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藻构郁岩嵉,青阳倏开霁。

黎民表明代〕《粤洲玩梅亭得世字

翠屿屯朝霞,青蹊屏氛翳。藻构郁岩嵉,青阳倏开霁。

万物正芸芸,见此孤根丽。疏影带栏楹,寒花绕庭砌。

点素焕星悬,凝英烂珠缀。入室拟幽兰,留人比丛桂。

搴芳慰幽独,怀玉期贞励。游目悟先几,忘言获真谛。

一谢尘滓游,逍遥人间世。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青阳开霁

藻 zǎo《國語辭典》

藻 [ zǎo ]

  1. 水草植物的總稱。如:「水藻」、「綠藻」、「海藻」。唐·杜甫〈早行〉:「碧藻非不茂,高帆終日征。」
  2. 華麗的文彩。《文選·曹植·七啟》:「步光之劍,華藻繁縟,飾以文犀,雕以翠綠,綴以驪龍之珠,錯以荊山之玉。」
  3. 文辭、文章。如:「詞藻」。《文選·陸機·文賦》:「遊文章之林府,嘉麗藻之彬彬。」
  1. 參見「品藻 」條。
构 ( 構 ) gòu《國語辭典》

构 [ gōu ]

  1. 明·张自烈《正字通·木部》:「构,俗构字。」同「构 」。
郁 ( 鬱 ) yù《國語辭典》

郁 [ yù ]

  1. 文采豐盛。如:「文采郁郁」。《論語·八佾》:「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2. 香氣濃烈。如:「濃郁」、「馥郁」。《晉書·卷四四·鄭袤等傳·贊曰》:「同鏘玉振,爭芬蘭郁。」
  3. 和暖。《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敘溫郁則寒谷成暄,論嚴苦則春叢零葉。」通「燠」。
  1. 姓。如清代有郁松年。
岩 yán《國語辭典》

岩 [ yán ]

  1. 同「岩 」。如:「岩石」、「岩洞」。
  2. 构成地壳的石质,多为矿物的集合体。如:「火成岩」、「沉积岩」、「花冈岩」。
嵉 tíng
嵉 [ tíng ]
     ◎ 〔~山〕山名,在中国山西省大同市。
青阳(青陽)qīng yáng
(1).指春天。《尸子·仁意》:“春为青阳,夏为朱明。”《汉书·礼乐志》:“青阳开动,根荄以遂。” 唐 潘孟阳 《元日和布泽》诗:“青阳初应律,苍玉正临轩。” 明 何景明 《发京邑》诗之三:“青阳蔼废墟,春气感鸣禽。” 郭沫若 《叹逝》诗:“可是恨冬日要别离?可是恨青阳久不至?”
(2).明堂名。明堂有五室,位于左面东方的叫青阳,为帝王祭祀、布政之所。《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十年》:“己未, 魏 主宗祀 显祖 於明堂以配上帝,遂登灵臺以观云物,降居青阳左个,布政事。” 胡三省 注引 郑氏 曰:“青阳左个,大寝东堂北偏。”
(3).犹清扬,谓眉目清秀。《韩诗外传》卷一:“ 孔子 曰:‘夫《诗》不云乎: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青阳宛兮。’” 汉 应瑒 《神女赋》:“腾玄眸而睋青阳,离朱脣而耀双辅。”
(4).指青春年少的面容。 唐 李贺 《赠陈商》诗:“黄昏访我来,苦节青阳皱。” 姚文燮 注:“苦节自矢,虽春姿亦为之枯槁也。”
(5).古代春天郊祀歌名。《史记·乐书》:“常有流星经於词坛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春歌《青阳》,夏歌《朱明》” 三国 魏 阮籍 《乐论》:“自 西陵 《青阳》之乐,皆取之於竹。”《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三·北齐明堂乐歌十》:“《青阳》奏,发《朱明》。”
(6).传说中 黄帝 二十五子之一,与 夷鼓 同为 己 姓。《国语·晋语四》:“ 黄帝 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 青阳 与 夷鼓 ,皆为 己 姓。” 韦昭 注:“ 青阳 , 金天氏 帝 少皞 。”
(7).地名。在今 安徽省 青阳县 。 汉 为 泾县 地。 唐 置 青阳县 ,以其地在 青山 之阳而得名。 明 清 属 安徽 池州府 。 唐 韩翃 《赠别韦兵曹归池州》诗:“ 楚 竹 青阳 路, 吴 江 赤马 船。” 宋 张孝祥 《水龙吟·望九华山作》词:“竹舆晓入 青阳 ,细风凉月天如洗。”  ——《漢語大詞典》
倏 shū《國語辭典》

倏 [ shù ]

  1. 急速。《说文解字·犬部》「倏」字·清·段玉裁·注:「倏,引伸为凡忽然之词。」唐·李白〈大鹏赋〉:「左回右旋,倏阴忽明。」《红楼梦·第一二回》:「倏忽又腊尽春回,这病更又沉重。」
开霁(開霽)kāi jì
放晴。《后汉书·质帝纪》:“比日阴云,还復开霽。” 宋 苏洵 《老翁井铭》:“山空月明,天地开霽。” 明 都穆 《都公谈纂》卷下:“观主老道士为余言,是日必晴,虽阴霾亦必开霽。”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