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绝迹(絶蹟)jué jì
亦作“绝跡”。亦作“绝蹟”。
1.不见踪迹。《庄子·人间世》:“絶迹易,无行地难。” 郭象 注:“不行则易,欲行而不践地,不可能也。”《南史·梁吴平侯景传》:“州内清静,抄盗絶迹。” 明 王鏊 《震泽长语·仙释》:“君有画鹤之诬,隐壁仙逝,则君之墨本絶跡矣。” 郭沫若 《沸羹集·答〈国际文学〉编者》:“大抵在初期,诗歌是最流行的,独幕剧次之,小说则几乎绝迹。”
2.无人迹处。 汉 王充 《论衡·道虚》:“况 卢敖 一人之身,独行絶迹之地,空造幽冥之语乎。”
3.形迹与外界隔绝。《后汉书·杜根传》:“周旋民间,非絶跡之处,邂逅发露,祸及知亲,故不为也。” 唐 王建 《送人》诗:“与君俱絶蹟,两念无因由。” 清 顾炎武 《赠路舍人泽溥》诗:“絶跡远浮名,林皋託孤诣。”
4.指卓越的功业事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揆厥所元,终都攸卒,未有殊尤絶迹可考于今者也。”《晋书·刘颂传》:“树国全制,始成於今,超 秦 、 汉 、 魏氏 之局节,绍五帝 三代 之絶跡。” ——《漢語大詞典》
1.不见踪迹。《庄子·人间世》:“絶迹易,无行地难。” 郭象 注:“不行则易,欲行而不践地,不可能也。”《南史·梁吴平侯景传》:“州内清静,抄盗絶迹。” 明 王鏊 《震泽长语·仙释》:“君有画鹤之诬,隐壁仙逝,则君之墨本絶跡矣。” 郭沫若 《沸羹集·答〈国际文学〉编者》:“大抵在初期,诗歌是最流行的,独幕剧次之,小说则几乎绝迹。”
2.无人迹处。 汉 王充 《论衡·道虚》:“况 卢敖 一人之身,独行絶迹之地,空造幽冥之语乎。”
3.形迹与外界隔绝。《后汉书·杜根传》:“周旋民间,非絶跡之处,邂逅发露,祸及知亲,故不为也。” 唐 王建 《送人》诗:“与君俱絶蹟,两念无因由。” 清 顾炎武 《赠路舍人泽溥》诗:“絶跡远浮名,林皋託孤诣。”
4.指卓越的功业事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揆厥所元,终都攸卒,未有殊尤絶迹可考于今者也。”《晋书·刘颂传》:“树国全制,始成於今,超 秦 、 汉 、 魏氏 之局节,绍五帝 三代 之絶跡。” ——《漢語大詞典》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名-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 姓。如明代有自勖。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 主动。如:「自觉」、「自愿」。
-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代-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远 ( 遠 ) yuǎn/yuàn
远 [ yuǎn ]
- 距离长,与“近”相对:~方。~道。~程。~景。~足(较远的徒步旅行)。~见(远大的眼光)。~虑。~谋。~客。遥~。~走高飞。舍近就~。
- 时间长:~古。~祖。长~。永~。
- 关系疏,不亲密:~亲。疏~。~支。
- 深奥:言近旨~。
- 姓。
- ◎ 避开:近君子,~小人。
飘飖(飄颻)piāo yáo
(1).风吹貌。《文选·班彪〈北征赋〉》:“风猋发以飘颻兮,谷水漼以扬波。” 刘良 注:“飘颻,风驰皃。” 晋 傅玄 《杂诗》:“清风何飘颻,微月出西方。” 明 何景明 《落叶哀蝉曲》:“凉风飘颻兮吹玉阶,秋叶颯兮鸣蝉哀。”
(2).飘荡;飞扬。 汉 边让 《章华台赋》:“罗衣飘颻,组綺繽纷。” 唐 武元衡 《寓兴呈崔员外诸公》诗:“三月杨花飞满空,飘颻十里雪如风。”《红楼梦》第二七回:“满园里綉带飘颻,花枝招展。”
(3).形容动荡、起伏。 晋 陶潜 《闲情赋》:“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颻而不安。” 唐 欧阳詹 《二公亭记》:“又钓人飘颻於左右,游禽出没乎前后。”《明史·俞通海传》:“有顷,六舟绕敌舰出,飘颻若游龙。”
(4).摇动;晃动。 唐 韩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诗:“所餘十九齿,飘颻尽浮危。”《西游记》第七七回:“﹝ 行者 ﹞即抽身跳在宝殿寻时,忽见光彩飘颻。”
