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蓬蓬风自群山下,黯黯云从大漠来。

纪迈宜清代〕《燕然台怀古

幕府犹余画角哀,军屯争拥紫峰开。蓬蓬风自群山下,黯黯云从大漠来。

万里专征谁奏续,千年遗址此登台。书生别有封侯骨,铭勒燕然枉上才。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蓬蓬群山黯黯云从大漠

蓬蓬 péng péng
(1).茂盛、蓬勃的样子。《诗·小雅·采菽》:“维柞之枝,其叶蓬蓬。” 毛 传:“蓬蓬,盛貌。”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五穀果蓏菜茹非中国物产者》:“《广志》曰:‘荔支,树高五六丈,如桂树。緑叶蓬蓬。’”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纤穠》:“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郭沫若 《女神·凤凰涅槃》:“火光熊熊了,香气蓬蓬了。”
(2).形容须发密而凌乱。 宋 洪迈 《夷坚乙志·虔州城楼》:“风吹其髮蓬蓬然。”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髮蓬蓬如羽葆。” 王统照 《生与死的一行列》:“ 老魏 的又厚而又紫的下唇藏在蓬蓬的短髯里。”
(3).饱满、充盈的样子。 汉 高诱 《〈淮南鸿烈解〉叙》:“一尺繒,好童童;一升粟,饱蓬蓬。” 清 谭嗣同 《和仙槎〈除夕感怀〉》序:“今见 饶 君作,不觉蓬蓬在腹。”
(4).风吹动貌。《庄子·秋水》:“今子蓬蓬然起於北海,蓬蓬然入於南海。”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阎王》:“见旋风蓬蓬而来,敬酹奠之。”
(5).犹蒙蒙。模糊不清的样子。 清 恽敬 《游庐山记》:“始如云之障,自远至也,於是四山皆蓬蓬然。”
(6).象声词。《诗·大雅·灵台》:“鼉鼓蓬蓬,矇瞍奏公。” 宋 王安石 《和农具诗·耘鼓》:“蓬蓬戏场声,壤壤战时伍。” 清 谭嗣同 《儿缆船》诗:“北风蓬蓬,大浪雷吼。” 王汶石 《新结识的伙伴》:“路旁,辽阔幽深的棉田里,送出蓬蓬的声音。”  ——《漢語大詞典》
风 ( 風 ) fēng/fěng
风 [ fēng ]
  1.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2.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
  3.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4. 消息,传闻:~传(chuán )(传闻)。闻~而动。
  5.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6. 指民歌、歌谣:国~(《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
  7.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
  8. 姓。
风 [ fěng ]
◎ 古同“”,讽刺。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群山 qún shān
    山连山。例如:群山环抱。
    必须飞越的山脉或山峰——主要用于航空学。例如:飞越从智利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群山。  ——《漢語大詞典》
    下 xià《國語辭典》

    下 [ xià ]

