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钩勒处,尚牢记。

张秀端清代〕《金缕曲 自题绣谱

未必能齐备。尽搜罗、轻描淡写,个侬心事。休道葫芦依样画,也要分门别类。

更几页、体裁由自。翻笑年来偷懒过,算馀将、诗本还兼此。

闲翻阅,逸情寄。

近时花样精无比。细商量、孰宜缟素,孰宜红紫。百四十篇篇错落,同伴借来描刺。

只莫个、墨浓过纸。娇女他年如学绣,好教渠、拈笔从头试。

钩勒处,尚牢记。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钩勒牢记

钩勒(鉤勒)gōu lè
亦作“钩勒”。
(1).国画的一种技法。用笔顺势为钩,逆势为勒;也有以单笔为钩,复笔为勒的。一般不分笔势顺、逆或单、复,凡以线条钩画物象轮廓,统称钩勒。 元 夏文彦 《图绘宝鉴》卷五:“﹝ 张逊 ﹞善画竹,作鉤勒法,妙絶当世。”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小将军画卷》:“卷中烟霞縹緲,鉤勒精严,亦纯是武卫家法。” 朱自清 《罗马》:“他的构图里气韵流动着,形体的钩勒也自然灵妙。”
(2).指书法中的双钩法。用细线条钩摹一种字体,便于传写存真,或雕刻碑版。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碑帖·家刻》:“ 仁宗皇帝 有旨命吏部右侍郎 刘鐶之 刻其叔父 文清公 墉 平生所为书,余时在京师为之钩勒。”
(3).指创造象形文字时的刻划方法。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由锥凿一点,雕刻一画,引长其纵横,钩勒而曲直之,摹拟动植诸物,以肖厥象。”
(4).指用硃笔在文章的起承转合等处打钩划杠,做分段之类的标志。 清 王士禛 《分甘馀话》卷上:“余所见 叶文庄 与 中盛 遗集写册,皆手自点窜钩勒。”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徐文长胡穉威》:“比应京兆试,翰林某入闈分校……而某不能句读,即钩勒皆悮。”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文章圈点》:“书有圈点钩勒,始自前 明 中叶选刻时文陋习。”
(5).犹描写、刻画。 闻一多 《冬夜评论》:“词句短简,便不能不只将一个意思的模样略略的钩勒一下。”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六七:“这是 横山 诗论的一个简单的轮廓。下文再就这轮廓上细细地钩勒。”《〈太平天囯故事歌谣选〉前言》:“对 清 朝官吏的丑恶面目,用十分朴素的手法钩勒得唯妙唯肖。”  ——《漢語大詞典》
处 ( 處 ) chǔ/chù
处 [ chǔ ]
  1. 居住:穴居野~。
  2. 存在,置身:设身~地。~心积虑。~世。
  3. 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
  4. 决定,决断:~理。
  5. 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罚。~决。
  6. 止,隐退:~暑。
处 [ chù ]
  1. 地方:~~。~所。
  2. 点,部分:长(cháng )~。好~。
  3. 机关,或机关、团体、单位里的部门:办事~。筹备~。
尚 shàng《國語辭典》

尚 [ shàng ]

  1. 尊崇、仰慕。如:「尚文」、「尚武」。《墨子·尚贤上》:「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2. 主管其事。《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襄平侯通尚符节,乃令持节矫内太尉北军。」通「掌」。
  3. 仰攀婚姻。《史记·卷八七·李斯传》:「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
  1. 犹、还。如:「他至今尚未结婚。」《诗经·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型。 」
  2. 尚且、况且。《老子·第二三章》:「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3. 希望,表示祈求。如:「尚飨」。唐·韩愈〈汴州东 西水门记〉:「乃伐山石,刻之日月,尚俾来者知作之所始。」
  1. 姓。如汉代有尚长。
牢记(牢記)láo jì
牢牢记住,不忘掉。《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石郎驸马传》:“话分两头牢记取,回文请唱国姑身。”《说岳全传》第二二回:“你在家中,须要孝顺婆婆,敬奉母亲,照管弟妹,用心读书。牢记牢记。” 陈毅 《满庭芳》词:“须牢记,无情歷史,利己必凶终。”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三章:“ 石得富 牢记着上级的指示。”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