(5).飞翔貌。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四十:“焉得凌霄翼,飘颻登云湄。” 唐 元友直 《小苑春望宫池柳色》诗:“继续游蜂聚,飘颻戏蝶轻。” 宋 欧阳修 范仲淹 等《鹤联句》:“頡頏紫霄垠,飘颻沧浪潯。”
(6).形容举止轻盈、洒脱。 唐 柳泌 《玉清行》:“照彻圣姿严,飘颻神步徐。” 明 梁辰鱼 《好事近·寄怀》套曲:“花馆贮多娇,冠当筵风度飘颻,纤歌飞处,柳外乳鶯春晓。” 明 无名氏 《赠书记·扫茔遘侠》:“看他丰姿出羣,飘颻韵生,我琳瑯触目今何幸。”
(7).流落;飘泊。《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共至 夏口 ”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隐 《蜀记》:“ 羽 劝 备 杀公, 备 不从。及至 夏口 ,飘颻 江 渚, 羽 怒曰:‘往日猎中,若从 羽 言,可无今日之困。’” 南朝 宋 鲍照 《代櫂歌行》:“羈客离婴时,飘颻无定所。” 明 陆采 《明珠记·煎茶》:“郎年少,自分离;孤身何处飘颻。”
(8).形容驰思高远。 晋 葛洪 《抱朴子·辞义》:“夫文章之体,尤难详赏……明飘颻之细巧,蔽於沉深之弘邃也。” 唐 韦应物 《横吹曲辞·长安道》:“丽人綺阁情飘颻,头上鸳釵双翠翘。” 清 刘大櫆 《海门鲍君墓志铭》:“盖君之天才鸿丽,山峙泉涌,放恣飘颻,极驰騖之能,不劳纪律部伍,而自中於法度。”
(9).遥远貌。 南朝 梁 庾肩吾 《经陈思王墓诗》:“飘颻 河 朔远,颭飇颶风鸣。” 唐 高适 《燕歌行》:“边庭飘颻那可度,絶域苍茫无所有。”
(10).指缥渺貌。 唐 韦应物 《燕李录事》诗:“近臣零落今谁在,仙驾飘颻不可期。” ——《漢語大詞典》
(2).飘荡;飞扬。 汉 边让 《章华台赋》:“罗衣飘颻,组綺繽纷。” 唐 武元衡 《寓兴呈崔员外诸公》诗:“三月杨花飞满空,飘颻十里雪如风。”《红楼梦》第二七回:“满园里綉带飘颻,花枝招展。”
(3).形容动荡、起伏。 晋 陶潜 《闲情赋》:“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颻而不安。” 唐 欧阳詹 《二公亭记》:“又钓人飘颻於左右,游禽出没乎前后。”《明史·俞通海传》:“有顷,六舟绕敌舰出,飘颻若游龙。”
(4).摇动;晃动。 唐 韩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诗:“所餘十九齿,飘颻尽浮危。”《西游记》第七七回:“﹝ 行者 ﹞即抽身跳在宝殿寻时,忽见光彩飘颻。”
(5).飞翔貌。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四十:“焉得凌霄翼,飘颻登云湄。” 唐 元友直 《小苑春望宫池柳色》诗:“继续游蜂聚,飘颻戏蝶轻。” 宋 欧阳修 范仲淹 等《鹤联句》:“頡頏紫霄垠,飘颻沧浪潯。”
(6).形容举止轻盈、洒脱。 唐 柳泌 《玉清行》:“照彻圣姿严,飘颻神步徐。” 明 梁辰鱼 《好事近·寄怀》套曲:“花馆贮多娇,冠当筵风度飘颻,纤歌飞处,柳外乳鶯春晓。” 明 无名氏 《赠书记·扫茔遘侠》:“看他丰姿出羣,飘颻韵生,我琳瑯触目今何幸。”
(7).流落;飘泊。《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共至 夏口 ”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隐 《蜀记》:“ 羽 劝 备 杀公, 备 不从。及至 夏口 ,飘颻 江 渚, 羽 怒曰:‘往日猎中,若从 羽 言,可无今日之困。’” 南朝 宋 鲍照 《代櫂歌行》:“羈客离婴时,飘颻无定所。” 明 陆采 《明珠记·煎茶》:“郎年少,自分离;孤身何处飘颻。”
(8).形容驰思高远。 晋 葛洪 《抱朴子·辞义》:“夫文章之体,尤难详赏……明飘颻之细巧,蔽於沉深之弘邃也。” 唐 韦应物 《横吹曲辞·长安道》:“丽人綺阁情飘颻,头上鸳釵双翠翘。” 清 刘大櫆 《海门鲍君墓志铭》:“盖君之天才鸿丽,山峙泉涌,放恣飘颻,极驰騖之能,不劳纪律部伍,而自中於法度。”
(9).遥远貌。 南朝 梁 庾肩吾 《经陈思王墓诗》:“飘颻 河 朔远,颭飇颶风鸣。” 唐 高适 《燕歌行》:“边庭飘颻那可度,絶域苍茫无所有。”
(10).指缥渺貌。 唐 韦应物 《燕李录事》诗:“近臣零落今谁在,仙驾飘颻不可期。” ——《漢語大詞典》
周 zhōu《國語辭典》
周 [ zhōu ]
形- 完密、严谨。如:「周密」、「周详」。《说文解字·口部》:「周,密也。」《左传·昭公四年》:「其藏之也周。」
