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浮沈入朝籍,咏叹杂饘粥。

蒋曰豫清代〕《除夕祭诗侑以三百六十字

昔人创祭诗,岁暮例一作。我诗虽不工,颇亦出心腹。

闲庭少尘事,清供役童仆。微闻古梅香,发此春笋束。

悲欢纪踪迹,聊可岁华读。请更抒写之,登堂代巫祝。

鄙生实愚贱,凡好皆不欲。十三趋庭闻,十五媚奇服。

十九始出游,篇章渐恢拓。浮沈入朝籍,咏叹杂饘粥。

朝登饭颗山,暮辄督邮辱。饥驱及三十,辕下屡局促。

谓诗实穷人,孔也赏端木。谓诗折官职,一品会昌录。

古今异丰啬,何以敦勉勖。得毋昭事疏,或愧程才笃。

无以牖灵明,忏申则宜夙。维时日穷纪,漏鼓过参宿。

春风拂广筵,明月秉巨烛。真形起方寸,奔走及五岳。

黄河泻天来,手酌一杯绿。众星妥从坐,灿烂万金粟。

载熏班马香,载侑迎年曲。精神萃酬劳,感召理不速。

大雅小雅材,天仙鬼仙族。白曾称教主,黄亦号词伯。

或史而或王,妖囚总难薄。灵氛飒风雨,坛坫各争属。

尽此一夕欢,庶联万秋躅。神曰大富贵,惜尔不宜俗。

有金铸浪仙,忽贮阿娇屋。有国开陈芳,勿效杜陵哭。

世诚苦愦愦,尔嗜殊落落。见异幸勿迁,清贫即真福。

有花行可醉,有石眠可啄。寿考庶不忘,名山以为鹄。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浮沈入朝咏叹饘粥

浮沈 fú chén
亦作“ 浮沉 ”。
(1).古代一种祭河川的仪式。《尔雅·释天》:“祭川曰浮沉。” 郭璞 注:“投祭水中,或浮或沉。”
(2).在水中或空中忽上忽下。 唐 李绅 《溯西江》诗:“孤棹自迟从蹭蹬,乱帆争疾竞浮沉。” 艾青 《鱼化石》诗:“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
(3).随波逐流。谓追随世俗。《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袁盎 病免居家,与閭里浮沉,相随行,鬭鸡走狗。”《旧唐书·裴度传》:“﹝ 度 ﹞及晚节,稍浮沉以避祸。” 宋 司马光 《右班殿直傅君墓志铭》:“然不能与世浮沉,平视贵要。” 清 龚自珍 《对策》:“其仕也,餘力及之而已,浮沉取容,求循资序而已。”
(4).喻升降、盛衰、得失。 汉 班倢伃 《捣素赋》:“佇风轩而结睇,对愁云之浮沉。” 三国 魏 曹植 《七哀诗》:“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文选·王僧达〈答颜延年〉诗》:“结游略年义,篤顾弃浮沉。” 李善 注:“ 高诱 《淮南子》注曰:‘浮沉,犹盛衰也。’” 唐 刘复 《出东城》诗:“一为浮沉隔,会合殊未央。”《明史·文苑传四·李维桢》:“﹝ 维楨 ﹞浮沉外僚,几三十年。” 茅盾 《子夜》八:“好计策!不是十年宦海浮沉,磨老了的,就想不出来。”
(5).埋没;沉沦。 宋 苏轼 《与人书》之二:“君自名臣子,才美渐著,岂復久浮沉里中?” 明 宋濂 《故绍兴路总管府金府君墓碣》:“吾掌腴且厚如此,肯浮沉田閒乎?” 清 陆嵩 《赠龚蓝生》诗:“浮沉下位不得志,眼看时事动愤懣。”
(6).出现和消失。 汉 陆贾 《新语·道基》:“天气所生,神灵所治,幽閒清浄,与神浮沉。” 周立波 《第一夜》:“蒙矓里,许多的幻影在前面浮沉。”
(7).指书信未送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殷羡 作 豫章郡 太守。临去,都下人因寄百计函书。既至 石头 ,悉掷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 殷洪乔 不能作致书邮!’”后称书信未送到为“浮沉”。 清 孙枝蔚 《淮渎庙楼寓作》诗:“ 扬州 虽咫尺,书信易浮沉。”  ——《漢語大詞典》
入朝 rù cháo
(1).指属国、外国使臣或地方官员谒见天子。《国语·吴语》:“ 越 灭 吴 ,上征上国, 宋 、 郑 、 鲁 、 卫 、 陈 、 蔡 执玉之君皆入朝。” 汉 荀悦 《汉纪·文帝纪》:“时 梁王 来朝,与太子共载,入朝不下司马门。 释之 禁止,不得入朝。” 宋 范仲淹 《答窃议》:“﹝我太祖﹞命将帅 李汉超 等十三人分守西北诸州……每来入朝,必召对命坐,赐与优厚,抚而遣之。”
(2).谓进入中央朝廷做官。《东观汉记·刘恺传》:“ 愷 之入朝,在位者莫不仰其风行。” 晋 陆机 《谢平原内史表》:“入朝九载,歷官有六,身登三阁,官成两宫。”  ——《漢語大詞典》
籍 jí《國語辭典》