    1. 低处、底部。与「上」相对。如:「底下」。《孟子·梁惠王上》:「犹水之就下。」
    2. 称隶属于人者、地位较低者。如:「部下」、「手下」、「属下」、「名下」。《文选·曹冏·六代论》:「建置不久,则轻下慢上。」
    3. 内、里面。如:「心下」、「言下之意」、「意下如何」、「不在话下」。
    4. 方面。如:「四下看一看」。《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两下相思不相见,知他相会是何年。」
    5. 在某个期间或时节。如:「目下」、「时下」、「年下」、「眼下」。《红楼梦·第三一回》:「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6. 量词。计算动作次数的单位。如:「打十下手心」、「做五十下伏地挺身」。《红楼梦·第四七回》:「用拳头向他身上擂了几下。」
    1. 由高至低、降落。如:「下雨」、「下山」、「下坠」、「顺流而下」。《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二》:「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
    2. 攻克。如:「不战而下」、「连下三城」。《史记·卷八○·乐毅传》:「齐城不下者,两城耳。」《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可引得胜之兵攻之,一鼓可下。」
    3. 放入、投入。如:「下面」、「下毒药」、「下调味料」、「下网捕鱼」。
    4. 进入。如:「下水」、「下场比赛」。《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家太老爷做著贵州的都督府,我是回来下场的。」
    5. 拆卸、除去。如:「下货」。《儒林外史·第一六回》:「过三日再不出,叫人来摘门下瓦。」
    6. 离去、退场。如:「鞠躬下台」、「你上场换他下来。」
    7. 结束工作或学习。如:「下课」、「下班」、「下工了」。
    8. 颁布、传达。如:「下诏」、「下命令」。《汉书·卷四·文帝纪》:「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
    9. 投送。如:「下状」、「下书」、「下帖」、「下战书」。
    10. 从事、使用。如:「下棋」、「下刀」、「下笔如有神」。
    11. 往、到。如:「南下」、「下乡视察」。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2. 轻视。宋·苏轼〈刘恺丁鸿孰贤论〉:「此范氏之所以贤鸿而下恺也。」
    13. 谦抑、谦让。如:「礼贤下士」。《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
    14. 生、生产。如:「母鸡下蛋」。
    15. 住宿、留宿。如:「下榻」。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的店。」
    16. 做出某种说明、决定。如:「下定义」、「下结论」。
    17. 低于、少于。如:「不下于」、「每年参加各种考试的人数不下二十万人。」
    1. 等级低。如:「下品」、「下策」、「下级」。
    2. 在后面的。如:「下次」、「下文」、「下月」、「下册」、「下半年」。
    3. 身分微贱的。如:「下人」、「下吏」。
    4. 自谦之词。如:「下官」、「下怀」、「下愚」。
    1. 表示动作完成或结束。如:「躺下」、「坐下」、「打下基础」、「立下决心」。
    2. 降低身分。如:「下嫁」、「不耻下问」。
    3. 容纳。如:「还坐得下吗?」、「情人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
    黯黯 àn àn
    (1).光线昏暗;颜色发黑。 汉 陈琳 《游览》诗之一:“萧萧山谷风,黯黯天路阴。” 南朝 梁 江淹 《哀千里赋》:“水黯黯兮莲叶动,山苍苍兮树色红。” 宋 王安石 《望淮口》诗:“白烟弥漫接天涯,黯黯长空一道斜。”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二:“寒梦惊醒,黯黯的烛影,寂寂的风声,车已停住,听着窗外轻轻的一阵一阵雪花簌簌的飞转。”
    (2).隐藏不露,不显扬。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陈上美》:“文称功业黯黯,则未若腐草之有萤也。” 明 归有光 《〈戴楚望集〉序》:“故黯黯以居,未敢列於当世儒者之林。” 清 戴名世 《再上韩宗伯书》:“ 田有 身在卑贱,有言不信,故不得不黯黯以居,默默以处。”
    (3).沮丧忧愁貌。 唐 李商隐 《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怀寄献尚书》诗:“ 江生 魂黯黯, 泉客 泪涔涔。” 清 洪升 《长生殿·得信》:“黯黯愁难释,绵绵病转成。” 冰心 《寄小读者》十五:“只觉得奇愁黯黯,横空而来。”  ——《漢語大詞典》
    云从(雲從)yún cóng
    (1).语出《诗·齐风·敝笱》:“ 齐子 归止,其从如云。”后用“云从”比喻随从之盛。 南朝 宋 颜延之 《又释何衡阳〈达性论〉》:“连国云从,宏论风行。” 宋 刘过 《沁园春·御阅还上郭殿帅》词:“拥貂蝉争出,千官鳞集,貔貅不断,万骑云从。”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狐嫁女》:“粉黛云从,酒胾雾霈,玉椀金甌,光映几案。”
    (2).借指随从者。 唐 黄滔 《周以龙兴赋》:“遂使 盟津 契会,此时莫愧於云从; 羑里 栖迟,昔日何伤於鱼服。”  ——《漢語大詞典》
    大漠 dà mò
    指我国西北部一带的广大沙漠地区。 汉 班固 《封燕然山铭》:“遂陵 高闕 ,下 鸡鹿 ,经磧卤,絶大漠。” 唐 王维 《使至塞上》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宋 陆游 《夜泊水村》诗:“老子犹堪絶大漠,诸君何至泣 新亭 。” 艾青 《北方》诗:“我们的祖先,带领了羊群,吹着笳笛,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  ——《漢語大詞典》
    来 ( 來 ) lái
    来 [ lái ]
    1.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相对:~回。~往。过~。归~。~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2. 从过去到现在:从~。向~。
    3.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
    4.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头猪。
    5. 做某个动作:胡~。
    6.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动脑筋。
    7.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
    8.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
    9. 表示发生:暴风雨~了。
    10.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音质好,二~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11.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桂花香。
    12. 表示语气,归去~兮!
    13.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