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王恭春柳,和峤寒松。

崔旭清代〕《肥乡乡学诸生恭送肥乡训导刘光陛先生百韵诗

隋陆才卓,未遑武功。绛灌绩伟,难振文风。况乎学博,化普黉宫。

盘堆首蓿,镜兆芙蓉。笔虽鸣凤,韬讵娴龙。至于奋战,戈戟交功。

宜命将士,谁师生童。乃投袂起,慷慨从戎。兼资文武,绝世英雄。

拜手稽首,颂我明公。公处北海,山岳灵钟。霞轩稽首,颂我明公。

王恭春柳,和峤寒松。词高黄绢,文选青铜。蜚声掷果,觅句支筇。

从师千里,足用三冬。读书映雪,习射弯弓。文光射斗,剑气飞虹。

关西夫子,贮药笼中。渊源有自,沆瀣相通。学成名下,命蹇闱中。

白眉共服,青眼难逢。仅司木铎,诲我童蒙。肥乡地僻,谁振顽聋。

甲寅公至,敷化雍雍。芹池秀撷,芸馆香融。捐修圣庙,櫜解囊空。

主持文运,草偃风从。化行俗美,实大声洪。丙辰寇乱,倏迩山东。

尾滋虿粪,毒爇狼烽。开州边鄙,逼近兵锋。乃奉宪札,奔令匆匆。

从公匪懈,制腾无穹。嵎难负虎,道可当熊。更遵严令,团练乡农。

遍历村落,恺劝愚矇。戈矛创造,旗帜裁缝。毁家纾难,咸荷帡幪。

丁己荒旱,股动斯螽。群连乌合,翼奋鹏翀。有秋莫卜,比户谁封。

食同硕鼠,集类哀鸿。戊午春暮,轸恤恩醲。公司其事,无闲始终。

吏胥弊杜,鳏寡肠充。弃儿满道,谁念龄冲。捐金赎命,忧心忡忡。

恩周童稚,泽及疲癃。赈期已满,公粟难供。春衣可典,母勿尸饔。

藏书可卖,飧使有饛。咸知生乐,不觉年凶。迄乎己未,兵乱交讧。

广平邻境,其势汹汹。又督团练,守望相同。滋除蔓章,转类飞蓬。

大名七属,莫定萍踪。贤劳鞅掌,耿耿精忠。庚申海警,炮震艨艟。

风尘黯黯,波浪汹汹。人情震动,贼势横纵。绸缪未雨,修筑宗墉。

坚城犯险,厚值酬佣。乃铸军器,尅日兴工。乃足粮饷,图匮于丰。

完守入保,孰敢疏慵。辛酉东匪,焚掠天红。村烧处处,城陷重重。

书驰羽檄,军化沙虫。肥乡偏小,独扼兵冲。四月中浣,警报村翁。

胡芦营外,聚蚁屯蜂。旌旗排列,矛戟磨砻。定难提剑,笞孰折葼。

公闻愤激,驰五花骢。刃铦蹈白,弓劲弯彤。斑声雷震,炮火霞烘。

绥交授首,兵接披胸。千军横扫,鼍鼓逢逢。右军光溃,全队分丛。

云容惨淡,日色朦胧。力拼效死,誓欲摧凶。箭能耳贯,戈可喉舂。

溃围而出,血染袍浓。殿而不伐,自掩勋庸。劳而不得,自失谦恭。

御灾捍患,折节卑躬。丰功赫濯,雅度雍容。深沈将略,博雅儒宗。

壮怀投笔,丕绩铭钟。宠邀宪眷,奏达宸聪。旂常勋茂,台鼎恩隆。

锦袍璀璨,玉佩玲珑。门墙桃李,车马梧桐。揆文奋武,造帮登峰。

生等从学,气质陶镕。执经座右,雪立帘栊。诘戎麾下,霜历矛鏦。

见闻切切,颂祷喁喁。特书韵语,敬表私衷。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春柳寒松

王 wáng/wàng《國語辭典》

王 [ wáng ]

  1. 古代稱統治天下的君主。如:「君王」、「帝王」、「國王」。《書經·洪範》:「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2. 古代封建社會中地位在公侯之上的爵位。秦漢以後,天子的伯叔兄弟及異姓藩王均稱為「王」。如:「淮南王」。《漢書·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諸侯王,高帝初置,金璽盭綬,掌治其國。」
  3. 泛稱同類中的首領。如:「萬獸之王」。唐·杜甫〈前出塞〉詩九首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西遊記·第一回》:「那一個有本事的,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
  4. 技藝超群的人。如:「歌王」、「拳王」。
  5. 古代對祖父母輩的尊稱。參見「王父」、「王母」等條。
  6. 姓。如宋代有王安石。
  1. 古代諸侯朝見天子。《詩經·商頌·殷武》:「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史記·卷四·周本紀》:「要服者貢,荒服者王。」
  1. 大。參見「王虺」、「王鮪」等條。