籍 [ jí ]

  1. 书本。如:「古籍」、「经籍」、「史籍」、「书籍」、「典籍」。
  2. 登记以备查考用的名册、档案。如:「户籍」、「军籍」、「学籍」。《孟子·万章下》:「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战国策·齐策四》:「天子受籍,立为大伯 。」
  3. 籍贯。如:「本籍」、「原籍」、「祖籍」。
  4. 个人对国家、团体、组织等的隶属关系。如:「国籍」、「会籍」、「党籍」。
  5. 姓。如汉代有籍福。
咏叹(詠歎)yǒng tàn
亦作“ 咏嘆 ”。 长声吟叹。亦谓歌颂赞美。《礼记·乐记》:“咏叹之,淫液之,何也?” 孔颖达 疏:“咏叹者谓长声而叹矣。” 宋 叶适 《毛积夫墓志铭》:“某自量不在友朋下,幸赐之铭,抑扬咏叹之,死不恨矣。”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盖诗有关咏嘆者,不得不用虚字,以伸长其音。” 杨朔 《海市》:“这种奇景,古时候的文人墨客看到了,往往忍不住要高声咏叹。”
亦作“ 咏嘆 ”。
(1).歌唱;吟诵。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咏叹中雅,转运中律。嘽缓舒绎,曲折不失节。” 唐 韩愈 《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追 三代 之遗音,想舞雩之咏叹。”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下》:“歌行之兴,实自上古,《南山》《易水》,隐约数言,咸足咏嘆。”
(2).赞叹歌颂。 唐 柳宗元 《送幸南容归使联句诗序》:“冬十有二月,朝右礼备,復于辕门,我同升之友,是用荣其趣舍,惜其离旷,卜兹良辰,咏叹其美。” 梁启超 《〈日本国志〉后序》:“ 中国 人寡知 日本 者也。 黄子 公度 撰《日本国志》, 梁启超 读之,欣懌咏叹 黄子 。”  ——《漢語大詞典》
杂 ( 雜 ) zá
杂 [ zá ]
  1. 多种多样的,不单纯的:~乱。~沓。~感。~志。~货。~居。~务。~品。错综复~。私心~念。
  2. 混合:夹~。混~。~交。
饘粥 zhān zhōu
亦作“ 饘鬻 ”。 稀饭。 清 方文 《卖卜润州邬沂公有诗见赠赋此答之》:“所求升斗供饘粥,不向侏儒説姓名。” 清 吴定 《答任幼直先生书》:“有田可以具饘鬻,弹琴著书,不愿仕也。” 郁达夫 《和冯白桦〈重至五羊城〉原韵》:“薄有文章惊海内,竟无饘粥润诗肠。”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