小浮梅闲话》:“身体端正,福德庄严。”
(9).佛教语。指宏伟精妙境界。 锺动 《香江冬夜临海望月》诗:“何不策高足,竞此庄严界。” ——《漢語大詞典》
(2).庄重而严肃。《百喻经·子死欲停置家中喻》:“生死道异,当速庄严致於远处而殯葬之。”《朱子语类》卷八七:“人不可以不庄严,所谓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 张天翼 《华威先生》:“ 华威先生 的态度很庄严。”
(3).指文辞典雅庄重。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盖其文虽格律稍疎,然词藻庄严絶俗,因擢为第一人。”
(4).指建筑物壮盛严整。《宋书·夷蛮传·呵罗陁国》:“城郭庄严,清浄无秽。” 明 高明 《琵琶记·寺中遗像》:“但见兰若庄严,莲臺整肃。”
(5).佛教谓用善美之物盛饰国土。《阿弥陀经》:“ 舍利弗 ,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如: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6).谓建筑寺塔,装饰佛像。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明悬尼寺》:“有三层塔一所,未加庄严。”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於 归化城 立庙,以八寳庄严佛像。”
(7).指佛菩萨像端庄威严。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见 观自在菩萨 妙相庄严,威光赫奕。”
(8).佛教谓以福德等净化身心。有戒、三昧、智慧、陀罗尼四种庄严。见《大集经》卷一。 宋 晏殊 《诉衷情》词:“宜春耐夏,多福庄严,富贵长年。” 清 俞樾 《小浮梅闲话》:“身体端正,福德庄严。”
(9).佛教语。指宏伟精妙境界。 锺动 《香江冬夜临海望月》诗:“何不策高足,竞此庄严界。”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