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夜乐鱼春游,伏虎云时封。

张天赋明代〕《梦登罗浮

潦倒湖海客,梦跻巀㠔峰。壮心凌青云,豪气吞长虹。

风翻凤皇衣,月照梅花丛。玄洞飞蝴蝶,冲虚舞乐童。

秋波蘸铁桥,丹灶见葛翁。闽粤本异地,山灵纵奇逢。

青霞瑶草芳,朱明山带红。云母发潇潇,水帘雨濛濛。

夜乐鱼春游,伏虎云时封。翠袖笼青蛇,轰轰起潜龙。

逍遥跨白鹤,局踧嗟飞蠓。乾坤风景殊,笑宴天诸宫。

忽闻卓锡声,嘹喨盈虚空。惊觉东方白,悽然一枕风。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鱼春伏虎

夜 yè《國語辭典》

夜 [ yè ]

  1. 从天黑到天亮之间的一段时间。如:「夜以继日」、「夙兴夜寐」。《左传·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
  2. 姓。如汉代有夜龙。
  1. 昏暗的。汉·王符《潜夫论·赞学》:「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唐·卢照邻〈同崔录事哭郑员外〉诗:「夜台无晓箭,朝奠有虚尊。」
  1. 夜行。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乐 ( 樂 ) lè/yuè/yào/lào
乐 [ lè ]
  1. 欢喜,快活;快~。~境。~融融。~不可支。其~无穷。~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天(安于自己的处境而没有任何忧虑)。
  2. 使人快乐的事情:取~。逗~。
  3. 对某事甘心情愿:~此不疲。~善好(hào )施。
  4. 笑:这事太可~了。
乐 [ yuè ]
  1. 声音,和谐成调的:音~。声~。~池。~音(有一定频率,和谐悦耳的声音)。~歌(❶音乐与歌曲;❷有音乐伴奏的歌曲)。~正(周代乐官之长)。~府(原是中国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亦称作“乐府”)。
  2. 姓。
乐 [ yào ]
◎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知者~水,仁者~山。
    乐 [ lào ]
    ◎ 地名用字: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
      鱼春(魚春)yú chūn
      方言。鱼卵。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文语·土言》:“ 广州 谓卵曰春,曰鱼春,曰虾春。”亦称“ 鱼春子 ”。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虫语·虾》:“鱼卵亦曰鱼春子, 唐 时 吴郡 贡鱼春子即鱼子也。”参见“ 鱼卵 ”。  ——《漢語大詞典》
      游 yóu《國語辭典》

      游 [ yóu ]

      1. 在水中行動。如:「游泳」。《詩經·邶風·谷風》:「就其淺矣,泳之游之。」《淮南子·墬形》:「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士者無心而慧。」
      2. 遨遊。《墨子·貴義》:「子墨子南游於楚,見楚獻惠王。」通「遊」。
      3. 交往。《左傳·隱公三年》:「其子厚與州吁游,禁之不可。」通「遊」。
      1. 飄蕩不定。如:「游民」、「游資」、「氣若游絲」。《新唐書·卷九五·竇威傳》:「周洛間,因隋亂,人不土著,軌下令諸縣,有游手末作者按之,由是威信大行,民皆趨本。」
      1. 河流、江河的段落。如:「上游」、「中游」、「下游」。《詩經·秦風·蒹葭》:「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
      2. 姓。如清代有游士鳳。
      伏虎 fú hǔ
      (1).蹲伏着的老虎。《荀子·解蔽》:“冥冥而行者,见寝石以为伏虎也。” 明 徐渭 《伏虎画赞》:“我观伏虎,曲蟠以枕。”
      (2).制伏猛虎。亦比喻降伏凶人。 明 沈璟 《义侠记·释义》:“因此上屈弓腰,舒猿臂;要降龙,思伏虎。”《封神演义》第八二回:“伏虎降龙为第一,擒妖缚怪任纵横。” 陈毅 《悼罗炳辉将军》诗:“自有擎天手,伏虎又降龙。”
      (3).即虎子。状似蹲兽的尿器。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七:“道士便盛击鼓,召请诸神。魅乃取伏虎,于神座上吹作角声音。”《骈雅·释器》:“伏虎、楲窬,溺器也。”  ——《漢語大詞典》
      云 ( 雲 ) yún《國語辭典》

      云 [ yún ]

      1. 雲的古字。明·張自烈《正字通·二部》:「云,雲本字。」
      2. 姓。如漢代有云敞。
      1. 說。如:「人云亦云」。《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2. 有。《荀子·法行》:「事已敗矣,乃重大息,其云益乎!」《文選·陸機·答賈謐》:「公之云感,貽此音翰。」
      1. 發語詞,無義。《詩經·邶風·簡兮》:「云誰之思,西方美人。」
      2. 用於句中,無義。《詩經·邶風·雄雉》:「道之云遠,曷云能來。」《左傳·成公十二年》:「日云莫矣,寡君須矣,吾子其入也。」
      3. 用於句尾,無義。《史記·卷六一·伯夷傳》:「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
      1. 如此。《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子之言云,又焉用盟?」
      时 ( 時 ) shí
      时 [ shí ]
      1. 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间。~不我与。
      2. 较长的时间:~代。古~。
      3. 泛指一段时间:~光。~令。~分。
      4. 现在的,当前的:当~。~下。~务。~宜。
      5. 常常:~常。学而~习之。
      6. 一年中的一季:~序。四~如春。
      7. 旧时的记时单位,一昼夜十二分之一为一“时辰”,深夜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为“子时”,中午十一点至一点为“午时”。
      8. 现在的记时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钟。~差(chā)。
      9. 某一时刻:按~上班。
      10. 不定时,有时候:~而。~阴~晴。
      11. 机会:~机。待~而动。
      12. 姓。
      封 fēng《國語辭典》

      封 [ fēng ]

      1. 包好的或用來裝東西的紙袋。如:「賞封」、「信封」、「拆封」。
      2. 量詞。計算包裹或裝上封套物件的單位。如:「一封信」。唐·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詩:「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紅樓夢·第二回》:「至次日早有雨村遣人送了兩封銀子……答謝甄家娘子。」
      3. 疆界。《左傳·僖公三十年》:「(晉)​又欲肆其西封。」晉·杜預·注:「封,疆也。」
      4. 姓。唐代有封演。
      1. 密閉、緘合。如:「大雪封山」、「封住洞口」。《後漢書·卷六·順帝紀》:「而遠獻大珠,以求幸媚,今封以還之。」唐·白居易〈秦中吟·買花〉:「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2. 封閉、禁止使用。如:「查封」。《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沛公遂入咸陽,封宮室府庫,還軍霸上。」
      3. 限制。如:「故步自封」。
      4. 舊時帝王以土地、爵位、名號授給王族或有功的人。《孟子·告子下》:「周公之封於魯,為方百里也。」《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
      5. 聚土築墳。《易經·繫辭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唐·孔穎達·正義:「不積土為墳,是不封也。」《禮記·樂記》:「封王子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
      6. 天子築壇祭天。《管子·地數》:「封於泰山,禪於梁父。封禪之王,七十二家。」
      7. 富厚、增加。《國語·楚語上》:「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三國吳·韋昭·注:「封,厚也。」唐·杜甫〈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詩:「春草封歸恨,源花費獨尋。」
      8. 圍棋中以破壞對手的通道而對其實施封鎖的下法。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