王 [ yù ]

  1. 《廣韻·入聲·燭韻》:「玉,說文本作王,隸加點以別王字。」同「玉 」。

王 [ wàng ]

  1. 統治天下、稱王。《詩經·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順克比。」《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1. 興盛、旺盛。《莊子·養生主》:「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唐·李白〈贈張相鎬〉詩二首之二:「英烈遺厥孫,百代神猶王。」通「旺」。
恭 gōng《國語辭典》

恭 [ gōng ]

  1. 尊敬。《說文解字·心部》:「恭,肅也。」《孔子家語·卷三·弟子行》:「恭老卹幼,不忘賓旅。」
  2. 遵行、奉行。《三國志·卷五五·吳書·黃蓋傳》:「初皆怖威,夙夜恭職。」
  3. 稱讚。如:「恭維」。
  1. 一種拱手致意的禮節。如:「打恭作揖」。《儒林外史·第四二回》:「請過了文昌,大人朝上又打三恭。」
  2. 姓。如晉代有恭播。
  1. 謙和。如:「恭敬」、「謙恭有禮」。
  1. 敬肅。如:「恭送」、「洗耳恭聽」、「恭候大駕」。
春柳(春柳)
唐 李贺 花游曲 春柳南陌态,冷花寒露姿。  ——《骈字类编》
和 hé/hè/huó/huò/hú《國語辭典》

和 [ hé ]

  1. 各數相加的總數。如:「總和」、「二加三的和是五。」
  2. 適中、恰到好處、剛柔並濟的常道。《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禮記·中庸》:「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3. 和平、停戰。如:「講和」、「議和」。《孫子·行軍》:「無約而請和者,謀也。」《戰國策·趙策三》:「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
  4. 日本的別名。如:「大和民族」。
  5. 姓。如漢代有和武、晉代有和嶠。
  1. 敦睦、調諧。如:「和好如初」。《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
  2. 連同。如:「和衣而眠」。
  1. 溫順的、安詳的。如:「和藹」、「心平氣和」、「和顏悅色」。南朝陳·徐陵〈晉陵太守王勵德政碑〉:「風神雅淡,識量寬和。」唐·張說〈岳陽早霽南樓〉詩:「心阻意徒馳,神和生自足。」
  2. 溫暖的。如:「和煦」、「風和日麗」。唐·白居易〈首夏病間〉詩:「清和好時節,微風吹裌衣。」
  1. 對、向。如:「你和尊長講話的態度要恭敬。」《紅樓夢·第八回》:「好幾處都有,都稱贊得了不得,還和我們尋呢!」
  1. 與、跟。如:「我和他是好朋友。」宋·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和 [ hè ]

  1. 聲音相應。如:「附和」、「唱和」。《資治通鑑·卷二三六·唐紀五十二·順宗永貞元年》:「絪等從而和之,議始定。」宋·蘇軾〈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2. 依原詩格律或內容作詩以酬答他人。唐·白居易〈和微之詩·序〉:「微之又以近作四十三首寄來,命僕繼和。」

和 [ huo ]

  1. 溫暖的。如:「暖和」。

和 [ hàn ]

  1. 之語音。

和 [ hú ]

  1. 牌戲中牌張已湊齊成副而獲勝稱為「和」。如:「和牌」。《文明小史·第五五回》:「秦鳳梧自己買這樣,買那樣,應酬朋友,吃酒碰和,毛毛的也有一萬了。」

和 [ huò ]

  1. 攪拌、混合。如:「攪和」、「和麵」。《文明小史·第三回》:「柳知府詫異道:『與他們甚麼相干?怎麼也和在裡頭。』」
峤 ( 嶠 ) jiào/qiáo
峤 [ jiào ]
     ◎ 山道。
峤 [ qiáo ]
     ◎ 山尖而高:~岳。
寒松 hán sōng
寒冬不凋的松树。常用来比喻坚贞的节操。《三国志·吴志·陆绩传》“ 陆绩 字 公纪 ” 裴松之 注引《姚信集》:“ 王蠋 建寒松之节而 齐王 表其里, 义姑 立殊俗之操而 鲁侯 高其门。”《晋书·庾阐传》:“伟哉兰生而芳,玉产而洁,阳葩熙冰,寒松负雪。” 唐 杜甫 《哭王彭州抡》诗:“翠石俄双表,寒松竟后凋。” 明 马銮 《聂隐娘》诗:“雄心到底愧寒松,何必藏名峯外峯。”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