- 全部、整个。如:「周身」。
- 朝代名:➊ 参见「周朝 」条。➋ 参见「[[北周]]」条。➌ 唐朝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➍ 参见「[[后周]]」条。
- 环绕区域的外围部分。如:「四周」、「圆周」、「周围」。
- 量词。计算环绕次数的单位。如:「环岛一周」、「绕场两周」。
- 满一年。如:「周年」、「周岁」。通「周」。
- 姓。如明代有周顺昌。
- 环绕。如:「周而复始」。《楚辞·屈原·九歌·湘君》:「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 救济、援助。如:「周济」。《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夷王梅赜等并帅支党来附逊,逊倾财帛,周赡经恤。」通「赒」。
- 普遍、全、都。如:「众所周知」。《易经·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九天 jiǔ tiān
(1).谓天之中央与八方。《楚辞·离骚》:“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脩之故也。” 王逸 注:“九天谓中央八方也。” 汉 扬雄 《太玄·太玄数》:“九天: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睟天,六为廓天,七为减天,八为沉天,九为成天。”按,《吕氏春秋·有始》谓天有九野: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顥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曰阳天。
(2).谓天空最高处。《孙子·形篇》:“善攻者,动於九天之上。” 梅尧臣 注:“九天,言高不可测。” 唐 李白 《望庐山瀑布》诗之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明 宋濂 《文原》:“九天之属,其高不可窥;八柱之列,其厚不可测。” 毛泽东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词:“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鱉。”
(3).指宫禁。 唐 王维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诗:“九天閶闔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唐 杨巨源 《圣寿无疆词》之九:“晴光五云叠,春色九天深。” 唐 王涯 《宫词》之七:“为看九天公主贵,外边争学内家装。”
(4).指帝王。
(5).神名。《史记·封禅书》:“ 九天 巫,祠 九天 。” 司马贞 索隐:“《孝武本纪》云‘立 九天庙 於 甘泉 ’。《三辅故事》云‘ 胡 巫事 九天 於 神明臺 ’。” ——《漢語大詞典》
(2).谓天空最高处。《孙子·形篇》:“善攻者,动於九天之上。” 梅尧臣 注:“九天,言高不可测。” 唐 李白 《望庐山瀑布》诗之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明 宋濂 《文原》:“九天之属,其高不可窥;八柱之列,其厚不可测。” 毛泽东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词:“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鱉。”
(3).指宫禁。 唐 王维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诗:“九天閶闔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唐 杨巨源 《圣寿无疆词》之九:“晴光五云叠,春色九天深。” 唐 王涯 《宫词》之七:“为看九天公主贵,外边争学内家装。”
(4).指帝王。
(5).神名。《史记·封禅书》:“ 九天 巫,祠 九天 。” 司马贞 索隐:“《孝武本纪》云‘立 九天庙 於 甘泉 ’。《三辅故事》云‘ 胡 巫事 九天 於 神明臺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