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有精卫,负陆无巨鳌。
眼界彻上下,忠义不可逃。大觉上上乘,立脚宜坚牢。
明季益然师,大节丘山高。夙业秉奇慧,四大穷秋毫。
偶然俯尘世,怨水流滔滔。置身君父间,穷数百六遭。
二十举孝廉,抚事心忉忉。愤此蛾子蠢,发箧穷豹韬。
永嘉渡仓卒,内难纷如氂。奇祸知不远,手少尺柄操。
倾家结流亡,破胆同煎熬。杭睦越峤户,浙水为长濠。
一一聚米筹,夜卧常枕韬。建业一失守,奋呼骤霜䬞。
思文入汀漳,遥应鸣金鼛。草间拜郎爵,转战折戟𢧴。
一举事不成,天命堪哀嗷。扬帆度浙海,草草押旌旄。
军中援司马,慷慨君恩叨。左支复右绌,丝尽不可缫。
填海有精卫,负陆无巨鳌。胶舟再沦覆,只影窜棘蒿。
全身入西竺,从此离尘嚣。诛茅吴山颠,樾黑峰㟹嶆。
疮瘢洗涧瀑,剑术教猿猱。夜诵感石裂,泉声应嘈嘈。
接食鸟入手,食罢仍翔翱。灵异难殚述,一二传无謟。
从子故乡来,短衣缚祇裯。迎之返黄海,卓锡观云涛。
中途与相约,归可语尔曹。五日当过我,相待留浊醪。
如期众毕集,语意悲且豪。长歌以当哭,歌旨拟楚《骚》。
歌罢起如室,众意皆惊慅。排闼入相视,趺坐衣垂绦。
呼之已圆寂,是日风怒饕。挂壁何所有,血污留战袍。
始知西来旨,成佛不放刀。朴实得头地,可与群魔鏖。
低眉与努目,一理事不劳。感激壮士心,闻者皆悲号。
曾传瘗塔所,即在兹山皋。万索不可得,但见狐鼠嗥。
嗟嗟长虹气,深闭林橚糁。空山一俯仰,荐尔无溪毛。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填海 tián hǎi
指古代神话中的精卫鸟填海事。亦比喻冤恨极深或意志坚定。 南朝 陈 张正见 《石赋》:“ 精卫 取而填海, 天孙 用以支机。” 唐 杜甫 《寄贾司马严使君》诗:“浪作禽填海,那将血射天。”《花月痕》第十三回:“寃禽衔石难填海,芳草牵情欲到天。” 宁调元 《秋兴用草堂韵》:“分波终仗灵犀力,填海犹存 精卫 心。” ——《漢語大詞典》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動-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副-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精卫(精衛)jīng wèi
古代神话中鸟名。《山海经·北山经》:“ 发鳩之山 ,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 炎帝 之少女名曰 女娃 , 女娃 游于 东海 ,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 东海 。”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昔 炎帝 女溺死 东海 中,化为精卫。其名自呼,每衔西山木石填 东海 。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状如精卫,生雄如海燕。今 东海 精卫誓水处,曾溺於此川,誓不饮其水。一名鸟誓,一名寃禽,又名志鸟,俗呼帝女雀。”后多用以比喻有仇恨而志在必报,或不畏艰难、奋斗不懈的人。 晋 陶潜 《读〈山海经〉》诗之十:“精卫衔微木,将以填 沧海 。” 南朝 梁 范云 《望织女》诗:“不辞精卫苦,河流未可填。” 明 张煌言 《满江红》词:“青山未筑 祁连 塚, 沧海 犹衔精卫石。” 宁调元 《秋兴用草堂韵》:“分波终仗灵犀力,填海犹存精卫心。” ——《漢語大詞典》
负 ( 負 ) fù
负 [ fù ]
- 驮,背(bèi ):~米。~疚。~重。如释重~。~荆请罪。
- 担任:担~。~责。~累(lěi )。~罪。~荷。忍辱~重。身~重任。
- 仗恃,依靠:~隅顽抗。自~(自以为了不起)。
- 遭受:~伤。~屈。
- 具有,享有:久~盛誉。
- 欠(钱):~债。
- 小于零的(数),与“正”相对:~数。
- 指相对的两方面中反的一面,与“正”相对:~电。~极。
- 违背,背弃:~心。~约。忘恩~义。
- 失败,与“胜”相对:不分胜~。
陆 ( 陸 ) lù
陆 [ lù ]
- 高出水面的土地:~地。大~。
- 随从的样子:~~续续。
- 跳跃:“……翘足而~,此马之真性也”。
- 〔~离〕❶色彩繁杂,如“斑驳~~”;❷长(cháng),如“带长铗之~~兮,冠切云之崔嵬”。
- 姓。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名-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巨 jù《國語辭典》
巨 [ jù ]
名- 量方正的器具。《说文解字·工部》:「巨,规巨也。」通「矩」。
- 姓。如汉代有巨览。
- 大。如:「巨款」、「巨人」。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三:「北溟有巨鱼,身长数千里。」宋·苏轼〈后赤壁赋〉:「举网得鱼,巨口细鳞。」通「巨」。
- 岂。《汉书·卷一·高帝纪上》:「沛公不先破关中兵,公巨能入乎?」唐·颜师古·注:「巨,读曰讵。讵,犹岂也。」通「讵」。
鳌 ( 鰲 ) áo
鳌 [ áo ]
- ◎ 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